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20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长与《山海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阿长与《山海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阿长与《山海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阿长与《山海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阿长与《山海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长与《山海经》.docx

《阿长与《山海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长与《山海经》.docx

阿长与《山海经》

一、作家作品

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

2.《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台阶》作者李森祥。

4.《老王》作者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5.《信客》作者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随笔》等。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谋(móu)死

鼹(yǎn)鼠

切切(qiè)察察(chá)

絮(xù)说

辟(pì)头

苌(cháng)

震悚(sǒng)

疮(chuāng)疤(bā)

诘(jié)问

渴慕(mù)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簌簌(sù)

迂(yū)

蹒(pán)跚(shān)

拭(shì)

颓(tuí)唐

交卸(xiè)

伛(yǔ)

尴(gān)尬(gà)

翳(yì)

滞(zhì)笨

愧(kuì)怍(zuò)

攥(zuàn)

荒僻(pì)

取缔(dì)

接济(jì)

唏(xī)嘘(xū)

噩(è)耗

焦灼(zhuó)

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

文绉绉(zhōu)

粗拙(zhuō)

琐(suǒ)屑(xiè)

赋(fù)闲

撬(qiào)

狼藉(jí)

凹凼(dànɡ)

骷(kū)髅(lóu)

茬(chá)

颠沛(pèi)

涎(xián)水

箸(zhù)

2.形近字

灸(针灸)

掉(掉队)

蔼(和蔼)

槛(门槛)

诞(诞生)

躁(烦躁)

炙(炙热)

悼(哀悼)

霭(暮霭)

滥(泛滥)

涎(垂涎欲滴)

燥(干燥)

歼(歼灭)

忏(忏悔)

伎(伎俩)

箸(举箸)

厥(昏厥)

拮(拮据)

纤(纤细)

阡(阡陌)

肢(肢体)

躇(踌躇)

蹶(一蹶不振)

诘(诘问)

3.多音字

正:

正(zhènɡ)好;正(zhēnɡ)月

单:

单独;单(chán)于;单(shàn)姓

称:

称(chēnɡ)呼;称(chèn)心;称(chènɡ)东西

辟:

开辟(pì);复辟(bì)

倔:

倔(juè)脾气;倔(jué)强

绷:

绷(bēnɡ)带;绷(běnɡ)着脸;绷(bènɡ)裂

重点词语: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

追问,责问。

粗拙:

粗糙低劣。

惶急:

惊慌害怕。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

(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典,当。

质,抵押。

赋闲:

失业在家。

勾留:

短时间停留。

迂: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

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情郁于中:

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

交卸:

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光景:

境况;状况;情景。

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

低眉顺眼:

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微不足道:

非常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

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场合。

滞笨:

呆滞笨拙。

愧怍:

惭愧。

焦灼:

非常焦急。

伎俩:

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

困顿,受挫折。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1.注音(7分)掳()诘问() 震悚() 簌簌()琐屑( )

凹凼( )( )  尴尬( )( )愧怍( ) 滞笨( )  伎俩(  )

涎水( ) 文绉绉( )  颠沛( ) 交卸( )

针灸伛偻揩油砌墙 

jié问tuí唐门kǎn惧dàn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3分)

A.震悚(sǒng)荒谬(miào)溃退(k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ài)瞥见(biē) 惊骇(h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 幽咽(yè)嫉妒(jì)差使(chāi)

D.阡陌(qiān)匀称(chèn)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阻遏创疤鸿儒穷愁撩倒B.烦燥狼籍蹒跚缭绕不绝

C.琐屑皇急杀戮响彻云宵D.簌簌颓唐案牍惟妙惟肖

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业已:

已经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

田间小路。

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

丝线和竹子。

烽火:

柴火

D.逾:

越过。

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4、下面语短中划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修改。

(4分)

我深深体会到:

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

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

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①②

③④

一、语言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诘问(jié)孤孀(ɡū)B.霹雳(pì)触目伤怀(zhù)

C.琐屑(xiè)丧事(sānɡ)D.石堆(duī)身体不济(jì)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长妈妈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B.我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C.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凄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恶耗通报。

D.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老王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深刻,表程度)

B.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颜色浓)

C.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

(深度)

D.对于遭受战乱,饱经不幸的伊拉克人民,我深表同情。

(很,十分)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原名周作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以及散文诗集《野草》。

B.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小说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春》《背影》《济南的冬天》深受读者青睐。

C.《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散文集是《杨绛散文》。

钱钟书是她的丈夫,其小说代表作是《围城》《子夜》,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

D.余秋雨,是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他的名字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拟人)

B.长妈妈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妈看家。

(借喻)

C.一年中,父亲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排比)

D.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

不能。

(设问)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7.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的语句。

(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①处句子缺施动者,修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开创”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改变模样”表述不够具体生动,宜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词正确的一组是(2分)()

(1)我只不过替他()了几句,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2)在联合国大会上,某个超级大国为自己的假裁军真备战进行()。

(3)双方的合同,写得明明白白的,我实在不愿意再()了。

A.辩护辩白辩解B.辩解辩护辩白

C.辩白辩护辩解D.辩白辩解辩护

2.修改病句(5分)

(1)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2)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3)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我们来到省博物院,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5)在进行总复习时,我们要克服没有计划、没有重点。

(6)他的数学知识已达到大学课程。

(7)这次期中考试,他每门功课平均在90分以上。

 (8)他的父亲享年83岁,仍然精神抖擞。

3.找出句子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B.通过两个月的实践,终于使他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

C.菜园里种着茄子、西瓜、豆角和许多蔬菜。

D.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

3、下面一段文字横线所缺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章和别的艺术品一样,必须求精,出奇制胜。

一首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可是写得精辟,亦足以传之千古,短而精比长而不精要好得多。

A.文章当长则长,当短则短B.长篇如是,短篇也如是

C.短篇如是,长篇也如是D.长篇大论有时并不受欢迎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6分)

 ①潇湘馆丫环紫鹃葬花《红楼梦》人物:

②赤兔马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三国演义》人物:

 ③海难荒岛“星期五”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5、填空。

(13分)

①,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②迷津欲有问,。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③《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他的小说集有《》和《彷徨》。

④《老王》是作家的散文。

她的丈夫钱锺书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

⑤《背影》的作者是,请再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品:

⑥“无丝竹之乱耳,”的语句出自代文学家的笔下。

⑦《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6、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3分)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2、默写古诗文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恨别鸟惊心。

(2)白头搔更短,。

(3),夜泊秦淮近酒家。

(4)商女不知亡国恨,。

(5)僵卧孤村不自哀,(6),铁马冰河入梦来。

(7)辛苦遭逢起一经,。

(8)山河破碎风飘絮,。

(9),零丁洋里叹零丁。

(10)人生自古谁无死,。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憎恶(zèng)琐屑(xiè)涎水(xián)B.诘问(jié)惦记(diàn)胡同(tòng)

C.哀悼(dào)奔丧(sāng)取缔(dì)D.颓唐(tuí)糟糕(zāo)骷髅(kū)

2.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蹋败和蔼烦躁噩耗B.仲胀惧惮尴尬呵斥

C.潦倒交卸渴幕焦灼D.跋涉赋闲狼藉伎俩

3.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触目伤怀(心,心中)人头济济(形容人多)B.情不能已(停止)猝然昏厥(出乎意料)

C.情郁于中(聚集)犹豫再三(重复三次)D.识文断字(判断)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4.依次填人下列句中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④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②此后,我就更其——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⑧这些日子,家中——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物色搜集光景C.物色收集情景

C.查询收集光景D.查询搜集情景

 1、选出音形义全对的一项( )(2分)

   A.触(cù)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样子)心里感到悲伤。

 凑(còu)合:

将就。

   B.低眉顺(shùn)眼:

形容心情惆怅的样子。

 取缔(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

   C.从(cōng)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猝(cù)然:

突然,出乎意外。

   D.情有可圆(yuán):

在情理上说得过去。

 尴尬(gāngà):

神色、态度不自然。

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2分)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明白。

( )

 

(2)表示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 )

 (3)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 )

 (4)穷困愁苦而颓废、失意。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6分)

①潇湘馆丫环紫鹃葬花《红楼梦》人物:

②赤兔马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三国演义》人物:

③海难荒岛“星期五”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5、下面一段文字横线所缺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章和别的艺术品一样,必须求精,出奇制胜。

一首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可是写得精辟,亦足以传之千古,短而精比长而不精要好得多。

A.文章当长则长,当短则短B.长篇如是,短篇也如是

C.短篇如是,长篇也如是D.长篇大论有时并不受欢迎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连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B.朱自清——《背影》——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域》——小说

D.余秋雨——《信客》——小说

7、按课文内容填空。

(3分)

  

(1)“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句中“她”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句中“他”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句中“他”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8、用常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3分)

   

(1)他的数学知识已达到大学课程。

   

(2)这次期中考试,他每门功课平均在90分以上。

   (3)他的父亲享年83岁,仍然精神抖擞。

9、口语交际。

(4分)

   张芾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

同学程杜看见后说:

“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

” 张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 _______________。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

   

(1)程杜的话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芾该怎样说才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2分)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

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26个不规范字。

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8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的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

(2分)

 2、“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__________,“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说道”这个________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_________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对“我”的关心,“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_________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充分肯定了阿长之长。

(4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请你想像一下“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___________,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

(2分)

7.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3分

11.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16、简要说说第

段和第

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7、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18、当阿长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20.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

(2分)

答:

21.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

(4分)

答:

22.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

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3.“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4.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25.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6.“别人不肯做”中“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