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诗人谈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82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 诗人谈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五 诗人谈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五 诗人谈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五 诗人谈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五 诗人谈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五 诗人谈诗.docx

《十五 诗人谈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 诗人谈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五 诗人谈诗.docx

十五诗人谈诗

十五 诗人谈诗

曾卓(1922—2019),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

他的诗凝练自然,富有哲理,感情真挚而深沉。

他的文章也有一种诗的韵味。

代表作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听笛人手记》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等。

鲁藜(1914—2019),福建同安人,当代作家。

鲁藜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富有象征主义的歌咏,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具有哲理的内涵。

他的一生就是一首悲壮的诗,在他痛苦的深渊里“浮出彩霞的光彩”。

主要作品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红旗手》《鹅毛集》等。

曾卓和鲁藜都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两人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曾卓以诗人的身份写下了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表达对诗友的一种支持。

《一个深夜的记忆》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诗人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鲁藜(  ) 旷野(  )

曙光(  )乍然(  )

山峦(  )偏爱(  )

2.【辨清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

洗lǐ(  )pò(  )切

3.【识记词义】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山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洗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深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

忽然;突然。

(7)________:

清晨的日光。

(8)________:

从高处往远处看。

(9)________:

在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4.《一个深夜的记忆》全诗只有三小节,十行八十一个字,但展现的意境却很丰富,包含的意蕴也很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________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________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又回到“____________”的现实的夜中。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提到的“偏爱”,主要是作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

B.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C.《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提到的“感觉到”这个词,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

D.“月光流进门槛”这句在诗中是客观叙述,语言精练,并没有把诗人的主观感受渗透其中,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构思之巧妙。

6.《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7.《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独特的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8.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品析现代诗歌中的重点句

考点解读: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考查相应诗句的含义或作用。

重点句大多能暗示诗歌主旨,强化诗歌内涵,所以阅读时应重点关注。

正确地理解了重点句,就能较好地体悟诗歌平易中见神奇的艺术效果,还能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理清思路,领会诗意。

答题思路:

首先,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然后结合该手法的一般作用和诗歌的整体意境,分析句子的作用;最后,概括梳理,作出解答。

答题模式: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作者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夜的沉静”“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作者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寄寓丰富深刻。

如“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一节中的“月光”“阳光”“深夜”的内涵深刻,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精练准确。

第一节仅十八个字,却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中的“仿佛”一词把诗人的想象合情合理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准确使用词语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作者在《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写作背景、内容、意境、主题和语言等方面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一个深夜的记忆》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并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美好的心灵:

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一个深夜的记忆

    

课时作业(十九)

[十五 诗人谈诗]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乍然(zhà)  鲁藜(lí)   仿佛(fú)

B.眺望(tiào)署光(shǔ)旷野(kuànɡ)

C.敏感(mǐn)黎明(lí)弓弦(xuán)

D.洗礼(lǐ)门滥(kǎn)山峦(luá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

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B.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

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C.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D.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

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用括号中的内容替换的一项是(  )

A.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B.从梦中乍然(忽然,突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

C.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着月光下的旷野。

D.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锻炼和考验)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B.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C.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D.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6.阅读下面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诗句写下来。

(写5句)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7.你班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春天是四季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

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

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E.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

请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桃花溪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__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

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合适?

理由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遥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8.赏析“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诗。

(3分)

9.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分)

10.本诗标题为“我遥望”,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3分)

11.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什么?

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分)

13.根据“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些意象的定语,说说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2分)

14.课后阅读诵读欣赏中的《乡愁》一诗,学写诗歌评论,注意写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详解详析

【听课手册】

1.lí kuànɡ shǔ zhà luán piān kǎn jiàn wéi wèi ɡuān ɡuàn méi mò lùn

lún fú fó

2.礼 迫 旷 矿 眺 挑 睡 唾 峦 恋 笼 茏 弦 舷 响 晌 影 憬

3.

(1)连绵的山。

(2)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3)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4)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5)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乍然 (7)曙光 (8)眺望 (9)偏爱

4.月光 风声 万物还在沉睡

5.[解析]D “月光流进门槛”虽是客观叙述,但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

6.文章开头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作者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了偏爱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小诗”有“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首尾因果相连,自然圆合。

7.诗歌描写的是“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诗歌不仅仅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还借之以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美好的心灵:

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8.这一句颇含深意。

因为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面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作业手册】

1.[解析]A B项,“署光”应为“曙光”;C项,“弦”应读“xián”;D项,“门滥”应为“门槛”。

2.[解析]C “纯净”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3.A 

4.[解析]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流畅。

通读各个句子,可知段落主要写有关“竹”的“品质”的内容,可根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来判定正确的排序。

第①句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前;而第③句“……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紧承第①句做进一步阐释,故③句应排在①句之后;第②句中“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引出第⑤句的“郑板桥”与“苏东坡”,两句为先后关系;第④句是对②⑤句的进一步深化。

综上,正确的排序应为:

①③②⑤④。

5.[解析]D 要结合语意进行标注。

这两句写出诗人现实中的感受,而D项中加点的这两个词更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流”就是“划”的意思,用动态的事物反衬出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

6.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醉里挑灯看剑;③将军白发征夫泪;④铁马冰河入梦来;⑤老夫聊发少年狂。

7.

(1)AD

(2)示例:

选D组。

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中,运用了视觉、听觉描写景物。

这里用听到的黄鹂声来反衬涧边青草的幽静,表达出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喜爱之情。

(3)(示例)我认为“随”字更合适。

理由:

一个“随”字,准确地写出了落花轻盈、溪流清澈平缓的特点。

8.这句诗写诗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后,回头遥望过去,这时,难免会有一种迷茫伤感之情。

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9.年轻时遥望未来,年老时追忆逝去的年华,两节诗形成对比。

10.年轻的时候遥望六十岁;六十岁时遥望年轻的时候。

11.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的能力。

诗人借“鸟”来塑造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体现了愿意奉献一切的精神。

[答案]诗中的“鸟”是一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形象。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能力。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的爱。

[答案]诗人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和践踏但永不屈服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

14.[解析]要写好诗歌评论,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

阅读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然后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人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的内容。

②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的则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③要透过诗歌表面的虚写,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

诗歌大多是虚写,很少有写实的,特别是那些抒情性强的诗歌更是如此。

[答案]示例:

《乡愁》中的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一系列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全诗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中,其中的“乡愁是”“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婉转,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