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32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docx

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标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12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建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

背景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特别提醒] 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人员组成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倒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

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第一次建交热潮:

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①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②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日内瓦会议:

1954年,瑞士。

6.万隆会议

[特别提醒] 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

(1)国家利益:

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因素。

(2)国际形势的变化。

(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4)综合国力的变化。

问题探究1: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提示: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①时间:

1953~1957年。

②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成就: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

①方式:

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拨]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一届人大

①时间:

1954年。

②地点:

北京。

③主要议题:

制定宪法。

④主要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⑤意义:

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2)五四宪法

①通过:

1954年一届人大。

②内容:

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

③体现的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问题探究2:

中国为什么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

提示:

(1)从历史上看:

西方民主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

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

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

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

社会主义民主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探究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

史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①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史料二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②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思考:

(1)据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信息解读] 

(1)史料一:

论述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表明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史料二:

阐述了过渡时期任务艰巨,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提示] 

(1)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两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3)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典例1】 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这表明我国(  )

A.全力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国家财政分配合理

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平衡

D.稳步推进三大改造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

“一五”计划期间。

②抓关键: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③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项

结合题中材料及图可知,国家投在重工业的资金是轻工业的7.9倍,工业投资占58%,这体现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特色。

正确

B项

与题干信息不符。

错误

C项

与题干信息不符。

错误

D项

与题干信息不符。

错误

[答案] A

 

“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点二基于“和”的外交理念探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史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①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

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史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的突出特征。

(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信息解读] 

(1)史料一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交方式。

①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方面“一边倒”政策的局限性。

(2)史料二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

②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提示] 

(1)基本方针:

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方式: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影响:

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

(3)特点: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外交;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交关系。

原因:

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国际局势带来的压力;维护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的需要。

(1)对“一边倒”政策的分析

①原因分析:

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

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

新中国建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不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敌视状态难以一时改变。

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

②政策理解:

“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某些国家,如英国等也因为国家某些利益,承认新中国,但新中国政府还没有超越苏联的底线,与其正式建交。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较项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典例2】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

“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

1953年6月5日。

②抓关键:

“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③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项

材料中未体现。

错误

B项

依据材料中“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可知,中国认为“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交往,这是务实外交原则的一种体现。

正确

C项

叙述与史实不符。

错误

D项

材料中未体现。

错误

[答案] B

历史解释要求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上题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务实外交,务实外交指的就是淡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而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本题旨在说明务实外交的原则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历史中为当前外交原则找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基础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二、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目的

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架构

保障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颁布时间

1949年

1954年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年)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教材必背]

1.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中都得到了确

认。

这是因为三大制度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2.我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别于别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3.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4.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

这些措施(  )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解析] 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2.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求同存异

[解析] 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答案] A

3.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

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见到后说:

“条件不是不够好,而是很糟糕。

”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记录。

这表明(  )

A.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经济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工人建设热情高涨

[解析] 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中进行露天生产,说明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但是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的记录,说明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工人建设热情高涨,故D正确;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的大力支持,故A错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故B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故C错误。

[答案] D

4.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9月的一幅漫画《鸟儿与草人》。

该漫画反映了(  )

A.农村生产关系正发生重大变革

B.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D.国民经济彻底恢复

[解析] 根据漫画,一只鸟儿落在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上,路上正行走着几位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他们推着自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

鸟儿对草人说:

“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像你这个样儿了。

”这幅漫画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始于1953年,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彻底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D项。

[答案] A

5.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全民所

有制经

济(%)

集体所

有制经

济(%)

公私合营

经济(%)

私营经

济(%)

个体经

济(%)

1952年

19.1

1.5

0.7

7.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1

7.0

A.人民政权的巩固B.苏联的援助

C.三大改造的进行D.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 依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实现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故答案为C项。

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权的巩固对所有制没有直接作用,排除;B项,苏联的援助不能改变中国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而材料叙述的是三大改造,排除。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