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53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docx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笔记

希腊哲学

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

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自

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1/31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

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

“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

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

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

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

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

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2/31

3,辩证法

哲学范畴(理念)有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必然性;由对立面的冲突提升

到一个更高的概念以解决此冲突,是积极的辩证法。

五,亚里士多德

1,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说,或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实体论。

实体是根本的存在。

1)实体是什么?

实体的定义。

第一实体,支撑一切其他事物的最后载体,具体的、个

别的等;第二实体,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

2)实体的原因是什么?

四因说。

质料因和形式因(包括动力因和目的因)。

3)实体如何生成?

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即质料到形式的转化。

2,认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的继承,增加了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3,逻辑学传统的形式逻辑

创建范畴表和谓词表。

制定演绎逻辑三段式。

提出逻辑思维三大规律。

四,希腊化及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

一,主要问题:

寻求心灵宁静(即快乐或幸福或道德的生活)之道。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寻求心灵宁静(快乐

或幸福)之道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伊壁鸠鲁学派:

心灵的宁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清醒认识之上。

斯多葛学派:

顺应自然(理性)、服从命运(社会秩序)才是道德、幸福的生活。

怀疑学派:

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方能达到灵魂的安宁。

二,新柏拉图主义

1.普罗提诺:

形而上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太一、努斯和灵魂);

2.波菲力提出的共相问题:

共相是独立实体还是存在于人思想中?

若为实体,是有形还是

无形?

若为无形,是否寓于可感事物中?

此乃经院哲学争论之焦点。

3.意义:

是教父哲学的主流意识。

3/31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强调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核心问题集中于精神的

本质方面,对西方哲学向精神自身内部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

一,教父哲学

强调超理性的神秘信仰,不能被理性所理解,也不能被经验所证实。

二,经院哲学

1.进行繁琐的概念辨析和无聊的逻辑证明。

2.培养了理性精神,并最终埋葬了信仰。

三,主要哲学问题:

共相问题。

实在论:

共相是独立实体。

托马斯阿奎那

唯名论:

共相只是名称,是思维对具体、个别事物的归纳总结的概念。

方济各修会“三

杰”。

4/31

经验论

基本原则: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发展脉络:

整个进程朝着逻辑彻底性方向发展。

由培根开创,雏形,不完备,矛盾潜伏;经

霍布斯、洛克深化和系统化,矛盾突出,到贝克莱和休谟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矛盾突出。

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雏形,不完备深化和系统化主观唯心和不可知论

矛盾潜伏矛盾突出矛盾爆发

悖论所在:

经验论如果预设先验前提,就不是纯粹而彻底的经验论;而经验论如果严格遵循

经验论基本原则以及彻底的逻辑性,则不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论,因而不再是一种哲学。

培根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

哲学的目的就是获得知识或者真理或者自然的“形式”(规律)。

如何获得真理

呢?

一,破除四假象,即四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二,收集经验材料,经过分析、比较等,再

进行科学归纳以获得真理。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代表作:

《新工具》

哲学旨在探求知识

哲学目的:

探索知识,即自然的“形式”(规律)。

探索真理第一步:

扫除“四假象”:

一,“族类假象”。

以人而非自然之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导致自然知识因人之偏见

而产生扭曲。

二,“洞穴的假象”。

因不同成长环境而产生的偏见。

三,“市场的假象”。

交流中因词语之误用而引起的谬见。

四,“剧场的假象”。

对权威、教条、传统盲目信仰而产生的偏见。

5/31

探索真理第二步:

科学归纳:

一,搜集感性材料,列三表。

1)本质或具有表;

2)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

3)程度表或比较表。

二,分析、比较和排除以归纳三表中的例证,关于“形式”的第一次收获。

三,对“形式”进行限制,得到关于“形式”的结论。

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

一,存在客观自然界和可认知的客观规律;

二,物质运动具永恒性和多样性;

三,物质性质有三类:

1)形状;

2)大小;

3)简单性质,如色、声、冷热等

评价

一,实现认识论转向;

二,经验论的雏形,潜伏内在矛盾。

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皆来源于感觉经验)与唯物

主义首要前提(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之间的矛盾。

霍布斯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

霍布斯的哲学在培根的基础上朝着简单化和机械化发展。

本体论上,一,简化物体的性质,认为广袤是唯一的本质属性,否定培根的质的多样性;

二,认为物体运动来自外力,否定物体自己运动;三,认为运动只是位置的移动,否定运动

的多样性。

认识论上,一,认为哲学不探讨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拒斥形而上学,使哲学简单化;

二,认为哲学是一门推理的学问,而推理只是简单的加(组合、综合归纳)、减(分解、分

析演绎),使哲学简单化。

另外,一,在实体的偶性上,认为第二类偶性,如声、色等,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具

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留下伏笔;二,认为实体不可领会,为休谟的不可知论

埋下伏笔。

6/31

哲学定义:

一门从结果求原因或从原因求结果的推理的学问;

哲学目的:

利用已有知识“为人生谋福利”;

哲学对象:

处于产生过程中和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

表示:

“哲学排斥神学”。

两类对象:

一,自然物体;

二,人因契约造成的物体,即国家。

本体论(机械唯物主义)

物体:

一,客观实在性;二,可感知性;三,具广袤性(唯一本质属性,否定质的多样性)。

运动:

一,物体具有惰性,运动来自外力推动。

否定物体自己运动。

二,运动仅仅是位移,

否定多样性(机械观)。

功能主义:

只描述自然各部分功能和运行过程,不论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使哲学拒斥形而

上学和神学。

认识论(经验论夹杂唯理论)

实体:

即物体,无此观念,不可被领会。

(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埋下伏笔)

偶性:

物体的属性,借以认知物体的方式。

分两种:

一,本质属性:

广袤或形状,具可观实在性;

二,可变属性:

动静、色、味等,运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不具可观实在性。

感觉:

(可感觉的物体)通过偶性为人所感觉,进而产生知识。

“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印象”。

一切知识源于感觉经验。

推理:

复杂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程或观念的加和减;机械性的,简单化;哲学的本质。

加:

即组合,即从因到果,即综合得到经验知识;

减:

即分解,即从果到因,即分析得到理性知识;

隐藏问题:

既无说明经验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无说明理性演绎原则从而而来。

政治学

社会契约论:

一,假设自然状态;

二,假设自然法;

第一原则:

用一切手段寻求和平和自卫,导致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第二原则:

由第一原则推出,为了和平和自卫以避免相互残杀,人们主动放弃对一切

事物的权利,以达成社会契约,继而产生法律和国家。

三,绝对君权:

订立契约而转让权力与的第三者,不受契约限制,具有绝对权利。

评价:

第一次用世俗的观点而非宗教的观点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7/31

洛克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

系统论证经验论基本原则。

洛克哲学框架如下本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物质实体

实体;自自自关系

精神实体

希希希希希希

代表作:

《人类理解论》

认识论

天赋观念批判

一,天赋思维原则批判

1)“普遍同意”的批判。

不足以证明观念为天赋;不存在普遍同意的东西。

2)两条思辨原则的批判,“凡存在者存在”和“一种东西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儿童不知;天赋观念藏于心中,用理性才能得知,恰恰说明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

推理得到的。

二,天赋实践原则的批判

1)天赋道德原则的批判。

道德原则非天赋,是后天形成的,且不同人的道德原则不同。

2)上帝观念的批判。

上帝观念亦非天赋,落后部落和文明中国皆不存在上帝观念,且

基督徒对上帝观念理解不同。

观念的两个来源:

感觉和内省

经验论基本原则:

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或,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

人心如白板,其上观念皆来自经验。

观念来源(经验):

外在感觉经验和内在反省经验。

感觉:

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如色、声、味等。

外在经验,对象为外物。

反省:

对心理活动的注意。

内在经验,以心灵为对象。

关系:

感觉得到观念在先,反省得到观念在后,心灵需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方能反省。

8/31

两种观念

一,简单观念:

由经验直接得到的,被动。

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的抽象(实体)、组合(样式)和比较(关系)。

1)实体:

简单观念的组合体,也是它们依附的基质,具独立存在性。

分为简单实体观

念和集团的实体观念。

2)样式:

实体的状态,简单观念的组合,分为同一简单观念的集合的表述数量的观念,

以及不同简单观念混合而成的“美”等观念。

3)关系:

简单观念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如父与子等。

物体的两种性质

物体的性质:

物体中产生观念的能力。

第一性质:

与物体不分离的性质,如广袤等。

所得观念为物体的肖像,具客观实在性。

第二性质:

因第一性质刺激而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如声、色、味等。

具主观性。

关系:

第一性质是第二性质的基础。

第二性质具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埋下伏

笔。

两种实体

实体:

简单观念依附的基质。

假定的不可知的东西。

物质实体:

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精神实体:

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评价:

一,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奠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为贝克莱的

主观唯心主义留下空间;二,断言不可知的实体存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为休谟的怀

疑论留下发展到空间。

两种本质

相称观念:

完全表象其原型的观念,即观念与对象存在联系。

如,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中的

样式和关系观念。

不相称观念:

实体观念,其对象的实在本质本身不可知,观念和对象间不存在联系。

实在本质:

性质背后的不可知的实在构造。

名义本质:

名称而已。

知识的等级、可靠性和真理

知识:

观念间的符合。

1)直觉的知识:

观念间的直接符合,如红的是红的,不是白的等。

最可靠、最基础。

2)证明的知识:

通过推理而得到的观念间的符合。

次一等的知识。

3)感性的知识:

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契合,关于特殊存在物的,不具普遍性。

层次最低。

确定的知识:

观念间的契合,口头真理。

确定和实在的知识:

在观念间契合后,又与事实真相契合。

实在真理。

关系:

实在本质不可知,因此口头真理不可能上升为实在真理,即实在真理不可达到。

9/31

政治学

社会契约论

一,假设“自由状态”:

自由和平等;

充满善意。

二,为保证权力,缔结契约。

三,政府是权力托管者,可推翻。

贝克莱

概述

陈诚理解:

知识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即可感性质必须被感知才能被我们认识,不然就不能

说它存在,即可感性质必须依附于主观感觉而存在。

至于事物的实体,我们不能认识实体,

因此实体是不存在的,事物不过是我们头脑中观念的集合。

特点:

实物观念化(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客观化(上帝保证)。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认识论(经验论)

实物观念化(《人类知识原理》)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

可感性质必须依附感觉而存在,没有感觉,就无所谓可感性质,就不说存在客观的可感

性质。

比如说,对于一个事物,我看到的是红色的,你看到的是绿色的,他看到的是黄色的。

如果我不通过我的视觉去感觉它,我就得不到颜色的观念,就不能说它是什么颜色的,也就

不能说存在着什么颜色。

即当我不去感觉时,它的颜色对于我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我

去感觉时,我才能得到颜色的观念,才能知道可感性质的存在。

因此可感性质是依附感觉而

存在的,没有感觉就没有可感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被感知的就不存在。

二,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事物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

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

因此,“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1)获取简单观念:

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分别获得颜色、软硬、气味、和滋

10/31

味的观念;

2)观念的集合:

集合一同出现的简单观念,并用一名称标记之以作为统一的东西,即

为事物

举例诠释:

对于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苹果”,我们所感觉到的是一些可感性质,这

些可感性质被我们感觉之后就形成观念,如圆形、红色、硬脆、香甜等。

这些观念一同在我

们心灵中,综合为一个集合,用一个名称标记来标记,这个名称就是“苹果”。

之后,我们

说起“苹果”,其实想到的是一些捆绑在一起的观念。

精神实体:

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如心灵等。

观念客观化(《哲学对话三篇》)

上帝感觉保证一切存在,是一切可感物存在的原因。

“存在就是被感知”,不仅指被个

人感知,而是被一切心灵感知,当不被我所感知时,仍然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

评价

观念是感觉经验的结果,而感觉经验的保证——上帝确实推理的结果,与经验论基本原

则矛盾,是不彻底的经验论。

休谟哲学体系

概述

一,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进行怀疑;二,否定因果关系客观必然性。

代表作:

《人性论》第一卷《人类理解研究》,《人性论》第二卷《道德原则研究》。

认识论

印象与观念

知觉:

感觉经验获取的东西,按强烈和主动程度可分类

1)印象。

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感性认识,强烈、准确;

2)观念。

通过思维和推理的抽象而得到。

理性认识,微弱、模糊。

3)关系:

对理性认识的简单化和轻视,导致走向不可知论。

怀疑实体

一,基本原则:

“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坚持“存在就是被感知”。

二,“实体”观念是心灵对印象进行综合的结果,是主观的杜撰。

二,对实体进行怀疑:

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实体的存在,只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

否定观念客观关系

11/31

观念联系原则:

基于三条原则,通过联想而将观念联系在一起。

一,相似关系;

二,时间或空间的接近关系;

三,原因或结果。

因果关系:

事物之间恒常出现的先后关系和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联想或心理错觉。

一,不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这条先验原则。

二,结果事实上往往跟着原因而来,不必然跟着原因而来。

三,因果关系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事物的恒常“会和”,另一个则是心灵根据习惯而坐

的联想或推断。

四,任何事物本身都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是人思想中一种决定作用,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

必然性。

评价:

一,用心理习惯取代自然规律,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二,在实践中,习惯依旧是“人

生的伟大导师”,基于此可作出大致可信的判断。

两类知识

一,观念的关系。

自明,命题具普遍必然性,反面不可能,先天的。

如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

二,实际的事情。

具有或然性,反面完全可能,后天经验的。

如今天下雨与否。

关系:

“观念的关系”是形式的东西,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是真正的知识,经验依旧是知识

唯一的基础。

12/31

唯理论

基本原则:

以自明的天赋观念或原则当作一切普遍必然性的前提。

问题所在:

为解决天赋观念或原则的来源问题而不得不借助上帝,继而发展为以上帝为一切

天赋观念、原则和秩序的根本保证的形而上学独断论。

发展脉络:

以笛卡尔为开端,经过斯宾诺莎的发展和完善,到莱布尼兹---沃尔夫的成型,朝

着空洞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发展。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13/31

笛卡尔

笛卡尔哲学体系

本体论

我思故我在怀疑引出其主体;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绝对实体

(自因)

上帝

不完满之“我”引出完满之上帝

矛盾:

怎样保证两世界既平行无联系

又协调一致?

心物二元论:

两世界平行无联系

相对实体

(他因)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

身心交感说:

两世界协调一致(争议)

广延属性;

思维属性;

“生精”

心灵松果腺肉体

遵循自然规律;遵循逻辑规律;

认识论(唯理论)

演绎

天赋观念精神世界

清楚明白,上帝保证;具有普遍必然性

局限性所在的知识体系

并行不悖

机械运动物质世界

局限性

1,天赋观念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

清楚明白本身未必清楚明白。

2,通过演绎得到的普遍必然性知识体系局限于前定假设,没有新知识,空洞。

14/31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哲学体系

本体论

广延

属性

思维

上帝即自然

(自因实体)

物质世界

样式(分殊)

精神世界

一元论: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来自同一个实体。

平行论:

先定和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独立又彼此协调一致。

实体的四个设定:

1,实体是无限的;2,没有相同的实体;

3,不存在实体间的关系;4,被实体产生的东西为样式。

认识论(唯理论)

演绎

天赋观念精神世界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

天赋观念“:

真观念”。

自足,自身是自身的标准,不需要思维主体

的清楚明白与否。

真理标准:

“符合论”。

真观念必须符合它的对象。

意义

1,解决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清楚明白问题。

即无需思维主体是否清楚明白。

2,解决了笛卡尔二元论产生的心物不一致的问题。

提出即一元论的样式平行

说,两个样式内在一致,先定和谐,即相互平行又内在一致。

局限性

1,通过演绎得到的普遍必然性知识体系局限于前定假设,没有新知识,空洞。

15/31

莱布尼兹哲学体系

本体论(客观唯心)

单子:

一,精神实体,形而上学的点,无广延,不可分;

二,本身单一,数量无限;

三,自身封闭,彼此独立,不发生相互作用,单子的运动变化来自自身内部。

四,相互间有质的差别,即“知觉”,反映宇宙全体能力的差别。

1)不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形成由模糊到清晰,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觉”序列;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2)相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存在知觉能力上的微弱差别。

依据微积分原理,存在,

一,“差异律”;二,“连续律”;单子序列中,两单子间可插入无数中间

状态。

单子论特点:

强调主题自由,本身即为普遍者的个别的自由,反对斯宾诺莎的无视个体存在的整体性

自由。

前定和谐:

上帝为宇宙秩序的创造者,每个单子在被创造时放入好设计的程序,因此单子世界各自

独立运动却保持协调一致。

一,解决身心关系问题。

即人的身体单子与人的灵魂单子如何保持一致的关系的问题。

二,解决单子世界秩序问题。

认识论(唯理论)

天赋观念:

非现成观念,而是一种能力。

知识的形成:

需天赋之理性能力,亦需感性机缘。

“有纹理大理石”学说:

人心非洛克所言无痕迹只“白板”,而是有纹路之大理石板,板上

能否刻出所需图案,除外部加工作用外,还需视本身纹路是否合适而定。

一切知识皆天赋:

理性观念是清晰观念;感觉经验是模糊概念,是引出反省以达清晰观念之

“机缘”。

真理:

一,推理的真理。

根据推理而来,逻辑的、必然的,其反面不可能;

16/31

二,事实的真理。

从感性经验而来,感性的、偶然的,其反面是可能的。

关系:

事实真理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

人的理性有限,不能完全清楚感觉经验中无限微妙之逻辑关系,然在上帝之无限理性中

则一目了然。

理性运用的逻辑原则:

一,矛盾原则。

据此可判定相互矛盾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适用于纯粹数学和逻辑学。

从天

赋观念出发进行演绎以达到真理,即“推理的真理”。

二,充足理由原则。

据此可判定真实事物存在的充足理由,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

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大量例证的归纳,寻找动力因和目的因,建立“事实的真理”。

关系:

1)不能找全“充足理由”,事实真理具有偶然性,理性推理之真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2)事实真理只存在于知觉有限的单子如人之中,对于最高单子之上帝,则只存在推理

真理。

对于感觉经验来说是或然性的东西,对于纯粹理性而言则是必然性的东西。

或然性与必然性之差别,取决于单子表象世界的能力。

伦理学

“最好世界理论”理论:

以认识论之方法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