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2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docx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

沉积岩石学

一、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

1.沉积岩:

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碎屑、有机物质及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

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以及沉积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3.沉积岩的分类:

①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类型。

可以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或溶解物质)及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和化学的)再划分为二类:

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碎屑岩可根据其主要的结构特征(粒度)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可根据其主要成分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及其它化学岩。

2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组成的沉积岩,不能根据其岩性特征进一步细分。

3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即生物岩或有机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再划分为可燃生物岩和非可燃生物岩

4主要由宇宙物质来源的陨石组成的沉积岩,可称为陨石岩

以上分类系统简述:

碎屑岩:

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主要由母岩风化物组成的沉积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其它化学岩

沉积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

可燃生物岩、非可燃生物岩

4.风化作用:

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系列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主要因素:

温度变化、晶体生长、重力作用、生物的生活活动、水、冰及风的破坏作用

总趋势:

使母岩崩解,产生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等

化学风化作用:

在氧、水和溶于水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总趋势:

形成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其溶液及胶体溶液物质)

5.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

①石英是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

石英在风化作用中稳定性极高,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

②长石的风化稳定性次于石英。

在长石类矿物中,钾长石的稳定性较高,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次之,中性斜长石又次之,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最低。

因此,在沉积岩中钾长石多于斜长石,钾长石逐步转变为水白云母、高岭石、蛋白石和铝土矿。

斜长石常形成一些在风化带中相对稳定的新矿物,如蒙脱石、蛋白石、方解石等。

③在云母类中,白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强。

白云母在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析出钾和加入水,先变为水云母,最后可变为高岭石。

④黑云母的抗风化能力比白云母差很多,黑云母遭受风化后,钾、镁等成分首先析出,同时加入水,常转变为蛭石、绿泥石、褐铁矿等

⑤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硅酸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比石英、长石、云母都低很多,其中以橄榄石最易风化,辉石次之,角闪石又次之

⑥各种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等),本来就是在风化条件下或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在风化带中相当稳定

⑦各种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母等),风化稳定性甚小,很易溶于水转移

⑧各种硫酸盐矿物(如石膏、硬石膏)、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等,它们的风化稳定性最低,最易溶于水,多呈真溶液流走

6.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①破碎阶段(I)②饱和硅铝阶段(II)③酸性硅铝阶段(III)④铝铁土阶段(IV)

(沉积物重力流:

是密度流,相对密度可1.0–2.0,是由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质与流体形成的高密度混合体,其要以悬移载荷方式搬运)

7.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①碎屑残留物质②新生成的矿物③溶解物质

8.作为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流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

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浊流

9.牛顿流体:

凡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否则称为非牛顿流体

10.雷诺数(Re):

表示惯性力和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1.佛罗德数(Fr):

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2.牵引搬运或牵引作用:

指能使碎屑物质作底负载运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牵引流搬运方式:

悬移载荷,推移载荷

重力流搬运方式:

悬移载荷

(沉积物重力流是密度流,相对密度可达1.5–2.0,是由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质与流体形成的高密度混合体)

13.①流水搬运碎屑物质的方式(即碎屑载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推移载荷)、悬浮搬运(悬移搬运、悬浮载荷)

②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流速和颗粒大小之间的关系:

(尤尔斯特隆图解)

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称为开始搬运流速。

开始搬运流速应大于继续搬运流速。

1)颗粒开始搬运流速要比继续搬运流速大得多,这是因为始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要克服颗粒间的吸附力才能流动。

2)0.05-2mm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不大。

说明砂粒质点在流水中搬运时很活跃,容易搬运,也易沉积,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条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故砾石不能被长距离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动式前进

4)小于0.0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因为粉砂和粘土物质一经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体之中不易沉积下来,而且沉积后又不易呈分散质点再搬运,即使水速发生急剧改变,也只是冲刷成粉砂质或泥质碎块继续搬运,故在海洋和湖泊的波浪带的沉积物中冲刷的“泥砾”是常见的。

③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粒度逐渐变小,圆度逐渐变好

④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及沉积作用过程中的分异作用:

1)粒度的分异:

粒度大的难以搬运,而当其处于搬运状态时,当流速稍有减小,就会下沉;粒度小的易于搬运,而当其处于搬运状态时,比粒度大的难以沉积。

搬运的时间和距离越长,这种分异作用就越明显,即从上游到下游,出现了粒度由大到小、分选由差到好的顺序分布,出现了砾、砂、粉砂、粘土的分别集中顺序。

2)相对密度分异:

密度大的难于搬运易于沉积,而密度小的易于搬运难以沉积,故从上游到下游,相对密度大的碎屑含量逐渐减少,相对密度小的碎屑含量逐渐增多的现象

3)碎屑物质形状分异:

粒状碎屑不如片状碎屑搬运的远

4)成分分异:

不同成分的碎屑,在粒度、相对密度、形状上都有所不同,粒度、相对密度、形状上的分异必然会反映在成分上的分异

14.①引起海洋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是波浪和潮汐,其次是海流,引起湖泊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是湖浪和湖流

②浪底(浪基面):

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能够影响的最大深度

③海底碎屑运动的三种状态:

1)在远岸的深水地区,既作往返运动,也作向海方向的运动

2)在近岸的浅水地区,既作往返运动,也作向岸方向运动

3)在二者之间,只作往返运动,即“中立带”

④憩流期:

在涨潮转落潮或落潮转涨潮、海平面处于暂时平衡状态时,潮流流速接近或等于零,称为憩流期

⑤湖浪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表现在滨岸浅水地带,细的悬浮物质可被搬运到深水区

⑥湖震:

风成湖流和低气压引起的湖水表面大规模的波浪状振荡

15.⑴风是碎屑物质在空气中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

⑵风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特点:

①风的密度比水得多,因此搬运能力也比水小;在同样的速度下,风的搬运能力约为流水的1/300,风只能搬运较细粒的碎屑物质,如砂以下的颗粒,只有在特大的风暴时,才能搬运砂和砾石

②由于风的搬运能力有限,因此对搬运物质的选择性较强,故风成沉积物的粒度分选性较好

③由于空气的密度较小,所以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的碰撞和磨蚀,以及它们与地表的碰撞都比较强烈。

所以较粗的风成沉积物(如砂和砾石)的圆度都较好,具强烈摩擦所致的“霜面”

⑶跳跃颗粒一般小于0.5mm,尤其细砂(0.1~0.3mmmmmm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跳动的最为活跃,蠕动颗粒一般在0.5~2到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更大的则原地不动,小于0.1~0.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的颗粒可悬浮搬运

⑷风成搬运的最大特点是碎屑成了弓形弹道轨迹跳跃前进,风速越大,碎屑弹跳得就越高

⑸空气中的悬移载荷可作长距离搬运(如沙尘暴),在距来源地很远的陆地或海洋中沉积下来。

推移载荷多半在来源土(如沙漠或海滩)堆积下来,最主要的堆积形式是沙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冰碛物是一种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由几微米到几米,分选性比泥石流、冲积扇沉积物还差。

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较差,颗粒形态各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在砾石表面还常留下磨光面、钉头形擦痕、压坑和压裂等冰蚀作用痕迹。

一般缺乏层理构造,砾石排列有时略具定向性,漂砾长轴与冰川流向基本一致,扁平面倾向上游。

17.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①引起胶体质点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同种电荷胶体质点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假如胶体质点的电荷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和了,它们之间的排斥力就会消失,则它们就会凝聚为大的质点,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沉,成为胶体沉积物。

②真溶液物质搬运及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度,即溶解度越大,越易溶解,越难沉积,溶解度越小,越易沉积,难于搬运。

18、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另一种是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周围介质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某些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19.化学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原来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种成分,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就逐渐地发生沉积作用,并逐渐地分离开来(氧化→磷酸盐、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及卤化物)

20.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

这是自然界中两种既有葂而又并存的沉积分异作用,是沉积物(岩)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原理。

一般说来,机械沉积作用分异作用进行的较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的较晚。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砂和粉砂阶段,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铁的氧化物(既开始阶段)相当,机械沉积分异的最后阶段(即粘土沉积阶段),大致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碳酸盐阶段相当,当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到硫酸盐及卤化物阶段时,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已基本结束了,故在蒸发岩中很少有碎屑混入物。

意义:

这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碎屑沉积岩和化学沉积岩及相应的各种沉积矿产,分异作用进行得越彻底,各种沉积矿产在成分上和结构上的成熟就越高,从而越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

相反,如果分异作用由于各种因素干扰进行得不彻底,就会大量出现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岩和过渡类型的沉积岩,这对沉积矿产的生成是不利的。

二、碎屑岩

1.碎屑岩:

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

2.碎屑成分:

①石英:

a来源于深成岩浆岩的石英,b来源于变质岩的石英,c来源于喷出岩及热液岩石的石英,d再旋回石英

②长石③重矿物④岩屑⑤盆内碎屑

3.成分成熟度:

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其成分的成熟程度。

在重矿物中,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是最稳定的,这三种矿物在透明重矿物中所占比例称为“ZTR”指数,也是判别成分成熟度的标志。

4.填隙物成分:

①杂基:

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也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杂基的成分最常见的是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有时可见灰泥和云泥。

各种细粉砂级碎屑,如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及隐晶结构的岩石碎屑等也属于杂基范围。

②胶结物:

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的自生矿物。

胶结方式:

硅质胶结、铁质胶结、钙质胶结

5.碎屑岩的结构:

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及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方式

⑴粒度:

碎屑颗粒的大小

粒级划分(mm):

巨砾>1000巨砂1~2

砾粗砾1000~100砂粗砂1~0.5

中砾100~10中砂0.5~0.25

细砾10~2细砂0.25~0.1

粉砂粗粉砂0.1~0.05粘土(泥)<0.005

细粉砂0.05~0.005

⑵球度:

度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长扁球体)

⑶圆度:

指碎屑颗粒原始棱角被磨平的程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⑷杂基:

①原杂基:

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转变为正杂基②似杂基:

a淀杂基:

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b外杂基:

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充填于其粒间孔隙中的外来杂基物质

c假杂基:

软碎屑经压实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③结构成熟度:

指碎屑沉积物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⑸胶结物:

①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②显晶粒状结构

③嵌晶结构④自生加大结构

6.胶结类型:

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

①基底胶结:

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由之转变成的正杂基),这种胶结类型一般代表高密度流速快堆积的特征。

基底胶结实际上是杂基支撑结构,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②孔隙胶结:

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

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③接触胶结:

亦称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颗粒接触的地方。

它可能是干旱气候带的砂层,因毛细管作用,溶液沿颗粒间细缝流动并沉淀形成的;或者是原来的孔隙式胶结经地下水淋滤改造而成的。

④镶嵌胶结: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7.支撑结构:

杂基支撑结构、颗粒支撑结构

在杂基支撑结构中,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

在颗粒支撑结构中,颗粒之间接触性质有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

从成因上看,从点接触到缝合接触反映了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经受压固、压溶等成岩作用的强度和进程,缝合接触就是成岩程度很深的特征。

8.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

原生构造:

层理、波痕同生变形构造:

负荷构造、包卷层理

成岩后:

缝合线、叠锥

⑴层理:

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

渐变表现出来

①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水平层理:

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这种层理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物质以悬浮物或溶液中沉淀形成,水平层理分布广泛,多在细粒的粉砂和泥质物中出现。

平行层理:

由平行而又几乎水平的纹层状砂和粉砂组成,纹层厚由1~2mm至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

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高能量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或冲洗层理共生,具良好的含油气性。

②波状层理:

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这种层理主要是由沉积介质的波浪震荡运动造成的,其次是单向水流的前进运动造成的,前者主要形成对称形态的波状层理,后者形成不对称波状层理,同时叠覆层的相位错开。

③交错层理:

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方式组合。

这种层理是由沉积介质(水流及风)的流动造成的。

当介质具有一定流速时,底床上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砂波,这种砂波顺流移动的结果,在陡坡加积作用一侧形成了由一系列纹层组成的斜层系。

基本类型包括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其它流水型交错层理(爬升波纹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浪成波纹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或砂纹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或风暴交错层理、风成交错层理

④压扁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这是砂、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型层理,有时称潮汐层理。

它是由压扁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组合而成,在形态上很像小型波状层理。

这种复合型层理的形成,说明沉积环境有砂、泥供应,而且水流活动期和水流停滞期交替出现。

水流活动时期,砂呈砂波状被搬运沉积,而泥保持悬浮状态,水流停滞时间,因水动力条件的差异而分离出悬浮物质,并沉积于波谷或全面覆盖波状起伏的砂层之上。

下一沉积旋回开始时,波脊被蚀去,新的砂质以砂波形式沉积掩埋,并保存了波谷夹有泥质压扁体的先前的砂层。

水动力条件较弱时,前期沉积的波纹受到部分或轻微侵蚀,新的砂质则沉积在薄的泥层之上,由此可见,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而停滞水作用相对将要时,砂质的沉积和保存比较有利,形成压扁层理。

当水流和波浪作用较弱,停滞水作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时,砂质供应不足,泥质沉积和保存有利,则形成透镜状层理。

⑤递变层理(粒序层理):

递变层理是具有粒度递变的一种特殊的层理。

第一类递变层理是颗粒向上逐渐变细,但下部不含细粒物质,它可能是由于水流速度或强度逐渐减低而沉积的结果。

第二类是细粒物质全层均有分布,即以细粒物质作为基础,粗粒物质向上逐渐减少和变细,它可能是由于悬浮体含有各种大小不等的颗粒,在流速减低时因重力分异而整体堆积的结果,前者属于牵引流成因,后者属于重力成因。

⑥韵律层理:

这种层理是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形成的。

重复性韵律的原因是物质搬运或产生方式有规律的交替变化造成的。

△潮汐环境中形成的韵律层理,实质上是一种砂、泥薄层相间的交替纹层,其砂层是在涨潮和落潮的水流活动时期沉积、泥层是在高潮和低潮的滞流阶段沉积的,两者交替变换构成韵律。

△季节变化所产生的韵律层理,实质上是由暗色层和淡色层交替组成的。

冰川纹泥是季节韵律层理的一个重要类型。

纹泥是冰融水在冰川湖中沉积的,每一套韵律层由颗粒较粗(粗至细粉砂)的淡色层和颗粒较细(细粉砂和粘土)的暗色层组成。

淡色层以清晰界面开始,向上递变为暗色层。

夏季冰迅速溶解,释放出大量碎屑物质,形成淡色层,冬季没有新的物质来源,悬浮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暗色层,每年重复,形成韵律。

⑦均质层理(块状层理):

这是一种呈现大致均质外貌,不具备任何纹层构造的层理。

块状层理既可以是悬浮物质非常快速地沉积而成,如常见的洪水沉积,也可以是密度很高、毫无分选的沉积物沉积而成,如某些沉积物重力流沉积。

由于生物的强烈搅动作用,使沉积物原生层完全混合破坏也可以形成均质层理。

9.层面构造:

在岩层表面呈现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的痕迹。

①波痕:

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波长L、波高H、波痕指数L/H

不对称度RSL(l1/l2:

缓坡水平投影距离/陡坡水平投影距离)

a浪成波痕:

一般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b流水波痕:

由定向流动的水流形成,见于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

c风成波痕:

由定向风形成,常见于沙漠及海、湖滨岸的砂丘地带

d其它波痕:

除简单的波痕形态外,还常见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复合形态。

②剥离线理构造:

一种原生流水线构造,主要出现在具有平行层理砂岩中,沿层面剥开出现大致平行的线状沟或脊,镜下可见长形颗粒定向排列,常代表古流向,它是由砂粒在平坦底床上作连续迁移时所留下的痕迹。

③泥裂:

沉积物露出水面因曝晒干涸所发生的收缩裂缝

④雨痕和冰雹痕:

是指雨滴降落在松软沉积物表面时所形成的小型撞击凹穴。

底层面构造–底模

⑤槽模:

分布在底面上的一种半圆锥形突起构造。

是定向的浊流在尚未固结的软泥表面侵蚀冲刷的凹槽被砂质充填而成,形态特点略呈对称状、伸长状。

⑥沟模:

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

是由下伏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物充填而成。

10.变形构造(同生变形构造):

指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处于塑性状态时发生变形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①负载构造(负荷构造、重荷模):

指覆盖在泥质岩之上的砂层底面上的瘤状突起。

与槽模区别:

形状极不规则,缺少明显的上游与下游的末端。

②球枕构造:

指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球状或枕状块体。

③包卷层理(卷曲层理、揉皱层理):

指在一个岩层中发生的纹层盘回或扭曲的现象。

沉积物的液化作用,即液化层的层间流动引起原生层理的弯曲,是包卷层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滑塌构造:

指斜坡上未固结的软沉积构造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和滑塌而形成的变形构造。

各种类型的不规则的扭曲层理也属于滑塌构造,一般伴随快速沉积而产生。

⑤碟状构造:

由模糊的形如蝶状的上凹纹层组成。

在横向上断续分布,垂向上互相重叠。

11.化学成因构造:

指在成岩过程中及其以后由化学作用所形成的构造。

①晶体印痕:

如果条件适宜,这些晶体后来由于溶融、溶解作用等而消失,从而在层面上留下特殊的晶体印痕。

②结核:

结核是岩石中自生矿物的集合体。

这种矿物集合体表现为在结构、成分、颜色等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差别的不规则团块。

它主要是由在未固结的沉积物中呈溶液状态的分散物质重新分配和集中并逐渐增长而成。

12.生物成因构造:

除了由于生物的死亡、埋藏和保存而留下它们的遗体而形成化石之外,生物在沉积物内部或表层活动时,常把原来的沉积构造加以破坏或变形,而留下它们活动的痕迹,这些构造称为生物成因构造。

①生物遗迹构造:

指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运动、居住、觅食和摄食等行为遗留下的痕迹,因而又称为痕迹化石或遗迹化石。

②生物扰动构造:

底栖生物的活动使沉积物层理遭到破坏,同时产生新的构造面貌,称为生物扰动构造。

③植物根茎痕迹:

植物根呈炭化残余或枝叉状矿化痕迹出现在陆相地史中,它们在煤系中特别常见,是陆相的可靠标志。

13.砾岩的成因分类:

①滨岸砾岩:

主要形成于海或湖的滨岸地带,砾石成分单一,以稳定组分为主,分选性好,往往以一个粒级占绝对优势,在直方图上显示为一个突出的主峰;磨圆度极好,扁平对称的砾石常见,粗砾很少,砾石的最大扁平面向着深水方向倾斜,倾角不大,一般为7~8℃,不超过13℃。

砾石长轴大致与海(湖)岸平行。

滨岸砾岩中有时含滨海的生物化石碎片,但很少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