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79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地平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

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大家看,老师也搜集到了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的图片。

(课件播放)

解说:

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有地平线的身影,美丽的地平线,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板书课题:

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什么,能猜一猜它与什么有关吗?

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

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

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

(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

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

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3、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了作者从发现地平线,追求地平线,到后来从中受到感悟的事。

4、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

快速浏览,快速寻找。

(自然中的地平线、人生中的地平线)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地平线是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地平线的样子的?

在文中做上标记。

2、解读地平线:

①作者发现的地平线是什么样子的?

②这道地平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会是什么心情。

(惊喜),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

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

  

3、“我”第一次是怎样追寻地平线的。

出示句子: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

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

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是因为“我“充满了希望,而看到”天地依然平行“心情又会怎样?

(失落)

五、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

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自由读5—12自然段,思考:

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分角色朗读5—12自然段,

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号,“我”问时的好奇、急迫,老人家说的“天边”要读的疑惑不解,后面的话是意味深长。

4、听了老人的话后,“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六、体会哲理

1、引读:

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

齐读第13自然段。

2、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

(联系语境可理解为“反复思考”或是“不断品味”)

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

(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

(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

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小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

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

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

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七、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

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

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

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

(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40分钟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

现在,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它是谜吗?

能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吗?

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丑石》《秦腔》等

 

  板书设计

               7、地平线

         大自然中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

                

2.张石匠拜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艺无止境道理,训练朗读。

2.继续学习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展开合理想象,训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揭示课题,齐读。

3、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

课前,同学们已按“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着,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投影:

(1)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2)读准字音,认清形,理解词语。

惊涛骇浪艺无止境不急不拙龙飞凤舞远近闻名

(3)给课文分段,说说理由。

(4)想:

张石匠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何要拜师?

文中找找句子,可用———……划出张石匠,小伙子两人手艺高超的词句。

1.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

3.在字词方面,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4.速度课文,想如何分段,说理由。

出示填空:

张石匠与小伙子比(),他们先比(),又比(),结果()。

5.小结,过渡。

你觉得张石匠是个怎样的人?

(骄傲自大)

三.学习描写张石匠的句子:

(一).骄傲自大

1.从哪里看出他的骄傲自大?

读有关句子

2.想张石匠当时心情,语气怎么样

3.过渡:

看人不能片面,再看看张石匠是个怎样的人?

(二)手艺高超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词:

远近闻名手艺精根底硬

句:

(1)活儿干得漂亮……丝毫不走样。

(2)这条石链环环相扣……显然是用一块石料锻成的。

2.师指导朗读:

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石匠真不愧是位老石匠,果然手艺精,功底硬,洗出的字,锻出的石链令众人叫好,连声叫绝。

这高超的手艺,应用怎样的朗读来表现?

(1)自己准备。

(2)个别示范读

(3)男.女生分别读。

3.过渡:

张石匠的手艺的确不同凡响,值得大家钦佩,可手艺那么高超的他为何要拜师呢?

4.再速度课文,找出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1)交流

“自愧不如”什么意思?

(2)齐读第十节1.2句,读出“羞愧,惭愧”的语气。

四.学习描写小伙子手艺精湛的句子:

1.张石匠“自愧不如”,到底哪里比不上小伙子呢?

让我们去看看小伙子的手艺,划划有关句子。

2.交流,读句

3.你觉得小伙子哪些地方更胜一筹呢?

以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1)学习小组讨论读,交流读,学习读。

(2)派代表读给大家听。

(3)学习,模仿,齐读。

4.过渡:

这样看来,小伙子的确计高一筹,此时此刻,张石匠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而小伙子不是要他拜师,只不过教训他,让他懂得道理而已。

完成填空:

自从与小伙子比试后,张石匠知道了(),更懂得了(

)。

感情朗读第10节。

五.重点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项新本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复习方法。

3.出示三段段意,请一生读。

4.交流,点评。

5.齐读主要内容。

六.拓展,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

是啊,虽然这次比试张石匠是输了,但他却有了收获,懂得了道理。

故事其实还没完,你想象一下,当小伙子说完这番话后,张石匠会说些什么?

今后又会怎么样?

(1)学习小组讨论,想象。

(2)交流

3.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其实也是一则含义较深的故事,从中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把这故事讲给父母听。

2.以“张石匠变了”为题,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

《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

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

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生背诵,师板书:

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

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讲解:

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

相同点:

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

【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交流)时间:

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

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

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

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

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

(1)读通顺、流利;

(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

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重点字词意思:

【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

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

留;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

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

(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

功夫。

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A.他三天()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C.明天有()再来玩吧!

D.中国(),名扬海外。

师:

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

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

做学问: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

【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

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

亲自;

“躬行”:

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

“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相机板书:

实践经验)

C、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子思

(4)提示:

“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板书:

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儿子子聿。

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

(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

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

)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

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

【板:

方塘】多大的方塘?

【板:

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

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

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

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

方法:

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

(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

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3、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