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100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 高考.docx

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模拟题为例含答案解析高考

单元质量评估

第三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3·清远模拟)“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

3.据史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B.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5.(2013·临沂高二期末)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

6.《悲平城》诗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

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下图)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8.(2013·青岛模拟)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9.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贸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2013·潍坊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8分,第12题12分,第13题17分,第14题13分,共60分)

11.(2013·无锡期末)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

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2分)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4分)

1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45)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6分)

13.(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7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6分)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4分)

14.(2013·徐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3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

(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材料的“均富贵”是指抑制土地兼并,A与材料内容无关;B是思想,排除;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D不是政府行为。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

3.【解析】选D。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其他几个选项的说法都太片面。

4.【解析】选D。

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

A、B、C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错在“全部”,B错在“平均”,C错在“出售”。

5.【解析】选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各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6.【解析】选C。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7.【解析】选C。

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迁都洛阳后”“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8.【解析】选C。

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9.【解析】选B。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规律方法】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

一般用排除法解答,一是排除含错的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

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

10.【解析】选B。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11.【解析】第

(1)题第一问从伦理、利益方面分析;第二问从经济、社会习俗措施组织答案。

(2)题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

第(3)题从社会制度方面分别回答即可。

第(4)题从传承与借鉴角度分析。

答案:

(1)变化:

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

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12.【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分析归纳。

(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结合两税法实施后税制的变化说明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13.【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

(1)题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

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远离中原等。

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

(2)题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

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

第(3)题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

(1)主张:

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

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

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3)认识: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4.【解析】第

(1)题第一问要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现实需要去分析;第二问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之一——建立专制统治这一方面去回答。

(2)题第一问直接从材料中概括;第二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作答。

第(3)题结合所学内容确定几个比较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

(1)儒家学说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信息:

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

影响:

对孝文帝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