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82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当前评课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

1、认为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但不可盲目、过度、随意。

2、学生回答问题越快越好。

有的课教师一问,全班学生马上集体脱口而出,一问一答,配合得非常“默契”,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其实,这不是好课。

3、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越少越好。

4、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

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

但有的人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其实不然。

5、教学生成比预设好。

有人认为教学预设就是把学生引向教师思路,只有教学生成才是活生生的课堂。

其实不然,好的教学预设,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还提出了如下问题:

评课功利色彩严重,评课对象缺失,评课的评价认识错误

还有人提出了公开课的以下问题:

1、重“少”轻“多”

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上不敢多说一句话,有时多以录音或学生动口来代替老师讲解。

2、重“动”轻“静”

很多公开课,学生讨论热烈,回答争先恐后,掌声连连,气氛十分活跃。

3、重“好”轻“差”

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总是提问几个学生,而且正确率极高,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效果很好,课堂教学非常顺利。

4、重“正”轻“误”

公开课上,如果多数学生的答案与课本、讲课者、听课及评课者心目中的答案一致时,就视为正确率高,反之则被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5、重“量”轻“质”

很多评课者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公开课是否达到了全部教学目标,是否讲清了全部内容,致使教者为达评课者关注的目的而压缩学生应有的活动时间,使教学容量大、节奏快,每个教学点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评课的功能

1、判断功能

判断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被评价者的实际教学水平,根据评价结论还可以区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的诸项要求,从而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服务。

2、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主要是指评价标准本身具有导向的机制。

一方面,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为价值取向而制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客观上就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现实的教学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为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改进和完善,使教学活动不断地向价值目标靠近。

导向功能的实质在于使教学活动既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为起点,又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的最终实现为归宿。

3、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评课具有激发人的动机的作用。

肯定的评价必然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他看到成绩,增强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行为,相反否定的评价则可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但作为被评价者,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教学评价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必然有高下之分,它让被评价者在看到自己差距与不足的确良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被评价者的竞争意识,激励每一个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样,评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竞争机制的引入。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对于以上三种功能,新课程更强调激励功能。

(二)、知晓评课的原则

1、发展性(激励性)原则

主张评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教导处分析根源,探讨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不把它作为划分教师好、中、差的办法。

2、民主性(和谐性)原则

强调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课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3、针对性(个性化)原则

就是针对情况不同(尖子教师、胜任教师、一般教师、有困难的教师、新手)的教师评课应各有侧重。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实习课、实验课、交流课、示范课、检查课、评优课、课前课)评课应有差别。

4、多元化原则

不管是评课主体(教师自我、学生、同行、教研员),评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或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师生互动维度)以及评课方法,都应追求多元。

5、重点性原则

评课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评课者要善于抓住要点细致分析,有理有据,如对于执教者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哪些地方有特色,可以发扬光大等等,要在评价时详略得当,使被评价者听来明白,心服口服。

6、务实性原则

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被评者提高教学技艺,改进教学。

同时,也给其他参与评价活动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因此,求真务实,说真话、实话,对于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而言,都是一种重要的责任,评课者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辩证评价,才能使评课达到它应有的功效。

7、艺术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要讲求艺术的。

评课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评课的艺术,尤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要用可能引起执教者反感、失望、过度紧张的语言去刺激他(她)。

评课语言要尽量平和、充满关怀、表现善意;要注意把握的尺度,从帮助、共勉的角度去评价,评课不评人。

(三)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1、 评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

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

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便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确保正确的导向。

3、 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把评课的重点放在“评学”上面。

4、 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5、 评课要从实际出发就能想当然。

(四)、恰当选择角度和评课标准

评课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

叶澜教授在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也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本人对公开课提出了“四求”的标准:

求真。

“真”即真实,真即常态。

真是公开课的基础。

公开课如果不真,就没有信度。

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示范的价值、借鉴的价值。

求实。

“实”即实在、实效、实用。

公开课要求实,即要追求实在、实效、实用。

追求对听课学生发展有益,对听课教师借鉴有益,对上课教师成长有益。

公开课对听课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上课教师的作用也是清楚明白的。

但是,公开课对学生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始终摆在各种课的首位。

 公开课的“求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公开课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无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虚的。

求是。

“是”即规律、方法、模式。

“求是”是公开课最明显的特点和最直接的追求,是公开课最基本的价值。

求是就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反映教改探索的成果,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求是就是要给听课教师以借鉴,给听课教师以思考,给听课教师以启发。

求新。

新即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

求新即追求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

求新,是公开课的较高要求,是努力争取达到的标准。

公开课努力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表现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等。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事物,获取知识,练就技能。

有的学校总结出教学中的“七放手”,一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课文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三是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四是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五是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六是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七是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去构建。

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2、考察教师能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衡量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根据下述问题来衡量: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3)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5)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

3、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富有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熟悉评课的方法

评课的方法很多:

1、互动式评课

先由教者自评;同行教师评议;专家评议;总结概括。

2、答辩式评课

它要求教者在授课说课的基础上能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或辩论,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的教法、模式的形成。

3、访谈评课法

听完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结合听课记录来进行评课。

4、问卷调查评课法

在纸上列出问题,发给听课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印象来回答。

评课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课堂教学评价反思报告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它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这无法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是新课程喊出的响亮口号。

所以我们的视角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评价究竟在何方呢?

  

  一、评价注重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

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

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二、评价注重互动性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

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评价注重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动态化,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

因此,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

所以,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习潜能,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评价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拓展到了学生各种发展的培养空间(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等)。

评价也不再仅由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是设计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音乐课是九年义务制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其教学质量进行测量与评价是无可非议的,但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基础、普及的大众教育,在教育中应体现其主体性,提高其音乐文化基本素养,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音乐培养高尚、完美的人。

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新学期,一股高中新课改的春风吹绿了闽南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

新课程培训热情空前高涨;新型的教师观、人才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逐见雏形;新高一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扬;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探究成为教科研的主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课堂模式初步呈现;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走在课改第一线的老师们已摸出了一点门道,有的甚至在课改浪潮中游刃有余。

但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如何改变?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每周一次数学探究课令我受益匪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课评课体会,就新课标下如何改变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拙见,望得到同仁赐教。

如何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有人说要“诗意地教语文”,有人说要“逻辑地教数学”,有人说要“辨证地教政治”----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怀灵蛇之珠。

其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端:

一、评课标准面面俱到。

从教学目的确定、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基本功的表现、教法学法的定位、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学手段的应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效果如何?

条条框框面面俱到。

这样的评价往往抹杀教师的个性,抑制老师主体性发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

二、评价机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评价者,大多习惯教学结构严谨、教师基本功扎实、师生配合默契、课堂节奏感强、完美无缺的“好课”。

要是有哪位老师在优质课上,因学生争论而造成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可能受到“精心安排不合理”的评论;要是有哪位老师在自己的公开课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学讨论造成拖堂,就有可能被认为组织不严密;要是有老师在有人听课,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做笔记而板书少,就可能被说成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要是在优质课上出现以上情况甚至可能被取消复赛资格。

这样老师的创造性可能因此而停步。

可见,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关系当前新课改的方向问题,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务必突破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对学生的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社团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新课标已经给予课堂教学评价准确定位,但是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操作,却是一本难念的经。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还是追求教学环节、教学艺术完美无缺?

反思一,数学课堂核心应从注重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学生如何掌握基础知识,把握解题技巧和了解思想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生活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高一数学模块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这节课中,我设置这样问题情境: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能连选连任。

请问:

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记为A,而2006年的安理会理事国组成的集合记为B,则集合A与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又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传统的评课过程,评教师如何教几乎成了评课的全部,至于学生怎样学、学得如何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却显得少之又少。

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差距。

由此,老师们看到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往往是执教老师的课堂“表演”,是展示自己“教”的表演!

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

评课时要么一味吹捧戴高帽,做“好好先生”;要么天花乱坠不知所云,使得评课成为一团和气的走过场。

新课程下,应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发展。

目前新课改出现良好迹象,现在的公开课很少称呼“示范课或观摩课”,而是“探究课”。

称呼的改变意味着观念的转化。

有的课表面不那么紧凑,教师也没有精彩地讲解,但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积极性被真正调动,学生主体地位被确立。

这样的课我们不但不能说他不成功,而且应该说是有创意。

新课改的课堂应关注:

①学生参与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充分地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是否都能积极参与、很好地体验了学习过程;②学生思维状态。

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地思考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积极活跃,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③课堂有探究氛围。

④学习效果,是否体现三维目标。

反思二,评价标准宜粗不宜细,应建立多层面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课主体一般是同行和领导或教研员。

新课标主张“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完整操作。

新课标呼唤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在目前评课中却没有一个学生参加,主人不在如何了解教学成效?

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在评课中缺席。

围棋高手每次大赛后,总要进行“复盘”,以分析成败的原因所在。

教师做不到“复课”,但过后可以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听完课真实感受;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喜欢怎样学?

对老师的课堂有何要求?

教无定法,新课改应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传统的评课标准好象一把万能钥匙,不管什么学科,不论哪种课型,不问从教年限,不理会生源素质的差异,不分何种场合基本是一个标准。

为了在“创优质课、评优课”能够得到高分,一些年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

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

事实上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

道理很简单,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要解决这一矛盾,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一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课型模式,不同教龄的老师制定不同的评课标准。

否则如盲人摸象,都紧握自己的片面真理不放,只能是以偏概全。

当然,这个标准的制订者要尽可能是深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并且这个标准应当是经过反复讨论辩驳形成的共识观点。

反思三,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不可滥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数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或计数器进行探索和发现。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直观化,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的互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拓展教学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利用它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

真正为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

比起过去那种完全靠一本书、一幅黑板、一张嘴巴、几根粉笔的教学不知强上多少倍。

若使用恰当,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标志。

但是,课堂上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得不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或课件制作者的大量精力和体力。

大力倡导课改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应该说是好事。

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

(1)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整堂课没有用到一点粉笔,美其曰:

“即实现教学革命,又减少空气污染;既展示自己制作水平,又体现与时俱进的课改理念”。

公开课一旦没有使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就会觉得这种课明显低一个档次,甚至认为没有课改的味道。

有的老师,特别是上年纪的老教师不喜欢上公开课,原因是担心自己不会使用多媒体。

(2)“机灌”代替“面授”。

有的课,教师像机器人似的,在课堂上充当电影播映员角色,课堂上只是不停点击鼠标,不断的播放教师课前准备的课件。

虽然也做了适当的点播,但目的是为了完成多媒体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