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20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1总论

1.1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法人名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项目法人代表李进军(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目标以保护和改善保护区生境、防止荒漠化为目的,高标准、高质量、有重点地逐步实现保护区基本建设标准化,保护管理科学化,研究实验现代化,经营利用合理化。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保护区实际,围绕建设目标,确定以下建设内容:

1、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1处,包括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2、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100公里;

3、新建种苗繁育基地250亩;

4、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1套;

5、购置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20台(套)。

项目建设期建设期限2010年一年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

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投资550万元,占总投资的%;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工程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新建种苗繁育基地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购置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

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申请中央预算内国债资金。

项目效益本项目效益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其中:

生态效益表现为:

有利于保护区的植被恢复,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有效防治荒漠化,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化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效益表现为:

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将有效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保护区乃至全省自然保护区培训合格人才,推进全省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经济效益表现为:

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更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盖度,在民勤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对保障民勤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持作用。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林业部《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

——《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1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09年一年。

1.3.2建设范围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89882.5公顷。

1.3.3投资规模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264.317万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7.00万元,占总投资的63.83%;设备投资300.40万元,占总投资的23.76%;其它投资156.917万元,占总投资的12.41%。

1.3.4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保护工程

1.1

瞭望塔

万元/座

15

1.2

封护围栏

万元/ha

0.105

2

科研宣教工程

2.1

宣教、培训中心

万元/m2

0.12

2..2

水文监测站

万元/m2

0.1

2.3

气象观测点

万元/个

1

2.4

环境监测点

万元/个

3

2.5

种质基因库

万元/m2

0.1

2.6

交通要道标识

万元/套

10

3

基础设施工程

3.1

管护点

万元/m2

0.1

3.2

防火道路维护

万元/Km

2

3.3

巡护车

万元/台

20

4

其它

4.1

勘察设计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

4.2

建设单位管理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

4.3

工程监理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5%

4.4

不可预见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

5

基本预备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0%

1.4可行性研究结论

综合分析认为,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区内植被覆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在民勤农区外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有力保障民勤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减缓荒漠化的进程,调节区内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部的安全生存,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和国际声誉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加强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建设不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存人类遗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迫切希望立项投资,尽快实施。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起着骨干和核心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数量已达到2349处,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以及20%的天然优质森林,涵盖了超过30%的荒漠化地区,对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生态保障。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连古城保护区或保护区)原称为“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89882.5hm2,比原有面积扩大20多倍,占民勤国土面积的25%。

2001年12月通过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会,200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呈半环状屏蔽着民勤绿洲,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绿洲外围的天然沙生植被有70%分成布在保护区内。

近年来,民勤绿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减少及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特别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每年因大风引发的沙尘暴频繁发生。

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沙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已对甘肃中西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华北乃至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已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2002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就民勤生态问题先后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按照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要求,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加大天然植被资源保护力度,促使保护区走集约、高效发展的路子,维护民勤绿洲生存和发展,为荒漠化治理、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样板。

根据《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现拟建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并就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保护区受到区内外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保护区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

区外威胁来自:

——人口增长威胁。

民勤县现有人口31万,平均人口密度18.8人/km2,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农业生产区。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加大,人地矛盾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水资源缺乏威胁。

民勤县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给日益紧张的水资源增加了压力。

进入90年代,地下水位下降到12m—13m,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愈来愈少,最为明显的是大量的沙生植物的衰退或死亡,当地原有的胡杨林已大部消亡。

有1万多公顷沙枣林几乎死亡殆尽。

——土地沙化威胁。

近几年来民勤绿洲已经沙化的土地大约0.61万公顷,沙埋耕地0.52万公顷。

民勤湖区有30个村,866.7hm2耕地受到风沙危害。

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上沙丘移动的速度可达8m/a,个别地段沙丘移动的速度20m/a。

区内威胁如下:

——生态系统的脆弱。

保护区地处荒漠地带,面临地下水位下降、沙化程度加强等问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人为活动影响。

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开荒等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持续恶化。

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解决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2.2加强保护区建设是减缓沙尘暴发生强度与频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项目小组对全国600多个站点从1953—1998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地区之一,是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近年来,沙化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对绿洲的危害加剧,甚至危及武威市和金昌市。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民勤县境内,横跨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布局在民勤绿洲外围,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呈半环状屏蔽着绿洲,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加大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区内植被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风沙侵袭,在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保障民勤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减缓荒漠化进程,调节区内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实现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目标的关键和核心。

2.2.3加强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稀有性,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的需要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分别占甘肃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的38%,总种数的11%。

濒危保护植物有6种,其中一级2种,二级3种,三级1种。

有野生动物约89种,隶属24目43科,占甘肃省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8%。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1种,有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有26种鸟类属于中日侯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有12种鸟类属于中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物种。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利于扩大野生动植物物种群数量,保护其生境,保护和恢复荒漠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同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区系构成复杂,是荒漠化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为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3项目建设条件

3.1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邻凉州区,西南接金昌市,东、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之中,东、西、北三面环沙。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民勤县境内,东经102°30′至103°57′40″,北纬38°10′08″至39°09′10″之间。

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约6.5—125km不等,总面积389882.5hm2。

3.1.2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质构造处于阿拉善板块与祁连加里东板块缝合线地带。

北侧俯冲阿拉善板块,东西向边缘断陷,南与武威、金昌、潮水民勤断裂,将民勤分为武威盆地和民勤—潮水盆地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质单元。

保护区一部分属于北祁连槽缘凹陷带内,称为南(武威)盆地,大案部分地域位于阿拉善台地东南缘,称为北(民勤)盆地。

总趋势南高北低,四周隆起,中部平缓,呈阶梯状地堑构造。

保护区内除南部东沙窝原始荒漠区和红崖山部分属武威盆地末端外,大部分均属民勤盆地。

西北隆起被沙漠和低山残丘环绕,中部低平与农田绿洲接壤,具有明显的盆地地貌特征。

馒头山至红崖山至阿拉古山一线以南属祁连山地槽,是武威盆地—走廊南盆地的一部分,地处祁连山冲积扇之下游,以北属阿拉善边缘凹陷,是民勤—潮水盆地走廊北盆地的一部分,盆地中心在绿洲东北之白亭海(又称马庙湖),海拔1180—1400米,地面坡降度大于1/1000—1500。

根据地貌成因,按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该区地貌分为三种类型:

山地地貌、平原地貌、沙漠地貌。

3.1.3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多。

保护区温度夏高冬低,年平均7.4℃,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2.4℃,最冷一月,平均气温-10.3℃,平均年较差达32.7℃,极端气温年较差为62.4℃,而最大气温年较差可达66.9℃,年平均日较差为15.9℃。

水汽压年平均5.7mb,全年七月和八月最大,平均13.3mb,一月最小,平均1.5mb。

水汽压有较明显的年变特征,即夏季大,冬季小。

相对湿度年平均47%,最大十二月和九月,平均58%,最小四月,只有30%。

相对湿度的年变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其次受降雨影响。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深处内陆,是四周被低山残丘和沙漠包围的盆洼地形,全年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10mm,日降水量大于0.1mm的日数平均只有36天,其中降雪日7天,连续降水日数一般不超过两天,而且全年降水不均匀,变率大,多集中于夏末秋初,是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

年平均蒸发量2644mm,是降水量的24倍。

年平均风速为2.3m/s,春季风速最大平均2.8m/s,最大风速可达16m/s(1976年元月3日),秋季最小平均1.8m/s。

全年盛行西北、西北偏西风,其次是东风(在夏秋季比较盛行)。

风向全年盛行西风带气流。

但在夏秋季节,由于东南季风的深入,且常处低槽东侧的关系,而多偏东风。

春季多风沙,春季占全年扬沙天的41%。

保护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时数较长,全年平均有2832.1小时,四至九月份每天日照9小时以上,12—14小时的长日照有45天,年日照百分率为64%。

太阳直接辐射全年平均137kka/cm²,光合有效辐射全年平均达68.61kka/cm²。

3.1.4水文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内无地表水,其外围唯一地面水源—石羊河在红崖山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3400Km²,上游各支流出山口的平均年总径流为123*108m3。

由于来水量受上游灌区灌溉利用程度的限制,石羊河水量变化不定。

80年代入境水量只占50年代水量的41,2%,分析石羊河径流减少的原因,一是受祁连山出山口水量、水文周期波动的影响,二是上中游用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且是主要因素。

保护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区内的气候、水文、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特点和条件相关。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地面水的输水渗漏和灌溉入渗,其水量与地面水的引入量成正比。

据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科学研究所计算,当石羊河年径流量为2.3亿m3目,红崖山水库灌区的地下水补给量为1.495亿m3。

地下含水层的深度,由于第四纪覆盖较厚(400m),含水层厚度达100—150m,自地面以下、百米以上大致为浅层潜水—承压水,百米以下为深层承压水。

浅层水富存于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层系中深层承压水;富存于下更新统的含水层系中。

目前地下水位埋深环河1-3m,坝区12-15m,泉山区15-20m,湖区5-7m,昌宁20-30m。

坝区和泉山区水位年均下降0.5-1.0m。

水质矿化度1-16g/L不等。

3.1.5土壤

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表面属性,保护区内土壤共有4个土类(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风沙土),15个亚类。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山地石膏灰棕漠土、沙砾质灰棕漠土、沙化灰棕漠土、盐化灰棕漠土;

风沙化:

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

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荒漠化草甸土、林灌草甸土。

3.1.6自然资源概况

3.1.6.1植物资源

(1)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包括变种和栽培种),其中:

裸子植物有3科1属15种(野生植物仅1科1属1种)其余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5科30属57种(野生植物仅4科24属40种)。

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分别占甘肃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数的38%,总种子数的11%。

(2)植物区系的特征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典型荒漠的东部。

在区系成分上,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荒漠和沙地荒漠的植物种类。

a、植被的组成成分以被子植物为主,且北温带分布种类多。

从现在已掌握的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组成来看,只有种子植物,没有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共有64科,227属,474种,而野生科属种比例较小,仅有35科69属139种,其中裸子植物仅1科1属1种,为野生的,被子植物在植被组成中占绝对优势。

北温带分布的种类,占总种数的94%,可见北温带分布种在连古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区系组成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b、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且均为旱生或强旱生植物。

我国古老属植物在保护区分布的有白刺属、裸果木属、麻黄属、霸王柴属、绵刺属、沙冬青属、红砂属等,这些植物均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干旱气候条件,成为荒漠地区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

c、植物单科属较多,特有种较多。

保护区境内分布的单种科有6个,如麻黄科、榆科、锁阳科、列当科、车前科、桔梗科,单种属有6个。

d、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相对丰富。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区系地理成分比较丰富,除了荒漠区的主要成分、戈壁成分、戈壁蒙古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外,还有亚洲中部成分等。

e、植物区系的生活型十分独特。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中,乔木树种只有2种,且十分罕见,而灌木和半灌木植物是自然保护区最基本的生活型类群,占总科数的36%,其中属于超旱生的灌木或半灌木有38种(野生的),占总种数的27%。

这些植物遍及整个保护区,是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类型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虽占总种数的43%,但均为伴生成分,只有个别种组成小的群落或层片。

1—2年生的草本植物占22%,主要随季节性降雨而出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域,亚洲荒漠植物区,亚洲中部荒漠植物亚区。

自第三纪以来受亚洲中部干燥化的影响很大,使这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以干旱地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

保护区形成以下区系成分:

世界分布种、泛北极区系成分,古北极植物种、东古北极成分、古地中海成分、亚洲中部区系成分、达乌里—蒙古成分、蒙古种与戈壁—蒙古种、东亚成分。

(4)主要植被类型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是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是地球上旱生性最强的一组植物的群落类型的总称,主要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以矮化的木本、半木本或肉质植物为主,形成稀疏的植物群落,一般群落之内的裸地面积比植物覆盖面积大

根据建群植物基本生活型的重大差异,划分了3个不同的荒漠植被型:

常绿灌木荒漠、夏绿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植被。

(5)濒危保护植物种类

根据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389种。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有6种,具体为:

一级:

裸果木、绵刺

二级:

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

三级:

胡杨。

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有13种,具体为:

一级:

裸果木、绵刺

二级:

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草麻黄、斑子麻黄、沙拐枣、朝天委陵菜、甘草、沙芦草、短芒披碱草。

3.1.6.1森林资源

(1)林业用地资源

区内有林地373.0hm2,疏林地600hm2,灌木林地162788.0hm2。

(2)该区天然林面积234106.6hm2,其中毛条林12592.0hm2,柽柳6857.3hm2,白刺73333.3hm2,霸王10000hm2,绵刺10000hm2,麻黄9500hm2,沙拐枣15000.0hm2,红砂6000.0hm2,猫头刺35000.0hm2,盐爪爪25643.0hm2,其他30179.0hm2。

(3)人工乔、灌木林资源

区内有乔木林60.0hm2,(沙枣40.0hm2,杨树10.0hm2,其它10.0hm2),灌木林38125.0hm2,(梭梭35000.0hm2,花棒100.0hm2,毛条15.0hm2,红柳10.0hm2,其它3000.0hm2)。

(4)树种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天然、人工林木树种22科23属50种,果树有2科3属26种。

3.1.6.2动物资源

(1)动物种类及组成

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约89种,隶属24目43种,占甘肃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8%,其中两栖类1目1科2种,爬行类2目3科5种,鸟类15目29科66种,哺乳类6目10科16种,分别占甘肃省各类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类数的6.3%、8.5%、13.3%、和9.5%。

从野生动物种类组成看,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显然以鸟类占优势,占保护区动物种类的74.2%,哺乳类次之,占17.9%,爬行类占5.6%,两栖类最少,仅占2.2%。

A鸟类资源

保护区鸟类组成以雀形目种类最多,占40.9%,形目次之,占13.6%,隼形目鸟类占10.6%,雁形目占7.6%,鸽形目4种,鹤形目、雨燕目、裂形目各2种,其余6个目各1种。

在66种鸟类中,候鸟36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54.5%,占绝对优势;留鸟28种,占42.4%;旅鸟2种,占种总数的3.0%。

在该地区繁殖的鸟类共计48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71.6%。

B兽类资源

从保护区兽类组成看,啮目动物占绝对优势,占整个兽类种类的43.8%,食肉目种类次之,占2.5%,其次是偶蹄目2种,兔形目、食动物最少,各1种。

(2)动物区系及特点

保护区有典型的古北界动物14种,占保护区动物种类的14.7%,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特征的动物5种,占5.3%;广泛分布的种类76种,占80%。

广布种类更占优势,多数广布种为迁徙鸟类,啮齿类和食肉目动物。

该地区动物分布以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物种居多,动物区系以蒙新区的特点为主,兼有华北区特点。

(3)保护动物

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占甘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10.7%。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鸢、苍鹰、雀鹰、白头鹞、游隼、灰背隼、纵纹腹小鴞、长耳鴞、短耳鴞、荒漠猫、鹅喉羚等11种。

在保护区89种野生动物中,有48种动物属于国家“三有”野生动物,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26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

12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所规定的保护种类。

(4)昆虫种类

根据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的实际调查结果,民勤沙区植物害虫和天敌昆虫共有10目46科164种,其中,害虫有29科140种,天敌有17科24种。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行政区域及人口

保护区位于民勤县境内,行政区属于民勤县管辖。

保护区四周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纠纷,面积389882.5hm2。

保护区周边涉及12个乡镇,158个行政村,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