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41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docx

《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docx

地质

第一章

1.岩石:

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2.岩石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按矿物组成分:

单矿岩、复矿岩;

3.矿物:

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常见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4.地质作用:

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

作用;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内力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5.地球内圈:

地壳、地幔、地核;外圈: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6.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

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

7.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是: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8.矿物的一般物理性质:

颜色、光泽、硬度、解理、断口

颜色:

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的;自色他色假色

光泽:

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矿物的光泽是矿物表面的反射率的表现,按其强弱程度分为: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定特征;

摩氏硬度只反映矿物的相对硬度的顺序: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野外工作中,常用指甲(2~2.5),铁刀刃(3~3.5),玻璃(5.5~6),钢刀刃(6~6.5)鉴别

9.解理:

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的破裂面为断口。

10.结晶面:

非常光滑,光滑仅限于表面。

解理面:

光滑面能够重复出现,光滑面有不同程度之分。

11.石英:

无解理、硬度7;正长石:

二向完全解理,正交、玻璃光泽;

白云母:

一向极完全解理,片状,灰白色;黑云母:

一向极完全解理、黑色;

橄榄石:

无解理,橄榄绿,油脂光泽;方解石:

三向完全解理,稀盐酸强烈起泡;

白云石:

三向完全解理,稀盐酸起泡微弱;石膏:

一向完全解理,无色,板状;

滑石:

一向完全解理,蜡状,滑腻感;石榴子石:

无解理,棕红色,玻璃光泽

12.岩浆岩成因:

岩浆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中,当地壳发生变动或受到其他内力作用时,承受巨大压力的岩浆,就会沿着构造薄弱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压力减小,热量散失,经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最后冷凝就形成了岩浆岩。

13.岩浆岩矿物颜色分类:

浅色矿物:

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及白云母等;

深色矿物:

有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及橄榄石等;

的含量分类:

酸性岩类(>65%)颜色浅,密度小

中性岩类(52%~65%)颜色较深、密度较大

基性岩类(45%~52%)颜色深、密度也较大

超基性岩类(<45%)不含硅铝矿物,颜色很深,密度很大

14.岩浆岩的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不等粒结构中晶形完好,颗粒粗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石基;

15.岩浆岩的构造:

矿物在岩石中排列和填充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分类:

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16.常见岩浆岩:

a.酸性岩类:

花岗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肉红色,主要含石英);花岗斑岩(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流纹岩(流纹构造,隐晶质斑状结构)

b.中性岩类:

正长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正长石);正长斑岩(具斑状结构);粗面岩(淡红色斑状结构);闪长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闪长玢岩(具斑状结构);安山岩(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

c.基性岩类:

辉长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辉绿岩(具特殊的辉绿结构);玄武岩(隐晶质细粒或斑状结构,气孔或杏仁状构造)

17.沉积岩形成:

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

出露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长期的日晒雨淋,风化破坏,逐渐地松散分解,或成为岩石碎屑,或成为细粒粘土矿物,或成为其它溶解物质。

这些先成岩石风化产物,大部分被流水等运动介质搬运到河、湖、海洋等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成为松散堆积物。

这些松散堆积物经过压密、胶结、重结晶等作用,逐渐形成沉积岩。

18.简述沉积岩形成的过程:

a.风化侵蚀作用b.搬运阶段c.沉积阶段d.固结成岩阶段

19.沉积岩是在地表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质来自先前存在的岩石的化学和物理破坏产物。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

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20.胶结物种类:

硅质、铁质、钙质、泥质;

21.沉积岩结构:

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一般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及生物结构四种。

22.沉积岩的构造:

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

分为:

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化石。

23.层理构造: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使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上发生变化,从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24.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是沉积岩特有的区别于其它岩类的特征。

25.常见的沉积岩:

a.碎屑岩类:

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积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砂岩、粉砂岩);b.粘土岩类(页岩、泥岩);c.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26.按砂粒粒径的大小分为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

按胶结物成分分为硅质砂岩、铁质砂岩、钙质砂岩、泥质砂岩;

27.变质岩:

地壳内部原有的岩石,由于受到高温、高压、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改变原来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形成新的岩石。

28.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种类型。

29.变质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变晶结构(主要)、碎裂结构

30.片理构造:

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在颜色、成分上呈层排列的现象

分为:

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混合岩化构造

31.变质岩分类:

片理状岩类(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岩类

32.常见的变质岩:

a.片理状岩类:

片麻岩(片麻状构造,变晶或变余结构);片岩(片状构造,变晶结构);千枚岩(多由粘土岩变质得到);板岩(板状构造,变余结构,水的作用下易泥化);c.块状岩类:

大理岩(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岩(强度高,抵抗风化能力强,良好的建筑石料)

33.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

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

34.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

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成因;水作用和风化作用;

35.物理性质:

岩石密度、岩石的相对密度、岩石的孔隙率、岩石的吸水性

岩石干密度:

岩石孔隙中完全没有水存在时的密度;

岩石饱和密度:

岩石中孔隙全被水充满时的密度;

岩石的相对密度:

固体岩石的质量与同体积4℃水的质量的比值;

岩石的孔隙率:

岩石中孔隙、裂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值;

岩石的吸水率:

常压条件下岩石的吸水能力,以该条件下岩石所吸水分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岩石的饱水率:

在高压或真空条件下岩石的吸水能力,以该条件下岩石所吸水分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36.水理性质: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溶解性、岩石的软化性、抗冻性、膨胀性、崩解性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允许水通过的能力;

岩石的溶解性:

岩石溶解于水的性质,常用溶解度或溶解速度来表示;

岩石的软化性:

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强度及稳定性降低的一种性质;

岩石的抗冻性:

岩石抵抗冰冻作用的能力;

(软化系数:

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同在干燥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比值)

37.力学性质:

(岩石的强度指标主要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抗压>抗剪>抗拉)

抗压强度:

岩石在单向压力作用下,抵抗压碎破坏的能力;

抗拉强度:

岩石单向拉伸时,抵抗拉断破坏的能力;

抗剪强度:

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抗剪断强度、抗剪强度、抗切强度)

抗剪断强度:

在垂直压力作用下的岩石剪断强度;

抗剪强度:

沿已有的破裂面发生剪切滑动的指标;

抗切强度:

压应力等于零时的抗剪断强度;(抗剪断>抗剪)

38.胶结联结的形式,有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39.胶结物的影响:

基底胶结的碎屑物质散布于胶结物中,碎屑颗粒互不接触,所以基底胶结的岩石孔隙度小,强度和稳定性完全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

当胶结物和碎屑的成分相同时,经重结晶作用可以转化为结晶联结,强度和稳定性将会随之提高。

孔隙胶结的碎屑颗粒互相间直接接触,胶结物充填于碎屑间的孔隙中,所以其强度与碎屑和胶结物的成分都有关系。

接触胶结则仅在碎屑的相互接触处有胶结物联结,所以接触胶结的岩石,一般孔隙度大、密度小、吸水率高、强度低、易透水。

第二章

1.地壳运动:

由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变化,使岩石或岩体发生变形和变位的运动。

2.水平运动:

地壳地块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相邻地块或相互分离拉开,使岩层产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裂谷系;

3.垂直运动:

地壳沿垂直地面方向进行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大面积上升和下降,形成大规模的隆起和坳陷。

4.地层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测定的);

相对地质年代(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5.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层序、岩性、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

6.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基本上互相平行的岩层之间有起伏不平的埋藏侵蚀面

角度不整合:

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两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7.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

8.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它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它本身的穿插构造来确定的。

岩浆岩的解除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9.地质年代单位:

代、纪、世、期时间地层单位:

界、系、统、阶

(第四纪Q(4);晚第三纪N

(2);早第三纪E(3);白垩纪K

(2);侏罗纪J(3);三叠纪T(3);二叠纪P

(2);石炭纪C(3);泥盆纪D(3);志留纪S(3);奥陶纪O(3);寒武纪ϵ(3);)

10.地质构造:

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我们把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变形、变位形迹。

分为: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1.岩层:

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所限制的、由同一岩性组成的地质体。

12.岩层产状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走向和倾向相差90°)

倾向:

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该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位角;

倾角: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13.水平构造:

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形成产状近于水平的构造。

14.倾斜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的岩层发生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夹角的岩层。

(单斜构造:

在一定地区内向同一方向倾斜和倾角基本一致的岩层)

15.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褶皱要素:

核部、翼、轴面、轴、转折端、枢纽

16.褶皱的基本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

两翼岩层倾向相背的褶皱。

从轴部至两翼岩层由老到新

向斜:

两翼岩层倾向相向的褶皱。

从轴部到两翼岩层由新到老

17.按褶皱横剖面形态分类:

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P29)

18.按褶皱纵剖面形态分类:

水平褶皱、倾伏褶皱(p29)

(通常利用角度不整合的年代确定褶皱的时代)

19.褶皱构造的野外观察方法:

穿越法(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便于了解岩层产状、层序及新老关系);追索法(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便于查明褶皱延伸方向及其构造变化)

20.正地形:

背斜为山,向斜为谷的地形;逆地形:

背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较慢,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变,发生地形倒置现象。

(隧道轴线平行于褶皱轴线时,一般布置在岩层翼部,均一岩层)

21.断裂构造:

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断裂。

22.裂隙(节理):

岩石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裂隙、非构造裂隙)

断层:

岩石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23.按力学成因,构造裂隙分为:

剪裂隙、张裂隙

剪裂隙:

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

张裂隙:

岩石受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破裂面。

按裂隙与岩层的关系分:

走向裂隙、倾向裂隙、顺层裂隙

24.非构造裂隙是由程艳作用、外动力和重力等非构造因素所形成的裂缝。

25.节理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裂隙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促使风化速度加快;增强了岩体的透水性,使岩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若裂隙的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倾向与边坡一致,不论岩体的产状如何,路堑边坡都易发生崩塌或碎落。

在路基施工时,还会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

26.断层要素:

断层面、破碎带、断层线、断盘、断距

断层面:

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断层产状用断层面产状表示)

破碎带:

规模大的断层,经常不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面发生,而是沿着一个错动带发生;

断层线: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线表示断层的延伸方向,形状决定于断层面的形状和地面的起伏情况。

断盘:

断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的岩块;断距:

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开的距离;

27.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情况分类: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p34图)

正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推断层:

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28.活断层:

现今仍在活动或者近期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

按两盘错动方向分为:

走向滑动型断层和倾向滑动型断层

按活动性质分为:

蠕变型活断层和突发型活断层(活动方式分为蠕滑和粘滑)

29.活断层的活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30.地震重复周期:

活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活断层的继承性:

活断层绝大多数都是沿已有的老断层发生新的错动位移

31.活断层的识别标志:

a.建筑物、公路等工程地基的倾斜和错开现象

b.地形地貌方面的标志c.在地质及地震地质方面的标志

活断层对工程的危害主要是错动变形和引起地震两方面。

32.地震:

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破裂、塌陷以及火山爆发等而产生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的现象。

33.震源深度:

震源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浅源地震:

<70km;中源地震:

70km~300km;深源地震:

>300km)

34.震中距:

地面上某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近震:

<1000km;远震:

>1000km)

35.地震的成因类型:

天然地震、人为地震

天然地震分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36.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振动,以弹性波方式向四周传播,该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体波:

地震波在地下岩土介质中传播时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

面波:

体波到达地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后,引起沿地表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瑞利波和勒夫波)

37.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施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38.地震烈度分类(基本烈度、场地烈度、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场地烈度:

根据场地条件如岩石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调整后的烈度;

(影响场地烈度的因素是:

局部地质构造、地基条件以及地形变化等)

设计烈度:

在场地烈度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建筑物,将基本烈度予以调整,作为抗震设防的烈度,该烈度称为设计烈度;

39.地震对公路的破坏作用:

a.地震力的破坏作用b.地变形的破坏作用c.地震促使软弱地基变形、失效的破坏作用d.地震激发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破坏作用

40.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地震震级和烈度紧密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施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烈度。

一般的讲,地震震级愈大,烈度愈高。

地震烈度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当地地质构造、地形和岩土性质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

1.风化作用: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使岩石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的作用。

2.分类:

a.物理风化: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

其化学成分、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温差风化、冰冻风化、岩石释重、可溶盐的结晶与潮解);

b.化学风化:

处于地表的岩石,与水溶液和气体等在原地发生化学反应逐渐使岩石破坏,不仅改变其物理状态,同时也改变其化学成分,并可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

c.生物风化: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3.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内在因素(岩石类型、岩石矿物成分及岩石结构)外在因素(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的作用)

4.土壤:

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

5.野外石质墓碑上的字迹为何越变越模糊:

主要是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和生物等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岩石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墓碑的岩石与地表岩石一样暴露于空气中发生风化。

6.判断岩石的风化程度的依据:

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破碎程度、强度的变化、岩体结构

7.岩石风化程度的分级:

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8.残积层:

地表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改变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形成和原来岩石性质不同的风化产物,其中除一部分易溶物质被水溶解流失外,大部分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物质称为残积物,这种风化层称为残积层。

9.残积层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因素。

10.地表流水可分为暂时流水和经常流水两类。

暂时流水:

一种季节性、间歇性流水,它主要以大气降水以及积雪冰川融化为水源,所以一年中有时有水,有时干枯。

经常流水:

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流水不断,它的水量虽然也随季节发生变化,但不会较长期的干枯无水,即是通常所说的河流。

11.洗刷作用:

雨水、融雪水对整个坡面所进行的比较均匀、缓慢和在短期内并不显著的地质作用。

12.坡积层:

由坡面细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坡脚或山坡低凹处形成新的沉积层。

残积层与坡积层的区别:

坡积层矿物成分与基岩无关,覆盖于其他岩石之上,而残积层相反。

13.影响坡积层稳定性的因素:

a.下伏基岩顶面的倾斜程度b.下伏基岩与坡积层接触带的含水情况c.坡积层本身的性质

14.冲刷作用:

水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携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的过程。

(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陡峭的沟谷)

15.冲沟的发展阶段:

冲槽阶段、下切阶段、平衡阶段、休止阶段

16.洪积层:

由山洪急流搬运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17.洪积扇:

由于山洪急流的长期作用,在沟口一带就形成了扇形展布的堆积体。

18.河谷的形态要素包括:

谷底和谷坡;(谷坡是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岸坡)

谷底中包括河床和河漫滩(河床是指平水时期河水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是经常被洪水淹没的谷底部分)(谷坡与谷底的交界称为坡麓,谷坡与山坡交界的转折处称为谷肩)

19.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和拓宽河床的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

溶蚀和机械侵蚀)

20.溶蚀:

河水对组成河床的可溶性岩石不断地进行化学溶解,使之逐渐随水流失;

机械侵蚀:

包括流动的河水对河床组成物质的直接冲击和夹带的砂砾、卵石等固体物质对河床的侵蚀。

21.(按河床不断加深和拓宽的发展过程分为:

下蚀和侧蚀)

下蚀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使河床逐渐下切加深的作用;(如溯源侵蚀和袭夺)

测蚀作用:

河流以携带的泥、砂、砾石为工具,并以自身的动能和溶解力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使河谷加宽的作用;(如蛇曲、凹岸冲刷、凸岸堆积)

22.溯源侵蚀:

河流的侵蚀过程总是从河的下游逐渐向河源方向发展的溯源推进的侵蚀过程。

23.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蚀作用消失的平面。

(海平面称为基本侵蚀基准面)

24.河水在运动过程中横向环流的作用,是促使河流产生测蚀的经常性因素。

25.搬运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夹带沿途冲刷侵蚀下来的物质离开原地的移动作用。

(流水搬运方式分为:

物理搬运和化学搬运)化学搬运的距离最远

物理搬运分为:

悬浮式、跳跃式、滚动式

26.河流的分选作用:

在河流平面上和断面上,沉积物颗粒大小有规律的变化。

27.河床相沉积物颗粒较粗。

河漫滩相下部为河床沉积物,颗粒粗;表层为洪水期沉积物,颗粒细,以粘土、粉土为主。

这样两种不同特点的沉积层称为“二元结构”。

28.造成河流沉积的原因:

流量减小、流速减低、河流负荷变大

29..阶地:

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阶地成因:

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与河流侵蚀、堆积、气候变迁等作用。

30.阶地编号越大,生成年代越老,则可能被侵蚀破坏的越严重,越不易被完整保存下来。

按组成物质,阶地分为:

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阶地

(冲积阶地根据形成时河流下切深度分为:

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

第四章

1.地貌:

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2.地形:

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空间分布等,实际就是地表的形态。

3.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4.地貌成因分类:

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

外力地貌(水成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重力地貌)

5..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

山顶、山脊、垭口、山坡、山脚(山脚是山坡与周围平地的交接处)

6.垭口:

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即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部分。

7.山岭地貌的类型:

a.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岭(平顶山、单面山、褶皱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b.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c.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

8.关于单面山选线问题:

单面山的前坡,由于地形陡峻,若岩层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则容易产生崩塌,且其坡脚常分布有较厚的坡积物和倒石堆,稳定性差,故对布设路线不利。

后坡由于山坡平缓,坡积物较薄,故常常是布设路线的理想部位。

9.垭口分类:

a.构造型垭口(断层破碎带型垭口、单斜软弱层型垭口、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b.剥蚀型垭口c.剥蚀—堆积型垭口

10.垭口和山坡与线路建设的关系:

越岭的公路路线若能寻找到合适的垭口,可以降低公路高程和减少展线工程量,不论越岭线或山脊线,路线的绝大部分都是设置在山坡或靠近岭顶的斜坡上的。

所以在路线勘测中总是把越岭垭口和展线山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11.按山坡的纵向轮廓分类:

直线形坡、凸形坡、凹形坡、阶梯形坡

12.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分类:

山坡的纵向坡度,小于15°的为微坡,介于16°~30°之间的为缓坡,介于31°~70°的为陡坡,山坡坡度大于70°的为垂直坡。

13.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