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75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docx

现当代文学概论教案

现当代文学概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的基本情况;

整体感知现当代文学主要流派、名家名作。

课时安排:

原计划一课时,建议讲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当代小说

以时间为线,以主要作家或流派标准介绍现当代小说史。

(一)现代小说

1、鲁迅:

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

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

《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

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

代表: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

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

代表:

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

)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

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

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

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

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

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

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代表: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咆哮了的土地》。

洪灵菲《大海》。

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

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

代表:

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

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

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

“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

代表:

沈从文《边城》。

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

代表:

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

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

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

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代表: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

《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

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

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

《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二)当代小说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

(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

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

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

(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

)的序幕。

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

卢新华《伤痕》。

②反思文学:

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

(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

军事题材有:

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

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

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

代表:

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

代表:

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

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

代表: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

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

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

代表: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代表: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

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

《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二、现当代诗歌

我国自从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以及郭沫若的新诗奠基作《女神》开创了以白话形式创作新诗的写作氛围后,无论是表达内容、章法形式、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有不同于中国旧体诗的改革性创新。

其发展至今有如下历程:

   

(一)具有开拓之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包括文学在内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

她发端于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文”为写作形式。

她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新诗也在这时候浮出水面。

而“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胡适自1916年7月便开始了用白话写诗的尝试,并在1920年3月出版了《尝试集》。

开创了新诗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这些写于“五四”运动前后的诗歌,其写法过于追求白话语言,过分直白,从而牺牲了诗歌的重要特征——韵味与意境。

虽然大多数都缺乏深刻隽永的诗意,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认识价值,在当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气息。

其代表作《鸽子》一诗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最初尝试的“第一记啼哭”。

可见,《尝试集》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

她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开风气的尝试”,为推动新诗运动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中国新诗,是在与古典诗歌缺乏连续性中诞生的,但她仍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战士般的姿态站立起来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发展着。

回顾新诗发展史,我们不该忘记《尝试集》的开拓之功。

《尝试集》的诞生,也是宣告新诗的诞生。

  

   

(二)新诗的伟大的奠基石《女神》。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但堪称新诗第一人则是郭沫若。

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的伟大诗人和英勇战士,是在追求自由理想,创造新世界的崇高信念下从事创作的。

他对促进祖国新生的革命力量和精神倾心向往,烈火一般地热烈歌颂祖国、人类的美好未来。

这一切都体现在他1919年至1920年之间创作出的《女神》中。

   《女神》迸发出“五四”时期的“最强音”,让人们坚信:

新世界的即将诞生。

《女神》在艺术特色和风格上,亦开创了新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诗篇中以那吞天地、挟雷电的磅礴气势,富有革命精神的自我革新形象,以及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急骤的旋律、多变的句式,鲜明强烈地显现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集《女神》以《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天上的街市》为最具代表性诗篇。

 

   《女神》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广泛的,她的影响甚至波及其它各种文学艺术领域。

她是新诗发展史上公认具有奠基作用的诗集。

《女神》的出版,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三)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自由流派。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后,标志着新诗进入“全面”的创建时期。

《女神》那自由的诗体把诗意带入不受空间拘束的写作形式,很多诗人在创作上受到《女神》写作形式的影响,由此产生了自由流派。

    自由流派可以说是新文学运动中创立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流派。

她打破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以白话为语言的不拘格律的自由新诗。

绝大部分的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但代表作品仍要首推新诗创建初期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

   

   (四)诗歌艺术上第一座高峰——格律流派。

   

   “五四”前后兴起并发展的自由流派,其创作呈现了一些无规律可寻的自由诗体,使诗的形式问题陷于一片混乱当中。

为了纠正自由流派过分自由,过分散文化倾向的出现。

闻一多等人开始创作一些有规律可寻的诗,即新格律诗。

其强调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1923年团结在新月社而形成的新月派便是格律诗派的中坚力量。

新月派主张“戴着镣铐跳舞”,开始对自由诗派的诗歌形式予以纠正,提出诗的生命力在于它内在的音节,在新的高度重新对诗歌的格律予以认同,探索新诗语言的内敛美。

闻一多的《死水》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形式规范、整饬,富有音乐性,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的特点。

给予人们以人们强烈的印象。

新月派使诗的艺术得到丰富和提升,新诗由此迈向新的高峰。

新月派诗人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建设,奠定了格律流派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是诗坛走过的一座高峰,是至今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分水岭。

   (五)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象征流派。

 

   “五四”诗歌同其它文体同样存在两个大交锋,一是新旧文化的交锋,二是中西文化的交锋。

象征诗派便是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

象征诗派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与手法引进中国诗坛,以表现其朦胧恍惚、颓废空虚难以捕捉的思想情绪。

   “诗怪”李金发便是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曾留学法国,其创作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认为艺术是纯主观的,诗是诗人主观意识和情感流露。

代表作品集是《微雨》。

   (六)新诗史上的第一个新诗社团。

 

    随着各种流派的壮大发展,中国便出现了各种有组织的新诗社团和各类提出各自主张的新诗派别。

1921年初在杭州成立的新诗社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

主要的组织者有朱自清、俞平伯、叶绍钧等。

其创刊的《诗》月刊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份新诗刊物。

    中国新诗的各类思想主张也就进入了互相交流探讨之中,互相挣辉斗艳。

下面也就有必要谈及的各个具体新诗派别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名家名作。

    (七)具有“现代特质”现代诗派。

    以戴望舒、卡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因该派创作大都发表于《现代》杂志上而得名。

现代派是继新月派之后出现的,思想倾向与之相近,但主张与之相反。

“现代”成为区别于其它派别的特质,也是现代派诗人追求的目标。

    “雨巷诗人”戴望舒在1928年写出了《雨巷》,以长短交错的诗句,往复回环的节奏烘托“我”迷茫惆怅的情绪为最显著特色。

他创作的《寻梦者》用繁复的意象来启示现代及微妙的情绪,具有意象空间美。

戴望舒以自己的创作,诗集《我的记忆》、《诗论塞札》等成为30世纪在诗歌创作的诗歌理论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现代流派的诗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

他们徘徊于梦幻与现实,是与非的矛盾感情中,用变化诗的形式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

    (八)30年代最后的一个诗歌派别。

 

    九叶诗派的主要成员是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九位诗人组成的。

九叶诗派是对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诗歌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完善。

    九叶诗派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提出诗歌必须“现代化“和“戏剧化”。

在诗歌的表现内容上,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九)、别具一格的“冰心体”和纯情的“湖畔诗人”。

   在当时诗歌的创作氛围下,无法不提及的还有被誉为“冰心体”小诗,那婉约典雅的小诗,在当时独步一面。

冰心的小诗具有感情活泼或含蓄,诗风清新亮丽,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诗集《繁星》、《春水》就是以短短的几行诗句就透彻表现了“冰心体”的特征。

还有纯情的“湖畔诗人”,作为学子吟唱出属于那个年龄的或清秀或勇敢的诗,给诗坛以丝丝舒心的气息。

    (十)艾青、田间的爱国诗。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全中华民族的爱国感情。

艾青、田间等诗人成为时代的鼓手。

他们积极用诗歌作为工具保卫家园。

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笼罩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关切,热切追求光明。

而田间的《假设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堪称战争“动员书”,富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他由此获得“时代的鼓手”的光荣称号。

    当然,在三四年代,中国的社会逼迫诗人从艺术殿堂回转来正视血淋淋的现实。

这时期的诗歌:

热情、激情的革命掩盖了一切。

诗歌作为革命的工具,纵然数量众多,艺术价值却令人遗憾。

新诗在艺术的道路上进行更为艰辛的探索。

 

   (十一)强调现实主义精神的七月诗派。

   抗日时期,一些集结在胡风主编的《七月 》、《七月诗丛》阵地的诗人有绿原,方然、牛汉等,他们深受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艾青、田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

这个团体被成为“七月诗派”。

他们热烈地拥抱与表现火热的生活,强调现实主义精神。

     (十二)以《王贵与李香香》起飞的“信天游”诗体。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革命文艺工作者普遍重视对民歌的搜集、研究与创作。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在这背景下产生了。

他创造性地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就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突破了以往民间传唱的“信天游”是简单的短篇,多以表达男女爱情的局限,使长诗具有中国气派。

   《王贵与李香香》是在艺术表现上进行成功的尝试,是中国新诗创作在大众化与民族化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是“五四”以来新诗发展中的一部“里程碑”似的诗作。

 

      (十三)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新诗发展。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

《新华颂》(郭沫若)、《欢呼集》(艾青)、《一棵新星》(臧克家)等等歌颂型的作品在很长时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那种过于浮夸的口号使新诗丧失作为文学的独立性。

代表着五六十年代社会精神风貌的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感受新的时代。

但总的来说,受到左倾思想深重的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整体水平不高,诗歌也不例外。

    然而此时的台湾,纪弦、覃子毫发动的诗歌现代主义运动正汹涌开展。

主要诗人有余光中、郑愁予、痖弦、洛夫等。

《错误》(郑愁予)、《乡愁》(余光中)等诗作很有中国文学之美,同时有不尽的生活忧郁和淡淡却挥之不散的乡愁。

这种特质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常感受到的,但是同期的大陆新诗却难得一觅。

   

 (十四)七十年代后期新诗的觉醒。

  

  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一场群众性自发的诗歌运动。

新诗开始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影响,新诗像睡了一觉又觉醒起来了。

代表诗歌的真正觉醒却是在几年后的从地下浮出水面的“朦胧诗派”其内容和形式手法的先锋性对整个诗坛造成震撼。

    朦胧诗整体最早出现于民间刊物,她是经过种种阵痛之后才被主流文坛所认可,因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仍然习惯于传统革命的表现手法。

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无名的小花》等,其写作意识增强了,宣扬自我,凸现个性,放弃了孔孟和说教,为新诗增添了新的光彩。

朦胧诗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赋予新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十五)潮流迭起、别林立的八九十年代。

    当朦胧诗登上偶像的台阶,成为时代精神象征后,她的先锋性就渐渐消失了。

潮流迭起、派别林立便成了八九十年代新诗的总体特征。

但无论哪一个自称为某某诗派,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气候。

诗歌的创作自此呈现更为复杂的探索与反思。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得到极大转型。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

综合期刊纷纷删减诗歌内容。

曾经在一个又一个时期引领风骚的诗歌失去了中心地位,一些诗人转向其它文体的创作甚至放弃写作“下海”了。

    然而,校园诗派、女性诗歌(文学)派、低龄写作派、网络诗派等,或多或少为新诗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早期创作的主要阵地是民间刊物。

代表近期诗坛的力作更多的是在民间刊物上,而不仅仅是在主流刊物上。

七十年代出生的写手成了当今的诗坛的主力军,海子、古麦、西川、于坚等人的诗作,多少给沉默的诗坛几些鼓舞。

八十年代出生的小生,也紧随七十年代的脚步,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