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条廉洁事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55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8条廉洁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58条廉洁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58条廉洁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58条廉洁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58条廉洁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8条廉洁事迹.docx

《58条廉洁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8条廉洁事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8条廉洁事迹.docx

58条廉洁事迹

58条廉洁事迹

1.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有一个“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孝义传家900年,自南宋到明代中叶3300多人吃住在一起,自北宋到明代天顺出仕173人,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废。

这很了不起。

我也不知道郑家3300多人是怎样在一起吃住的。

一栋房、一口锅是肯定不够用的。

“房”的问题好理解,“锅”的问题难解决。

看来,“房”是统一调配的,“住”是分开进行的;“粮”是统一供给的,“菜”是分开烹饪的。

即使如此,也不简单。

人们不禁要问:

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是靠什么维系的呢?

我想,除了物资供应,还有精神支撑。

这“精神”,就是郑氏家规、家训、家

风!

郑氏祖训包括“家业之成,难于升生”、“手莫伸”、“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其它不得别造”等内容。

2.“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在清代雍正时期,田文镜主政河南、山东,积极响应雍正新政,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严肃整顿官场作风,就连朝廷官员收了礼,也向皇帝报告。

雍正把田文镜树为典范,号召官员向他学习。

官员纷纷告别“贪”、“懒”,推崇“廉”、“能”。

雍正在位,锐意改革,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推行耗羡归公政策,树立了良好的官场风气。

史评:

“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

3.北宋早期出现了吕蒙正、李沆、王旦、钱若水、王曾、张知白等一批贤良廉洁之士,造就了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这与当时朝廷倡导的廉政爱民风气息息相关。

据《宋史》记载:

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宋真宗赵恒即位的第十二年,“十一月丙辰,作《文臣七条》戒官吏。

”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赵恒“诏诸州以《御制七条》刻石”,留存至今。

“文臣七条”共140个字。

全文如下:

一曰清心。

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

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

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

四曰责实。

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

五曰明察。

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勤课。

谓勤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

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4.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不收,说:

“您以宝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宝玉,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5.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

同时,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因而名垂青史,万人敬仰。

6.毛泽东同志不为亲属徇私情,不为故旧谋私利,不为子女搞特权。

他让儿子毛岸英下乡当农民,读“劳动大学”;后又让他加入志愿军,赴朝参战。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决定将其遗体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遗体一样,安葬在朝鲜。

“小事看荣辱,细微见精神”。

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体现在方方面面。

7.历史上有个“悬鱼拒贿”的典故。

他就是庐江太守羊续。

明朝有诗称颂:

“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8.在《醒世恒言》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录事薛某,在高烧之中梦见自己变为一条金色鲤鱼,因几天不曾觅食,甚是饥饿。

这时,恰遇一渔夫垂钓。

他明知钓饵里面有钓钩,但终因难耐诱惑,忍不住将饵吞了,因而自己也被钓了起来。

这个薛录事被钓,就是因为“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这个故事,富于哲理。

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巡视江南,刚在澎湖群

岛寓所歇下,便有一个“花农”献上一盆玫瑰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

一脚踢翻花盆,发现一个红包。

包内有一只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着:

“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将金老鼠没收后,上缴了国库。

同年,林则徐赴湖北接任,由襄阳发出传牌:

“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

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

1830年,林则徐离京赴粤查禁鸦片。

行前,由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

“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此非客气,切勿故违。

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

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

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1839年5月,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邀请林则徐到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送给他。

盒内装着一套鸦片烟具:

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外加一盏孔明灯和一把金簪,价值十万英镑。

林则徐说:

“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

这套烟具属于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

”义律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有句名言: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徒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真是:

“从前王谢堂前燕,飞往寻常百姓家!

10.唐代狄仁杰体恤百姓,不畏强权,敢于拂逆君主之意。

在他任御史的一年中,就处理了17000多件案子,无一上诉伸冤,被称为“唐室砥柱”,可谓公平典范。

11.据《资治通鉴》卷四十三记载:

(东汉光武帝时期)初,陈留刘昆为江陵令,县有火灾,昆向火叩头,火寻灭;后为弘农太守,虎皆负子渡河。

帝闻而异之,徵昆代林为光禄勋。

帝问昆曰:

“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对曰:

“偶然耳!

”左右皆笑。

帝叹曰:

“此乃长者之事言也!

”历史上有无此事?

如果有,是否属于偶然?

我们不得而知。

但刘昆为官,政绩突出,民众爱戴是肯定的。

一幅《弘农渡虎图》,寓意连凶猛的老虎都不忍在刘昆的辖地为非作歹,的确令人深思。

12.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深受百姓称道。

在他五十岁寿辰那天,有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要送给苏东坡。

苏东坡的家人接待了这位送礼之人,问:

“请问您尊姓大名,有何事?

”来人说:

“我叫赵钱孙李,是来祝寿的!

”家人笑道:

“哪有这样的名字呢?

”来人解释道:

“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

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让来人说出理由。

那人思忖片刻,说道: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送给苏东坡。

不一会儿,

苏东坡出来收下了那盆月季花,笑着咏道:

“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是啊,当领导干部的要扪心自问,看是否有一颗像月季花一样的赤诚为民之心!

13.清代学者纪昀(音匀)在《阅微草堂笔记》写了一则寓言:

一名县令死后见阎王,称他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文钱,自认无愧。

不料,阎王大怒:

“不要钱即为好官,那植木于堂,杯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无功即有罪矣!

14.据《唐国史补》记载:

在唐肃宗时,尚书左丞李廙(音翼)是京城有名的廉官。

他的妹妹嫁给了户部侍郎刘晏。

有一次,刘晏到李家做客,看见妻兄家的门帘破旧不堪,快散架了,便悄悄量了尺寸,回家做了一挂粗竹门帘,因为害怕妻兄嫌他奢华浪费,连门帘上的滚边和装饰也没敢安。

他抱着门帘,来到妻兄门前,便感到心慌腿软,不敢进门,只好折返。

他像这样来回走了三次,次次都是如此,只好将门帘放在家里。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廉生威!

15.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千古完人”和“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

使清王朝延续了60年。

其功业无人可效。

他的思想和著作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说: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也独服曾国藩,并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他曾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用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书有1500多封,内容包括治家、修身、劝学、理财、济急、交友、用人、行军、

旅行和杂务10类,涵盖家事、人事、军事和国事中的大小问题的处理方法。

虽然这些家书是写给曾国藩的儿子纪泽、纪鸿和诸弟的,但对于现代父母教导子女也具有典范性意义。

他说: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他要求子孙后代“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他还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认为,“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相比之下,现在的小孩已被捧为“小皇帝”、“小公主”,大点的成了“官二代”、“富二代”,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的确令人担忧。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溺爱”太多,对青少年的成长确实是一种伤害。

这就是“恩里生害”的现实体现。

16.臧克家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这太真实、太现实了。

想想“人生在世,享乐二字”的理念,看看“表哥”、“房叔”、

“水老虎”的现象,瞧瞧“舌尖上”、“车轮上”、“贺卡上”和“月饼盒里”的腐败,人们似乎被“时尚思潮”遮住了双眼,扰乱了心智,在不断地攫取、占有、挥霍、放纵,渐渐离开了道德的支撑,丧失了人的本性。

17.唐太宗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告诫儿子。

朱元璋以“剥皮实草”警诫官吏。

康熙以“治国之要,莫过于惩贪;至治之道,首在惩戒贪囊”昭告天下。

雍正以“抄家皇帝”威震朝野。

乾隆以“人财两空”对待贪官。

他执政60年,诛杀了几十个封疆大吏。

这就是“大官守法,小吏清廉”的源头。

18.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

邺地百姓,在漳水之滨,为他建造祠堂,四季供奉。

西汉时期的赵广汉,任京兆尹,为官清廉,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这就是清廉的生命力和永恒性。

19.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舌鲋,胆大包天,贪污受贿,“邀宠窃官”,

“卖法纵贪”,被处绞刑,暴尸街头。

西汉人王温舒,贪赃枉法,仅没收的财产就相当于西汉十年的收入。

他的劣迹引起公愤,被揭露后畏罪自杀。

全族人被牵连、遭诛杀。

清代巨贪和珅,在执掌朝政20多年中,骄横跋扈,贪得无厌,聚敛财物,不择手段。

他通过贪、占、抢、索、骗等手法,贪得家财(白银)8亿两,相当于当时全国财政的10年收入。

嘉靖即位,群臣告发,和珅入狱,遭受酷刑,财产被抄,死于非命。

这就是贪官的下场。

20.“人民的总理”周恩来,廉洁从政,深得民心。

他的3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

一句是“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另一句是“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还有一句是“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这3句话,说的是“装修、吃饭和家乡”3件事,体现的是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和不搞特权3大作风。

21.宋代文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与“廉”谐音。

这给人以启迪。

22.汉代“崇尚儒学”,在思想上主张“孝治天下”。

武帝在“孝治”的基础上,确立了“举孝廉”制度。

被举的学子除博学多才外,要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孝廉。

这就是“孝治”和“孝廉”的来历。

“孝廉”是“德而优则仕”的一种体现。

23.宋代名臣司马光在《训俭示廉》的家训中讲:

“俭,德之兴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

侈,恶之大也。

24.被称为“四知太守”的东汉华阴人杨震,在居官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为昌邑县令。

数年后,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下榻馆驿。

在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赠与杨震,以谢知遇之恩。

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在急切之下说:

“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正色道:

“岂可暗室亏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一听,羞愧难

当,收起金子,谢罪而去。

25.北宋廉吏包拯,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

他说: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端州盛产端砚,片石千金,是“文房四宝”之一,每年要向朝廷进贡。

他到任后,下令只按定数制作,一枚也不准多要。

在他离任时,有人将一枚端砚塞在行李之中。

他发现后,将端砚取出,投入江中,成为“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的佳话。

在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概不收礼。

不料,皇帝第一个派人送来了寿礼。

可是,家人坚持不收。

这时,送礼的太监要来一张红纸,写道: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家人将红纸送给包拯。

包拯看后,挥笔题诗: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心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巧妙地辞去了皇礼。

包拯晚年得子。

他死时,儿子才五岁。

他留下遗训: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26.齐国宰相田稷子,曾收下属二千金,受到母亲的严厉斥责: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他听后,十分惭愧。

于是,他退还了收金,并主动向齐王请罪,成为一代名相。

27.1080年,苏轼被降职来到黄州。

由于薪俸减少,度日艰难,他便在朋友的帮助下,弄来一块地,自己耕种。

他为了节省开支,便量入为出,把一年的俸禄分为12份,每月用一份;把每份又分成30

小份,每天用一小份。

他把分好的钱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小份,作为一天的生活开支。

当他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权衡一下,看是否可以节省一点。

他把节省的钱存放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这就是“房梁挂钱”的典故。

28.我们学习历史典故,要举一反三,见诸行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十六不”:

——不搂腰搭肩逗打嬉闹,讲究文明举止;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讲究社会公德;

——不乱吐乱扔,讲究卫生习惯;

——不穿奇装异服,讲究庄重大方;

——不化浓妆,讲究礼仪端庄;

——不穿拖鞋背心上班,讲究个人形象;

——不干预别人的工作,讲究协同共事;

——不在背后说三道四,讲究有话直说;

——不表里不一,讲究诚实守信;

——不说粗话脏话,讲究语言文明;

——不恶语伤人,讲究协商处事;

——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讲究简朴生活;

——不拉帮结派,讲究和谐交往;

——不打牌赌博,讲究健康娱乐;

——不用各种形式伤害学员,讲究师德师风;

——不接受学员的宴请、馈赠,讲究廉洁自律。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18点:

——把个人利益看小一点,把集体利益看大一点;

——把我行独往看轻一点,把互进共赢看重一点;

——把自己能量看小一点,把同事智慧看大一点;

——把功名得失看淡一点,把事业成败看重一点;

——把眼前得失看小一点,把长远利益看大一点;

——把恭维称赞看轻一点,把真诚批评看重一点;

——把逆耳忠言多听一点,把甜言蜜语少献一点;

——把自己不足多找一点,把他人伤疤少揭一点;

——把小圈往来减少一点,把大众团结增大一点;

——把我行我素减少一点,把上下协调增大一点;

——把自己功劳少道一点,把他人成绩多讲一点;

——把成绩亮点少揽一点,把问题责任多担一点;

——把领导的严格批评作为真诚爱护多惦念一点;

——把上级的鼓励表扬作为诚恳鞭策少兴奋一点;

——把已得到的荣誉作为新的动力再多奉献一点;

——把未满足的要求作为奋斗目标更多追求一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进步要更多一点;

——用挑剔的镜子去细照自己的成长要增加一点。

29.尧帝曾发布“尧戒”: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

而踬于址。

”《周礼·天官冢宰》记述的选用官吏六条: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六条,均有“廉”字。

儒家倡导“五廉”——“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和“廉谨”,并把这作为从政必备的品德。

唐太宗总结一条规律: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他认为,秦朝历二世而亡,隋王朝历30余年覆灭,就是因为朝政腐败,“奢华无道。

”这是“有廉即兴,无廉即亡”的铁证。

他说:

“朕之所好,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学。

30.“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

”“清正廉洁之日,

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钱。

31.中国官场的“吃喝图”——在新王朝建立初期,最高统治者往往还能励精图治,力倡节约,节衣缩食。

这时的吃喝风处于“青萍之末”。

到了王朝中期,天下承平日久,百姓休养生息,社会财富积多。

这时的统治者渐渐地失去了进取精神,往往沉湎于声色犬马而不能自拔,吃喝风“飙升突起”。

至王朝末期,吃喝风就成了谁也管不住、止不住的“心腹之患”,以至“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在清朝初期,统治者尚能保持戒惧之心。

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官场的吃喝风不算严重。

在乾隆年间,吃喝风“劲吹”。

在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吃喝到了疯狂的程度。

在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岁修费用五六百万金,真正用于河工的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全被官吏们“吃”掉了。

河督请客,只要一篮子猪肉,却要宰杀五六十头猪,只取最好的部分,其余的扔掉。

吃一次驼峰,却要宰杀五六头骆驼。

对于鹅掌、鸭舌、猴脑等名贵食材,也只取精华。

吃一盘豆腐,也要花费几百两银子。

曾任西安粮道的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

每有官员路过西安,他都要张灯结彩,组织戏班,备办宴席。

宴席分为上席和中席。

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

上席必备燕窝、烧烤,中席必备鱼翅、海参。

演出、宴请加送礼,每次花费在二百金以上。

一年下来,不少于五万两黄金。

他自责道:

“终日迎来送往,听戏宴会,几于无日不花天酒地,有识者耻之。

32.圣人坦承:

“食者,性也。

”“民以食为天。

”一句“吃了吗?

”也包含“吃喝文化”。

可恨的是,食不裹腹、饥寒交迫、“易子而食”的是百姓,狂吃豪饮、尸位素餐、享受美食的是官员。

33.吃吃喝喝,关乎兴衰。

“吃喝病毒”一旦侵入肌体,就会影响健康。

一个社会,一旦达到整体腐败的程度,即使华佗在世,也是难以治愈的。

如果吃喝成风,人神共愤;病入膏肓,人心丧尽,那就无可救药了。

这真是:

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

34.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讲了一个“一钱斩吏”的故事: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令杖之,吏勃然曰:

“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

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5.青天文化,清官情结。

清官三等:

知天理,明是非,不收取不义之财者为上;为了名声名节,不收取财物者次之;畏惧法律,担心被抓,不敢收取财物者再次之。

36.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一生清廉勤政,“忧国忘身”,“口不言功”。

他不谀权势,不拉私交,严于律己,秉公无私,遭奸党贼臣诬陷而被杀害。

抄家的官员发现于谦的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没

有多余的钱财。

他们不相信,也不甘心,于是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到于谦贪污的证据。

后来,他们发现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是于谦藏匿财宝的地方。

他们打开一看,房内并无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

这是大明皇帝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

于谦奉命收下这两件东西后,便锁了起来,并未拿出显示荣耀。

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说的那句话: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他的一生,正如他的那首《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7.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他在临终前,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并告诫说:

“你们将来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着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在家中堂屋中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着大手大脚的日子,孩子们也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两口扔掉。

久而久之,家里没有一点余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老二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在中堂,却把“勤”字抛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精

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难以为继。

突遇一年大旱,老大、老二家空空如也。

他俩在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后来兄弟俩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这时,兄弟俩恍然大悟:

“勤俭”两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分家。

于是,他们吸取教训,将“勤俭持家”四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

从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38.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39.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

明朝朱柏庐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齐家之训。

毛泽东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之谈。

他的一件睡衣缝了73次,穿了20年。

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减薪,

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在上世纪60年代,会后留大家吃饭,只上了一份肉丸熬白菜和一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40.当年美国记者在延安看到中共中央领导吃粗糙的小米饭,穿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简陋的窑洞,感慨万千,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断言这是“兴国之光!

41.“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俭近仁”。

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名节源于觉悟,腐败止于正气。

”官员“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晋代名臣陶侃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母亲湛氏收到后,原封不动退回,写信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使陶侃深受教育。

42.唐代名相魏征,直言不讳,清正廉洁,博学多才,治国有方。

他的夫人裴氏低调、俭朴,人称“三拒夫人”。

她跟随丈夫,住着一间老旧房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纺纱织布,操持家务,毫无怨言。

在丈夫为官期间,多次拒绝朝廷的特权和下属的礼物,是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一个人的内助是“贤”是“贪”,对官员的影响很大。

43.常言道: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我们应该做到:

一心一意对事业,一往情深对人民,一丝不苟对工作,一身正气对邪恶,一尘不染对生活。

读书莫“思贪”、“羡腐”。

可惜呀!

不少人认为,身处商业化时代,要以“赚钱”为主。

如能赚钱,无需读书;没有赚

钱,设法去赚;为了赚钱,才去读书,至于提高自身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则与己无关。

44.毛泽东的“三次对谈”和“两个务必”。

“甲申对谈”。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毛泽东要全党“引以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年11月,毛泽东致函郭沫若:

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

作整风文件看待。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

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谈”。

1945年七大闭幕后,黄培炎等一行访问延安。

毛、黄两人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

毛泽东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谈”。

在从西伯坡迁往北京的那天清晨,毛泽东对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