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574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河源生态旅游建设项目.doc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建议书

平泉县柳溪乡政府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三、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五、项目建设的规模、内容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

平泉县人民政府

3、项目建设单位:

平泉县柳溪乡政府

4、法人代表:

宋占勇

5、项目性质:

新建、恢复扩建

6、项目建设地点: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内

7、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依据《平泉县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平泉县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建设公园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项目,分别为:

公园基础设施4项(道路、水、电、厕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10项(契丹始祖文化保护区、辽文化解说中心、契丹民族文化村、“走近契丹”演艺中心、契丹文化博物馆、艺术采风创作基地、旅游接待中心、旅游产品购物中心、狩猎场、滑雪场)。

8、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为4年,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5月完成。

9、投资规模:

总投资为105000万元。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29%;始祖文化保护区1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2%;辽文化解说中心6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1.43%;契丹民族文化村1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2%;“走近契丹”演艺中心1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71%;契丹博物馆1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29%;艺术采风创作基地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9%;旅游接待中心1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2%;旅游产品购物中心1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29%;狩猎场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76%;滑雪场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旅游业是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其中,生态旅游最具活力,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己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绿色和生态的世纪,森林旅游业是因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明发达而导致人类社会需求提高和向需求多样性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因此,自1982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

同时,现阶段旅游业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期。

目前,我国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央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位的任务、把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力量,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旅游业正在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和拉动消费的热点。

新的假日制度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长假变短假,周末游、节日游、短途游增加,这样对承德等大中城市周边的景区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京承秦“金三角”旅游区内,距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80公里、北京260公里、秦皇岛240公里,因这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的发源地而得名。

这里具有“钻石”级的生态景观和深厚的辽(契丹)文化底蕴,于1996年8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自建园以来,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园内具有功能齐备的交通、水、电、通讯基础设施,景区已达到国家AAA级标准,现阶段正积极申报AAAA级标准,2008年,景区被市县列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地,被省规划为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景区(点)。

为全面提升公园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现提出以辽(契丹)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第二节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东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鸡鸣三省,通衢辽蒙”的美称,被誉为“契丹祖地、辽河源头、中国菌乡、华夏炭都”。

她是连结长城内外的商品集散地,是历史上有名的塞外商业重镇,古有“拉不完的哈达(赤峰),填不满的八沟(平泉)”之称。

另外,平泉文化底蕴丰厚,是我国红山文化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遗址及文物众多,尤以辽金文化遗产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辽史》三十七卷载:

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一仙女驾青牛车沿潢河而下,相遇于木叶山,结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就是建立了大辽国,统治中国北方209年的契丹民族对自己祖先的描述。

这里说的土河就是老哈河,是辽河的源头,位于县城西北60公里的柳溪乡。

平泉在北宋时期是辽宋往来的必经之地,北宋著名政治家、药物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苏颂,先后两次使辽途经平泉,给平泉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加快了平泉民族融合进程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途经此地时,被这里迷人的景色所陶醉,留下了“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的传世佳句。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开始在此地设县,隋唐以来,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等。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经常出承德行宫径八条山川来平泉游猎,故御称之为“八沟”。

辽金时代是平泉较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契丹人从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被丰富,强大的生态功能每年可蓄水700多万立方米,向老哈河及辽河中下游地区提供多达1.2亿立方米净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里就先后被作为河北林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承德农校(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习基地。

公园地处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交汇处,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山高林密,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总面积1188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2.2%。

主峰马盂山海拔1738米,现开发景点65处,堪称高山、森林、草原、花海、怪石、清泉、古树、古墓八全齐美,在全国七大河流源头中是绝无仅有的。

公园有林面积21.8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11.6万亩,植物区系属蒙古、东北、华北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区系成分中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渗入了部分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和东北区系成分的一些种类,是华北野生物种的基因库,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有植物135科454属988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核桃楸、黄檗、刺五加、野大豆、野核桃、大花杓兰等18种;省级保护植物锦带花、党参等12种。

另有紫椴、云杉、党参、柴胡、五味子等具有较高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辽河源适宜的气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为大量的珍禽异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环境,以及多种侯鸟迁徒的停歇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有脊椎动物5纲29目74科26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鵰、黑鹳和豹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苍鹰、秃鹫等30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有171种。

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和“塞外绿宝石”。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壮美,而且其历史文化悠久。

这里曾是奚族、契丹族的发祥地,辽金在此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高山草原相传为王爷马场,大辽南院枢密史窦景庸墓就葬在这里,墓地风景优美,而且有石羊、石虎、石人等石像生。

周围还有大量的辽金遗址及墓葬古遗基地。

现有遗址22处。

其中寺庙3处,驿馆遗址1处。

寺庙遗址分布在黄土梁子的龙王庙、七家岱乡的雹神庙和平房乡的喇嘛庙村。

三处遗址地面遗存物均很丰富,地界和耕地内到处可见辽金时期的砖、瓦、瓦当、滴水、和陶瓷残片。

驿馆遗址在黄土梁子镇高台子,在该遗址出土器物又六扳铁斧、铜釜、铁铧犁、镰、斧,特别史三彩瓷罐,器型规整,釉色鲜艳纯正,为辽代瓷器佳品。

境内釉墓葬13处,多为砖式墓,墓室分单室和多室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长公主墓,东北沟壁画墓和南北沟辽墓。

二、公园发展现状及辽(契丹)文化挖掘和保护现状

(一)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现状

1993年,河北省及承德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在平泉考察时,指出辽河源风景区已具备接待国内外游客的资源条件,加以充分开发建设,一定会成为京东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同年7月,该景区被河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1995年,辽河源风景区被河北省旅游局列入京东朝阳旅游线之中。

1996年8月,正式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6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现阶段正积极申报AAAA级景区。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自1997年对游人开放以来,现已开发森林景观区、草原景观区、源头景观区、古树古墓景观区四大景区,公园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是连接辽蒙京津以及华北内陆的重要交通要地。

境内锦承铁路连接承德与辽宁,101国道横贯东西,平青乐公路北接内蒙古赤峰市,南接宽城县直达秦皇岛,承德至辽河源旅游公路、平铁公路、承朝高速现已开通。

近年来,公园依托承德旅游名城,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辽(契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现状

平泉是辽(契丹)文化主要发祥地。

多年来平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辽文化现存古迹遗址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县博物馆内现收藏有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文物1.8万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46件,辽金时期文物占70%,是河北省第二文物大县。

为更好地研究挖掘整理辽(契丹)文化,平泉县专门成立了苏颂研究会,现已出版了辽文化系列丛书一套4册,对辽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宣传推介,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第三章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一、区域生态建设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础,环境与发展越来越受国际社会关注。

建设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旅游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和不降低资源质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

实施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扩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丰富野生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快生态环境恢复进程,从而有利于推动平泉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森林公园不仅仅是游览、观光、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科学普及和生态教育的基地,通过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增长知识,受到教育,从而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发展旅游事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需要

平泉历史上开发较早,是南北的货商集散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年旅游收入增长幅度大,同期国民经济增长快,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活力,为了加快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平泉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发展旅游事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需要。

三、扩大对外交流的需要

实施辽河源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全面提升辽河源风景旅游区知名度,开展生态旅游,挖掘、保护辽(契丹)文化,是平泉作为文化大县建设主要内容之一,是旅游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对扩大对外影响,树立平泉形象,推进对外交流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将产生积极作用。

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丰盈地域文脉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个繁华时代。

“一代风俗始自辽金”说的就是辽代开风俗之先的历史地位,其典制曾被元朝奉为“一代盛典”,其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不仅为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