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习题马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43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章习题马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章习题马原.docx

第17章习题马原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

6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B.“绝对精神”的产物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8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9“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质是感觉的复合()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E.批判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他们

 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B.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C.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天才E.承认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6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流派是

 A.人本主义B.结构主义C.科学主义 D.存在主义E.西方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解决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现成答案()

 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是因为()

 A它代表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是解放全人类彻底革命的学说B它主张革命地改造世界

 C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D它是批判一切旧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E它是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9现代科学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B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D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具体科学发展的材料

E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

 1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国化()

 A是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实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D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继承的过程

E是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左”和“右”的错误思想斗争中不断进行科学的哲学总结而逐步实现的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原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粹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辨析题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四、分析题

 1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4分析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 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2.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6.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 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 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 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7.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8.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A. 司法人员办案B. 艺术家表演 C. 运动员训练D. 农民育种 9.实践活动的展开的几个基本环节有 A确定一定的实践目标B规划一定的实践计划C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法D实践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及实践结果及其检验 10.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观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11. 关于实践的主体、客体说法正确的是 A.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 物也可以成为主体 

C. 实践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客体具有客观性 D. 实践的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客体不是 12.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 A.自在世界是客观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

C.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是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5.根据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应承认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创造客观世界 16.“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0.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意识的能动性 *22.自然界万物千姿百态,社会诸形态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点,如 A.都是感觉的复合.都可以被认识,都是客观实在 C.都是不停地运动都有各自运动的规律 三、辨析题 1.“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6.“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

 四、分析题 1.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有材料如下:

 材料1 哲学家钱绪山认为:

运动只是主观意识(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材料3  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且“太极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请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学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哲学上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2.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

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C.肯定与否定的观点D.“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13.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客观性原理C.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

(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可能和现实B.原因和结果C.现象和本质D.必然和偶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联系中属于直接联系的有

A.生产力与经济基础B.生产力与哲学C.阶级斗争与国家D.国体与政体

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通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并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但由于条件的复杂性,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前进也有倒退B发展仅仅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

C发展仅仅是迂回、循环、曲折的过程D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溅。

”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态和体积B.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发芽,长成禾苗D.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和表象

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6.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7.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

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坚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B.前者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前者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后者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D.前者主张规律是客观的,后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1.下列哪些现象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A.一团和气,与世无争B.敌我双方军队展开激战C.敌中有我,我中有敌D.团结互助的进步集体

1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3.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A.“解剖麻雀”、抓好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4.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一般只有通过个别而存在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D.“万物莫不有对”

16.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1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1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