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70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口算乘法

课型

新授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21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口算。

11×423×2100×3210×212×334×2130×3

说算理:

(把第一个因数按组成分开,用第二个因数分别去乘拆开的每一个数,在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今天我们用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口算乘法。

探究建模

1、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教学例2。

(1)自读课本,掌握数学信息。

(自行车每小时约行驶16千米,3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6是多少。

(2)列式计算。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方法)

16×3=

方法一:

把16分为10和6,10×3=30,6×3=18,30+18=48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16

×3

48

(3)4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16×4(让学生尝试算法)

(4)小结:

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3、教学例1

特快列车每小时约行160千米,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1)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

方法一,把160拆成100和60,100×3=300,60×3=180,300+180=480.方法二,先算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的个数。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4、小结:

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用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因数相乘,再把所得积相加。

或先成0前面的数,在积的末尾补上0的个数。

练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2、18×4024×3025×20130×42×360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用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因数相乘,再把所得积相加。

或先成0前面的数,在积的末尾补上0的个数。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6×3=48160×3=480(3)160

(1)10×3=30

(1)100×3=300×3

6×3=1860×3=180480

30+18=48300+180=480

(2)16

(2)160×3=480

×3

48

教后反思

我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的方法。

提升口算乘法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笔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型

新授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23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口算。

16×4230×419×3180×4

2、竖式笔算:

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

3、今天我们利用掌握的方法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探究建模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是求12个145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2)用估算知识猜一猜。

(145看作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要少一些,因为用五入法,把原数变大了;所有积就跟着变大。

(3)笔算。

先让学生尝试,再交流。

(先算145×2,再算145×10,最后算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4)书写竖式是要注意什么?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2、小结算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相同。

练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2、145×15258×43476×59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相同。

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45×12=1740(千米)

145

×12

290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145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174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答:

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教后反思

此内容我上得非常吃力,多数学生都不会正确处理进位,不是这里没加,就是那里没加的,现在只有在这里查缺补漏了。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28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20×20=40×90=502×7=608×5=908×4=

2、笔算。

708×6=790×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题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二题先乘0前面的数,再积的后面补上0的个数)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探究建模

1、教学例2.

特快列车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1)、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3)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60×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可以吧0隔出来,先算0前面的数,再数因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后面补上几个0)

(4)106×30=自己试一试,交流算法。

用竖式计算106

×30

3180

(5)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填写几个0(注意0乘任何数都得0).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回顾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填写几个0。

(注意0乘任何数都得0).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60×30=4800(千米)106×30=3180(千米)

160106

×30×30

48003180

教后反思

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使学生学得轻松,效果还是差不多。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30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课件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图片,介绍海陆空的运行速度和爬行类动物的运行速度等。

2、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它叫速度。

3、请看课本。

探究建模

1、建立速度的概念。

(1)找到课本给我们提供素材。

(2)初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把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试读表示列车的速度。

(3)确立速度的概念。

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所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

2、学习速度的写法。

(∕线左边表示路程,用的是长度单位;∕右边表示时间,用时间单位。

)如;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可以写成106千米∕时。

3、教学例3.一两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理解数量关系。

80千米∕时是速度,2小时是时间,要求路程。

也就是求2个80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80×2=160(千米)

↓↓↓

速度时间路程

4、让学生尝试,再同桌交流。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25×10=2250

↓↓↓

速度时间路程

5、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

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八的第5题、第6题和第8题。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把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其表示方法是所行路程∕时间单位。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速度的表示法: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

可以写成160∕时。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教后反思

次内容我让学生先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然后找一找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从而发现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

学生学得较轻松。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4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口算。

30×40026×100120×432×3060×2006×110

2、动车的速度可达4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

8分钟呢?

40分钟呢?

400分钟呢?

(引导发现随着时间越来越多,所行路程也越来越长。

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建模

一、探索积随着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出示例4左边的3道题及下面一组题: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1)在个人完成的基础上,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1)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2)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验证规律1: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2)观察算式,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0除外)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练习巩固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回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积的变化规律:

是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0除外)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6×2=8×125=

(2)8×4=25×160=

  6×224×125=40×4=25×40=

  6×200=72×125=20×4=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0除外)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教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规律。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乘法估算

课型

新授

1、是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使估算结果合乎实际情况。

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5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求近似数。

386399148204197

2、估算。

199×5101×9277×6304×5324×2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说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探究建模

1、教学例5.

同学们,伴随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学校准备组织我们去秋游,但是遇到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

出示课件,展示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

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1)弄清题意,写出解答算式。

(一共需要104套票,说明有104人去秋游,还知道每人要花49元,就是求104个4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04×49≈

(2)独立估算。

(3)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第一种估算方法:

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把49看作50,104看作100,50乘100等于5000.计算比较方便。

第二种估算方法:

因为把49看作50,104看作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乘110等于5500,肯定大于49×104的结果,还有一点多余的钱。

(4)如果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方法二更合理。

因为实际买票需要49×104=5096元,用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买不到104张票。

估算该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为了使准备的钱更充分,一般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尽量估记大些,以免带的钱不够,所以应该准备5500元。

2、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对估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练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的第1题和第2题。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乘法的估算,什么时候应估算大些,什么时候应估算小些,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是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大家要注意:

一是要符合实际,二是要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方法一:

49×104≈5000(元)方法二:

49×104≈5500(元)

49≈5049≈50

104≈100104≈110

50×100=500050×110=5500

应该准备5000元。

应该准备5500元

计算简便符合实际

教后反思

此内容我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教学,说明估算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掌握的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