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54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docx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

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

1.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消遣性B营利性C公众性D观光性

2.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团体旅游B国际包价旅游C商务旅游D修学旅游

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1845B1855C1865D1872

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古代旅行B近代旅游和旅行C现代旅游D国际旅游

5.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

C中国国际旅行社D中国旅游社

三、名词解释

1.迁徙活动:

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答:

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人类迁徙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它们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1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旅行产生的有其社会经济背景。

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这种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人们需要了解其它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它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旅行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4.简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得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

第二,伴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第三,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气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并且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五、论述题

1.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尊为旅游业的先驱?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团体旅游活动。

人们普遍认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旅游活动的特点是:

①参加者的公众性②组织工作的周密性③团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④为后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845年首次出于商业性的目的组织团体消遣旅游:

①这次团体旅行活动的特点A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是出于纯商业性的盈利目的B这次组织的团体消遣活动是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C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D编写了一本《利物浦之行手册》E有全程陪同和导游。

②同1841年组织的旅游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组织工作的性质不同B参加者的旅游目的不同C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3)1872年托马斯·库克首创了组织环球旅游的先例

2.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促使战后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第三,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游的时间距离。

第四,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第五,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

第六,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视野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基多户不断进步的影响,旅游兴趣增加。

以上所列各项因素在推动战后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张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二战后全球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供需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比较重大的因素意识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二是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入;三是便利而价廉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

总之,在上述各方面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二战后旅游活动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一、填空题

1.按地理范围,旅游活动分为_国内旅游_、_国际旅游_、_洲际旅游_、_环球旅游_等。

2.按旅行距离来分,旅游活动分为_远程旅游__、_近程旅游__。

3.按组织形式,旅游活动分为_团体旅游_、_散客旅游__。

2

4.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_人员流动_为特征,涉及__文化、经济_和_政治__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5.旅游活动的特点包括_普及性_、_规模发展的持续性_、_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_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_。

6.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有_旅游人数_、_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_、_旅游者滞留天数__

二、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哪一项是旅游活动_D__。

A三峡大移民B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C学生异地读书D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2.旅游的本质不是_D__。

A审美活动B经济活动

C社会文化活动D政治活动

3.国际上普遍引用和广泛传播的旅游定义是_B__。

A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B艾斯特定义

C英国旅游局的定义D美国参议院研究小组的定义

4.对旅游活动进行分类的主要原因_D__。

A为了分类而分类B程序上的规定C使文本更完美

D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为研究目的和需要提供适合的标准

5.国B逗留时间C经济作用D是否跨越国界

6.以货币为单位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常用标准是_A__。

A旅游收入B接待人次C游客平均停留天数D过夜数

三、名词解释

1.旅游:

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艾斯特”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3.国际旅游:

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4.大众旅游:

首先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另一层含义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5.奖励旅游:

现代旅游活动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这就是奖励旅游。

3

6.社会旅游:

又称社会补贴性旅游,即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它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7.旅游收入:

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8.旅游季节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称为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

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一些具体的差别:

第一,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

第二,从逗留时间来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的逗留时间一般较短,而国际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国的逗留时间通畅比前者长。

第三,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且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而出国旅游时大都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并需要办理各种规定的旅行手续。

第四,从经济作用来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数的增加;而国际旅游则是国际旅游者将其在客源国的所得收入用于在旅游接待国消费,所以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2.简述旅游现象的表现?

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这一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之中,因此,旅游活动是社会环境中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第一,旅游活动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

旅游是人重要的休闲活动,而闲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人类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旅游实为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

第二,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体验异乡风情,了解他国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为人们外出旅游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三,旅游活动是一种经济现象。

旅游者和旅游供给者之间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也给客源国或东道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客观影响。

第四,旅游活动是一种政治现象。

在现代国际交往中,旅游有“民间外交”的美称,国际旅游的开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旅游接待国的形象,增进国际间了解,缓和与消除国际间的紧张局势。

3.简述现代旅游活动普及性的表现?

(1)大众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普及性的一大特点。

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另一层含义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2)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的另一表现是,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这便是奖励旅游。

4.试析旅游目的地季节性的成因?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季节性的形成既有该地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客源方面的原因。

就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对来访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就客源地方面的原因而言,虽然影响人们对出游时间的选择,从而左右该地市场出游季节性的因素可能会有多种,但其中较具普遍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因素是人们的出游目的,另一个因素则是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

5.简述统计旅游人数的常用方法。

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

对于国内旅游人数,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测算。

五、论述题

1.阐述艾斯特定义的内容,并分析这一定义的科学性。

艾斯特定义的内容: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在众多对旅游的定义中,艾斯特定义比较具有科学性。

我们首先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来认识这个问题。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服务和经营活动以及这双方的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的科学。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的概念范围不仅仅指旅游者的活动,还应将以旅游业的活动和旅游影响为代表的各种现象和关系也包括进去。

这里所谓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四者之间因各自追求利益的不同而在相互直接或间接接触或打交道过程中所引发的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现象和关系绝不仅仅限于“各种旅游设施”,而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4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看艾斯特定义的科学性。

(1)旅游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__四种基本类型。

5.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心理类型模式中,根据人们的个性心理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

_自我中心型__、_近自我中心型__、_中间型__、_近多中心型__和_多中心型__。

6.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可以把旅游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_消遣型旅游者__、_差旅型旅游__和_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游者_。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的国际旅游客源主要由_ABCD_构成。

A华侨B外国人C港澳同胞D台胞

2.决定旅游者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有_ABD_。

A收入水平B余暇时间C旅游动机D身体能力状况

3.严格地讲,拥有足够的_C__是一个人实现其旅游需求的首要物质条件。

5

A收入水平B家庭收入C可自由支配收入D可支配收入

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属于受尊重需要的是_BC_。

A情感B成功C自尊D食物

5.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个人方面因素包括_ABC_。

A年龄B个人心理类型C性别D种族

三、名词解释

1.可支配收入:

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所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2.可随意支配收入:

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闲暇时间:

指自由时间或者可随意支配的时间。

4.旅游动机:

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四、简答题

1.罗马会议如何界定应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

这一界定有哪些特点?

罗马会议提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

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途游览者。

这一定义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将所有纳入旅游者统计的来访人员称谓为“游客”。

第二,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即是否在访问地停留过夜为标准,将来访游客进一步划分为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第三,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的游客。

第四,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来界定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的游客。

2.目前国际统计意义上的游客标准是什么?

游客包括哪两种,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标准:

离开惯常环境,即离开常住地;在访问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访问目的主要不因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游客包括过夜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两种,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在访问地停留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即是否过夜。

3.我国如何界定海外旅游人员以及国内游客?

海外游客:

是指来我国大陆参观、探亲、访友、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4.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

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它。

主观因素:

旅游动机。

5.旅游动机有哪些基本类型?

旅游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基本类型:

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主要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个性心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修养

(2)外部因素:

社会历史条件、微社会环境条件、家庭、个人收入状况、职业。

五、论述题

1.分析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说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完全超出了旅游者的范畴。

社交需求,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不充分。

受尊重需要。

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

一。

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

6

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

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占很小一部分。

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

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

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

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旅游者的动机。

2.按照旅游目的划分的不同旅游者类型,各有何不同的需求特点?

研究他们有什么实际意义?

(1)消遣型旅游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所占比例最大②季节性很强③选择自由度较大④停留时间一般较长⑤对价格较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

具有以下特点:

①人数较少,出行次数频繁;②没有季节性;③选择自由度较小;④消费较高;⑤对价格不太敏感。

(3)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比较复杂。

具有以下特点:

①出行季节性较差②自费旅游,对价格较敏感③多集中于传统节假日④目的地和时间选择自由度较小

3.试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Plo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的要点并分析其认识意义。

帕洛格将人们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间型。

参见下图。

其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心理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

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

多中心型的人的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

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接触。

第四章旅游资源

一、填空题

1.根据旅游资源表现B奇花异草C风俗习惯D藏书馆

2.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指_ABD__具有多样性。

7

A吸引旅游者的类型B旅游的方式C资源开发D资源的B旅游地D旅游基础设施

4.旅游基础设施包括_BC_。

A旅游商店B旅游饭店C娱乐场所D医院

5.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做到_ABC_。

A以治为主B以防为主C限制利用为主D绝对保护

三、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2.现实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客观上已经具备必要的接待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3.潜在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其本身可能具有某种令人感兴趣的特色,但不具备交通条件和其他接待条件,加之可能尚不大为人所知,目前还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要素。

4.可进入性:

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特别是同主要客源市场地区)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5.旅游基础设施:

在与旅游有关的各种设施中,凡属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皆属于旅游基础设施。

6.旅游上层设施:

是指那些最让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主要是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

四、简答题

1.列举并解释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吸引力的定向性;(3)垄断性;(4)易损性;(5)可创新性

2.决定一项旅游资源价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

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

其中,质量是指该项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色,即与众不同之处。

坐落地点是指该项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区位。

3.简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

(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

(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

(4)分析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

4.简述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

(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

5.试析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原则。

(1)突出独特性原则。

(2)力求经济的原则。

(3)注意保护环境的原则。

(4)统筹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

8

五、讨论题

有人认为,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最好不要开发。

你如何评价此观念。

此观念是一种消极观念。

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意味着破坏。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在根据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而必须对某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情况下,人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完善的设计,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这些资源而一味反对对其开发。

换言之,我们不能将开发和保护两者对立起来。

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其能够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服务。

在这个问题上,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保护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利用。

第五章旅游业

一、填空题

1、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和旅游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析,旅游业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__旅行社、__旅游交通_、__住宿业及饭店_,这三大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2、旅游业从根本上是一项___经济性产业。

3、在国外,旅行社按其业务类型分为:

__旅游批发经营商_和__旅游零售商_。

4、景点产品在旅游目的旅游业整体产品构成中居于___中心地位。

5、旅游景点具有如下特点:

___专用性、长久性、__可控性_。

6、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有__旅行距离_、__运输价格_、___旅行目的、旅行偏好和经验。

二、选择题

1、直至__B_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才成为真正的企业。

A1978年B1984年C1954年D1989年

2、1984年9月我国旅游局长会议作出的___D___决定,彻底打破了我国三大旅行社独占市场的局面。

A颁布《旅行社管理暂行规定》B将旅行社划分为三类C批准一批一类社成立D下放该职权

3、下列企业中,_C___属于间接旅游企业。

A旅行社B交通客运企业C餐馆D旅馆

4、旅游换汇率较高的原因不包括D

A无关税壁垒影响B旅游业出口是一种无形贸易

C旅游业出口无运输费用D旅游产品成本低

5、___B_____是旅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