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1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7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x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实习填图报告

 

实习日期:

2014年2月7日至2014年2月17日

学生:

指导老师:

班级:

地质2011秋高本(邯郸)

实习地点:

山西五阳煤矿

 

第一章:

实习概述

第一节:

目的任务

第二节:

实习区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附交通位置图

第二章:

实习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含煤地层,煤层及其它有用矿产

第四节:

构造发展史

第3章:

填图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结束语

 

第一章实习概述

1.实习概述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践进一步和巩固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提高我们学生对野外各种地质现象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使我们更加明确大比例尺地质图的绘制过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搜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提高绘图能力和绘图技巧;将实践中获得的资料及实习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增强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2.矿区(矿井)地理、交通位置和交通位置图

五阳煤矿矿区井田位于潞安煤田的最北部,地处襄垣县境内。

井田北以西川断层为界,南以文王山断层为界,东西长10km,南北宽8.5km,面积约78.36km2。

东经112°58′25″~113°05′09″,北纬36°26′46″~36°33′47″。

五阳煤矿前身属潞安煤矿,解放后经多次改扩建工程,现矿井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万吨左右。

矿井为立井分水平上下山分区式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倾斜长壁两种,分层和一次采全高相结合;顶板管理为全陷落法;以综合机械化采煤为主;通风系统为中央边界抽出式;矿井运输系统采用皮带(矿车)箕斗提升。

井田内有太焦铁路自北而南横穿井田,邯长、太焦铁路在长治北站交汇,北接石太、同浦线,南接陇海、京广线,可通往全国各地。

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太原-长治-晋城-焦作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该井田主要河流为浊漳河西源和南源,属海河水系漳河流域。

浊漳河南源由南而北流经井田,其支流有绛河、岚水、淘清河等。

浊漳河西源由西向东横穿井田,其支流有淤泥河。

浊漳河南源流入漳泽水库与其支流汇合,再向北至井田中央与西源汇合,南西二源汇合穿越井田,至襄垣城东与浊漳河北源汇合流出五阳井田。

五阳煤矿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榆黄公路自本井田穿过,西距208国道1km。

五阳煤矿距襄垣城约3km,距长治市约45km。

距太原市约215km。

潞安矿区的公路网连接着整个矿区,矿区至长治、太原等地均有汽车相通,交通真可谓“四通八达”。

第二章实习区地质

1第一节地质

潞安矿区位于沁水煤田东部中段,处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的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曲带中段,晋获断裂带西侧。

矿区主体部分为新生代叠加的长治新裂陷,五阳井田位于新裂陷西北部。

1第二节地质构造

2.地层

1)区域地层

五阳井田属潞安矿区。

潞安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沁水煤田中东部边缘。

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台其它地区一样,结晶基底为太古界、下远古界地层,其上发育了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迭系、侏罗系、上第三及第四系等地层,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下第三系等地层。

区域内各时代地层均有所出露。

据以往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将寒武系以新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寒武系(∈)

该系地层在五阳井田内无出露,主要分布在左权、襄垣、平顺等地。

与下伏元古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约486m。

①寒武系下统(∈1)

该统缺失馒头组、仅发育毛庄组。

主要为紫红色页岩与紫红色白云质泥质灰岩互层,夹表灰色中厚层状右灰岩、鲕状灰岩;底部为一层底砾岩。

,厚约35~90m。

②寒武系中统(∈2)

徐庄组(∈2x):

下段主要为紫红色页岩、细砂岩夹薄层石灰岩、鲕状灰岩。

上段主要为浅灰色中厚至薄层状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等。

厚度一般为58~90m。

张夏组(∈2z):

底部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薄层灰岩、泥质灰岩。

其上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石灰岩,下部夹紫红色页岩。

一般厚约170m。

③寒武系上统(∈3)

崮山组(∈3g):

主要为灰、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或竹叶状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一般为40m。

长山组(∈3c):

主要为紫红、灰紫色中厚层状竹叶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或薄层白云质灰岩。

厚度约7~22m。

凤山组(∈3f):

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质灰岩。

一般厚约100m。

2)奥陶系(O)

(1)奥陶系下统(O1)

本统厚度为65~210m,一般厚度130m。

中上部为灰色中厚、巨厚层状白云岩,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本组厚度多37~210m,一般厚度120m,中上部为青灰色中厚、巨厚状石灰岩,下部为角砾泥灰岩和铝质灰岩。

(3)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本组厚度170~310m,一般厚度230m,中上部为灰色白云质泥灰岩、泥质灰岩,灰黑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

下部为灰绿色泥灰岩或角砾状泥灰岩。

(4)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厚度为55~289m。

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灰白色白云岩夹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

3)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该组厚度2~35m,一般厚度20m。

岩性以铝土泥岩为主,并发育有石灰岩,少量砂岩,夹有煤线。

底部有山西式铁矿透镜体赋存。

与下伏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厚度80~150m,一般厚度100m,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由灰黑色,灰色泥质岩,砂岩,发育4~6层石灰岩,含煤10~15层,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砂岩(K1)。

与下伏地屋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厚度为36~135m,一般厚度60m,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灰黑色,灰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

发育1~4层煤。

底部以K7灰白色中或细粒砂岩为界。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厚度48~78m,一般厚度65m。

顶部为杂色鲕状铝土质泥岩(桃花泥岩),中部为浅灰色中粒、细粒砂岩,下部为杏黄色砂岩、泥岩、灰色泥岩,偶夹煤线,底部灰白色中、细粒砂岩(K8)。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该组厚度400~550m,一般厚度520m,上部为杂色砂岩及紫红色泥岩,中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黄绿色中粒砂岩灰色泥岩,下部为紫色、杂色、黄绿色泥质岩组成,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灰绿色砂岩(K10)。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该组厚度22~217m,一般厚度150m。

岩性以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上部发育,有淡水灰岩及薄层石膏层。

仅在屯留井田西部有2个钻孔完整接露,最大厚度192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三叠系(T)

(1)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本组厚度为115~595m,一般厚度400m。

岩性主要由浅灰、紫红色薄~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和紫色泥岩组成。

仅在屯留井田有2个钻孔见及,最大厚度53.39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

本组厚度130~475m,一般厚度250m。

岩性主要由紫灰色砂岩和紫红色泥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T2er)

地层一般厚度600m。

岩性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浅绿色厚层状粗砂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

厚度一般为55m。

上部为红色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下部为紫色、灰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和灰绿、灰紫色砂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厚度30~138m,一般厚度50m。

岩性由紫红、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夹淡水灰岩组成。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6)侏罗系(J)

区域西北部有零星出露。

该系缺失下统和上统,仅发育中统黑峰组。

岩性为灰黄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砂岩,局部夹砾岩及紫红、淡绿色砂质泥岩。

厚度为30~254m。

与下伏三迭系呈不整合接触。

7)上第三系(N)

厚度5~268m。

岩性以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底部为砾石,在武乡县张村为厚层状灰绿、灰黑色粘土,粉砂与薄层泥岩互层,并夹油页岩。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8)第四系(Q)

厚度0~300m为棕黄、淡黄色亚粘土,含砂质粘土,亚砂土夹钙质结核及近代冲积层—砂、砾石及泥土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第三节含煤层,煤层及其它有用矿产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现分述于下: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该组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形成四个明显的旋回韵律结构,其厚度为89.2~139m,平均厚度103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石灰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粗粒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

其中夹8~15层煤,发育四层稳定的石灰岩(K2、K3、K4、K5、)及一层不稳定的石灰岩(K6)。

测井物性反映:

煤层一般为高电阻、低密度、低伽玛。

石灰岩为高电阻、高密度、低伽玛。

因此标志明显。

该组产植物化石碎屑及动物化石。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陆相沉积,其厚度为39.20m至85.85m,平均厚度约60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及煤层。

其中夹煤1~4层。

中下部发育的3#煤为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厚度为1.50m~7.90m,平均厚度为5.73m。

测井物性反映:

煤层表现为高电阻、低密度、低伽玛。

由于3#煤层发育、厚度大且稳定,其本身即为明显的标志层。

该组产植物化石碎屑。

3)区域地质构造

潞安矿区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中段,即太行山段。

在这个一级隆起带上发育有二级隆起与凹陷,由东向西有晋(城)——获(鹿)断褶带,武(乡)——阳(城)凹褶带等,它们彼此平行呈雁行排列。

总体延伸方向为北20°~30°东,局部地段因受其它构造体系的影响略偏北,现简述如下:

(1)晋(城)~获(鹿)断褶带

北起河北省的获鹿,向南经昔阳县的皋落各和顺县的表城、左权县、黎城县的拐镇、芳泉、泽城、潞城市的西井、南委泉、西柏会和长治市的东侧,一直向南延伸经高平市至晋城市以南,长约250km,宽20~50km,总体走向呈北25°东复式背斜。

(2)武(乡)~阳(城)凹褶带

主要展布于和顺、左权、屯留、阳城一线以西;圣山、樊寺山、沁源、安泽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内。

总体为一复式向斜。

主要构造形迹是由二叠系,三叠系岩层组成的一系列彼此平行的褶皱,规模较小,一般长20~30km,最长40km,均系平缓开阔的褶曲,两翼倾角多为10°,最大达20°。

向斜较背斜更为开阔。

其次是局部地段发育的压性断裂,一般为高角度正断层,其延伸方向均为北25°东。

潞安矿区处于武~阳凹褶带中段,晋~获断裂西侧。

晋~获断裂对矿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矿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与晋~获断裂带一致,呈北北东~北东东向。

沿南北方向分别以文王山地垒和二岗山地垒为界分为北、中、南段。

北段南部文王山断层与西川断层之间,由宽缓褶曲和正断层组成的北东东向的构造带,五阳井田位于该构造带内,北以西川断层为界,南以文王山北断层为界。

自上而下的煤层特征为:

3号煤层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下部,为上煤组,厚2.70~3.72m。

一般3.2m,煤层稳定,顶板一般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黑色泥岩、粉砂岩,老底为中细粒砂岩。

夹矸0~3层,一般1层,厚0.27m,属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层。

9号煤层位于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部K3石灰岩之上,下距12号煤层7.62~35.68m,平均13.38m。

煤层厚度2.6~3.7mm,平均3.15m。

煤层稳定,顶板一般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黑色泥岩、粉砂岩,老底为中细粒砂岩。

12号煤层位于石炭系太原组二段中部K3石灰岩之上,下距15-2号煤层24.80~45.12m,平均29.9m。

煤层厚度为0~1.95m,平均0.71m,仅在井田中部可采。

顶板为泥灰岩。

属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

15-2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下部,下距15-3号煤层0.80~5.50m,平均2.62m,煤层仅在井田东北、东南局部可采。

顶底板皆为泥岩层,属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

15-3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下部,煤层厚度0~2.95m,平均1.18m,井田内分南、北两片可采,顶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

该煤层属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

9、12、15-2、15-3号煤层为下组煤,因其硫分较高,俗称臭煤。

煤层特征见表1-3-1。

表1-3-1可采煤层煤层地质特征

地层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一般

煤层结构

层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稳定程度

顶底板岩性

可采情况

煤的容重

(t/m3)

顶板

底板

二叠系山西组

P1s

3

2.7~3.72

3.2

简单,含夹矸1~3层

50.48~73.12

61.83

稳定

泥岩、粉砂岩

泥岩、粉砂岩

全井田可采

1.4

石炭系

太原组

C3t

4

2.6~3.7

3.15

简单,含夹矸0~2层

稳定

泥岩

泥岩

全井田可采

1.4

7.62~35.68

13.38

12

0~1.95

0.71

简单

不稳定

石灰岩

泥岩

局部可采

1.45

24.80~45.12

29.9

15-2

0~2.00

0.71

复杂

不稳定

泥岩

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局部可采

1.51

0.80~5.50

2.62

15-3

0~2.95

1.18

复杂,含夹矸1~3层

较稳定

泥岩、粉砂质泥岩

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局部可采

1.50

1.3.2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3#4#煤:

为黑色,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条痕色为黑色,强玻璃光泽,裂隙较发育,呈阶梯状或贝壳状断口。

经取样测试3#4#煤视相对密度为1.35,1.41;散密度为849~950kg/m3;安息角为37.2~37.3度;摩檫角为20~24°。

15-1#和15-3#煤:

为黑色,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条痕色为黑色,金刚光泽,裂隙发育,呈阶梯状或参差状断口。

经取样测试15-1#和15-3#煤视相对密度为1.40和1.42。

2)煤岩特征

(1)宏观煤岩特征:

3#4#煤:

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少量镜煤及丝炭条带。

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半暗型次之。

15-1#和15-3#煤:

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镜煤条带和丝炭透镜体,含黄铁矿结核。

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半暗型次之。

(2)显微煤岩特征:

各煤层的显微煤岩资料不多,根据南-14号孔煤芯样,3#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无机组分以粘土类为主,见硫化铁类,粘土类呈透镜状、浸染状,硫化铁类的黄铁矿呈颗粒状,偶见次生方解石。

显微煤岩组分见表1-3-2。

 

表1-3-2显微煤岩组分鉴定表

孔号

煤层

有机组分(%)

无机组分(%)

镜质组

半镜质组

惰质组

合计

粘土类

硫化铁

合计

南-14

3#

87.3

1.6

11.1

95.9

3.5

0.6

4.1

3)煤的化学性质及有害、微量元素

(1)煤的化学性质

①水分(Mad)

各煤层原、浮煤水分变化不大,各煤层原、浮煤水分分析见表1-3-3。

②灰分(Ad)

3#煤层原煤灰分较稳定,一般在13~16%,仅少数点>20%;15-1#煤层原煤灰分变化在14.49~38.06%之间;15-3#煤层原煤灰分变化在7.61~35.28%,各煤层原、浮煤灰分分析见表1-3-3。

依据《GB/T15224.1-2004》煤炭质量分级(灰分)标准,各煤层灰分分级:

3#4#煤层属低灰煤;15-1#和15-3#煤层属中灰煤。

各煤层经浮选后灰分下降幅度较大,3#、15-1#和15-3#煤层降灰率分别为38%、57%和53%。

表1-3-3各煤层煤质分析统计结果表

煤层

原煤

浮煤

质量分级

水分

Mad(%)

灰分

Ad

(%)

发热量Qgr,v,d(MJ/kg)

水分

Mad

(%)

灰分

Ad

(%)

发热量Qgr,v,d(MJ/kg)

灰分

发热量

3#

0.19~1.41

0.80(59)

9.18~28.02

14.92(59)

26.99~33.39

30.71(28)

0.24~2.42

0.90(46)

6.23~14.47

9.25(61)

28.88~33.48

31.99(14)

低灰煤

特高热值煤

15-1#

0.23~4.53

1.16(40)

14.49~38.06

25.13(40)

22.24~33.54

29.97(13)

0.46~4.24

1.15(29)

6.23~15.74

10.74(37)

30.09~32.53

31.95(5)

中灰煤

特高热值煤

15-3#

0.10~6.65

1.09(56)

7.61~35.28

22.11(67)

23.62~35.60

30.32(20)

0.30~5.74

1.13(41)

4.67~20.70

10.41(41)

32.06~33.20

32.63

(2)

中灰煤

特高热值煤

注:

表格中数据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点数),以下各表类同。

图1-3-4各煤层灰分变化示意图

③挥发分(Vdaf)

五阳煤矿各煤层挥发分产率(Vdaf)在15%左右,在垂向上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挥发分产率逐渐降低。

挥发分分析见表1-3-5。

④硫分(St,d)

各煤层硫分化验结果见表1-3-5。

依化验数据分析3#煤层原煤全硫含量<0.5%,15-1#、15-3#煤原煤全硫含量变化较大0.52~6.51%。

依据《GB/T15224.2-2004》煤炭质量分级(硫分)标准,用实测各煤层发热量数据折算干燥基全硫,结果见表1-3-5。

依据该标准进行煤的硫分分级:

3#9#煤属特低硫煤;15-1#煤属中高硫煤;15-3#煤属中硫煤。

各煤层硫分变化示意图1-3-6。

表1-3-5各煤层煤质化验统计结果表

煤层

浮煤挥发分

Vdaf(%)

全硫St,d(%)

按标准折算

后的全硫St,d(%)

质量分级

原煤形态硫(%)

原煤

浮煤

全硫

St,d

硫铁矿硫Sp,d

硫酸盐硫Ss,d

有机硫So,d

3#

12.64~19.99

15.79(61)

0.11~0.65

0.37(43)

0.25~0.59

0.36(24)

0.29

特低硫煤

15-1#

10.76~19.63

14.77(36)

0.71~6.51

3.07(21)

1.15~3.20

2.17(7)

2.46

中高硫煤

15-3#

11.45~20.65

14.65(9)

0.52~4.38

1.42(32)

0.64~0.99

0.79(8)

1.12

中硫煤

1.17

0.90

0.01

0.26

图1-3-6各煤层硫分变化示意图

形态硫仅五-194孔15-3#煤层有化验资料,形态硫中以硫铁矿硫含量为主,占77%,有机硫含量次之,占22%,硫酸盐硫含量很少,仅为1%。

山西组3#煤层全硫含量低于太原组15-1#、15-3#煤层,15-1#和15-3#煤层全硫经洗选后硫含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脱硫率分别为29%和44%。

因此,在对本区太原组中高硫煤的开采过程中,采取适宜的脱硫方法将提高太原组煤层的利用价值,同时也能带来更加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⑤发热量(Qgr,v,d)

影响煤的发热量主要是水分和灰分。

各煤层原、浮煤高位发热量达29.97MJ/Kg以上,依据《GB/T15224.3-2004》煤炭质量分级(发热量)标准,对各煤层发热量进行分级:

3#、15-1#和15-3#煤层均属特高热值煤。

结果见表1-3-8。

洗选后各煤层发热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如图1-3-7所示。

图1-3-7各煤层发热量示意图

⑥元素分析

煤中的碳、氢元素是煤质分析的基本指标。

各煤层元素中以碳元素(Cdaf)为主,占91%以上,次为氢(Hdaf)元素,占4%左右,氮元素(Ndaf)和氧+硫元素(Odaf+St,daf)为少量。

各煤层的浮煤元素分析见表1-4-8。

(2)煤的有害、微量元素

①有害元素

各煤层原煤有害元素仅有硫和磷,硫在前面已有叙述。

磷分析数据相对较少,结果见表1-3-8。

按《MT/T562-1996》标准,对煤中磷含量分级:

3#4#和15-3#煤层都属低磷分煤。

表1-3-8磷元素分析统计结果表

煤层

Pd(%)

浮煤元素分析(%)

磷分分级

碳Cdaf

氢Hdaf

氮Ndaf

氧+硫

Odaf+St,daf

3#

0.010~0.014

0.012(3)

86.61~91.73

90.70(25)

3.97~4.83

3.97(25)

1.38~4.02

2.91(25)

1.40~6.39

1.99(25)

低磷分煤

15-1#

86.85~91.27

89.57(4)

4.07~4.85

4.36(4)

1.82~5.48

3.62(4)

1.38~4.17

2.46(4)

15-3#

0.026

(1)

88.82~91.20

90.43(8)

4.06~4.86

4.39(8)

2.03~5.14

3.82(8)

1.18~2.40

1.55(8)

低磷分煤

煤层中及顶、底板和夹矸有害元素:

汞、氯、镉、铬、铅、硒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增加测试,作出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②微量元素

各煤层微量元素没有测试结果,在以后的生产中应该加强测试工作,并作是否有综合利用价值的评价。

(3)煤的工艺性能

①煤灰成分

各煤层煤灰成分以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为主,占70~86%,三氧化二铁、氧化钙和三氧化硫次之,占12~29%,氧化镁占0.70~1.46%,氧化钠和氧化钾占0.48~1.87%。

煤灰成分测试分析见表1-3-9。

表1-3-9煤灰成分分析统计结果

煤层

煤灰成分(%)

煤灰熔融性

煤灰熔融性

分级

SiO2+AI2O3

Fe2O3+CaO+SO3

MgO

Na2O+k2O

软化温度

ST(°C)

3#

74.98~95.07

83.93(15)

6.27~17.86

11.72(15)

0.03~4.62

1.46(15)

1.14~1.88

1.50(9)

1308~>1500

>1417(19)

较高软化温度灰

15-1#

49.87~93.06

69.78(8)

4.89~49.11

28.79(8)

0.18~1.69

0.75(8)

1.87

(1)

1235~>1500

>1378(3)

较高软化温度灰

15-3#

80.67~93.6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