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06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最新苏教版四下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

课题

图形的平移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具学具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

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

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播放课件:

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

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

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

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3)深入探讨:

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

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

中心点:

点A;旋转方向:

逆时针;旋转角度:

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

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

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

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长方形;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图形的旋转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

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

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

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

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

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

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

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

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

中心点:

点A;旋转方向:

逆时针;旋转角度:

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

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出

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

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

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轴对称图形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

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是轴对称图形)师指着蝴蝶图问:

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

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

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

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

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

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

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

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

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

用描点的方法。

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

用涂色的方法。

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提问:

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新授

第4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

什么是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

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

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

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

什么是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

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

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

画角。

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

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三组图形,把

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2.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

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单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

1.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

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

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

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

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

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

千位满十要怎样?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

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

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万位满十要怎样?

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

十万)

师:

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

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

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

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

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

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谈话引入(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3040000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5060000170000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

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

含有哪几级?

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

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

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再问:

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

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小结:

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

(3)写一写。

提问:

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

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

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四、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

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相同点:

“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

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那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万级的数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

课型

练习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赵庄镇XX小学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125460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二”第2题。

先读一读题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

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题目中每个数。

(4)“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

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