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33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导论

学习方法:

唯物辩证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相结合

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

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及其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存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的必要性

存在范围:

确定公私比例及其存在范围

2)公共收支方式(有偿、无偿)及其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3)公共选择

原则:

效率——效率的衡量: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效率的实现:

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交换效率

公平——理解:

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

衡量:

贫困指数(贫困人口/总人口),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

基尼系数:

关于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0和1之间的任何值,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5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6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1)传统财政学: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2)现代公共经济学

3)公共经济学取代财政学的原因

A.经济时代,环境变化,政府经济活动变化

B.现代经济发展,新兴学科相互渗透

a)新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

b)全面采用现代经济分析

4)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的比较

增加新内容:

政府决策;公共支出的经济分析

与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研究相结合

4.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现在绝大数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两种机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活动规模扩大,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支出/GDP>30%有的甚至>60%

第一章财政基础理论

第一节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历

1.英语“finance”的由来

2.“财政”一词在日本的使用:

引入法语“finances”用汉字“财”“政”结合

3.财政一词引入中国:

1898年戊戌变法

(二)财政的含义

1.财政:

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以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2.如何理解财政这一概念?

(四个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税收和国家的关系:

拉弗曲线)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社会产品价值包括:

C生产资料的耗费

V劳动力的耗费需要补偿

m剩余价值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政治、经济、社会职能)

(三)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拉弗曲线

二.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必备条件:

可能性(经济条件):

大量的剩余产品

必要性(政治条件):

国家机构的出现

(二)财政的发展

(三)财政的消亡:

国家这一主体消失

三.财政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

1.藏富于民,培养财源,发展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

管仲(春秋齐国):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王安石(北宋):

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丘俊(明):

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

魏源(清):

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馨不止。

善赋民者,譬植枊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

2.财政收支原则:

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

周公(西周)建立税制时就提出和实施量入为出的原则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

3.使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

桑弘羊(西汉)制定的“均输”“平狂”两个官方机构.“均输”负责在物价上涨时抛出商品,以抑制物价上涨;“平狂”负责在物价下跌时购进商品,以抑止市场商品价格的下跌。

(二)资产阶级财政学说

1.古典时期:

1776年亚当斯密

2.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凯恩斯

3.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4.其他学派: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三)社会财政学说

1.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

财政的起源;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2.社会主义财政学说:

税收,国债等

第二节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一)相同:

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二)不同:

作用机制不同市场:

价格/供求/竞争机制

政府:

政府财政活动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市场:

私人需要

政府:

公共需要

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

市场:

基础性作用

政府:

补充作用

二.市场失效

(一)市场失效的含义:

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

(二)市场失效的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

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

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但出现了不理想的效果

2.表现:

(1)第一类:

垄断,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垄断原因:

政府政策;自然条件;自然垄断:

规模化—规模效应—行业竞争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私人物品:

排他性,竞争性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第二类:

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政府失效

(一)政府失效的含义:

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二)政府失效的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3.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三)政府失效的原因

1.代表性的局限性

2.信息的有限性

3.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

4.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

5.决策程序的有限性

6.政府干预的失控性(干预成本不可预见,干预效果难以做出准确描述)

四.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

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

(1)减少垄断

(2)增加信息

(3)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

(4)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

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的波动与失衡)

(1)(累进税制)调节收入分配

(2)调控宏观经济

(二)减少政府失效需要财政

1.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

2.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

第三节我国财政职能与财政体系

一.我国的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1)调节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

(2)配置工具:

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公债

2.收入分配职能:

调节企业、个人收入水平

实现经济公平(投入产出比例合理),社会公平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P37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P39

二.我国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

1.政府预算——主导环节

2.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

3.国家信用——辅助环节

4.国有企业财务——基础

第四节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过程及特征

(一)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及过程

1.“六大扣除”或“七大扣除”理论——财政分配理论基础与客观依据

(1)首先,维持社会生产

(2)其次,维持社会公共消费:

行政管理费,文教卫生事业,国防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等

2.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

(1)组织财政收入

社会产品:

C—补偿生产资料耗费(企业初次分配)

V,M组成国发收入

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

V—职工报酬(个人所得税)

M—企业向财政上缴税、利、购买公债等

企业留利(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福利基金)

(2)安排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

消费性支出(大部分)

积累性支出

补偿性支出

(二)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区别

1.财政分配与国有企业财务分配

二者的区别:

1)主体不同

2)涉及的问题不同

3)分配范围不同财政:

政府,企业,个人,国际

国企:

政府,企业,个人

4)分配对象及价值构成不同财政:

对象—国民收入;价值构成—CVM

国企:

对象—其生产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CVM

从资金运动角度考核国有企业财务活动

二者的联系:

1)国有企业财务分配是财政分配的基础,因而对财政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2)财政分配制约着国有企业财务分配

3)国企生产成果=成本+税收+上交利润+企业留利,国企的生产成果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而企业分配制度由国家财政制度规定,成本扣除项目由国家规定

2.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价格分配是指价格背离价值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变化)

区别:

1)活动领域,分配对象财政:

活动对象—生产环节,分配、交换环节,消费环节

价格:

活动领域—商品的交换环节

分配对象—只对参加交换的商品分配

2)形式特征财政:

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价格:

表面上是等价交换的

3)解决的矛盾不同财政:

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实现的价值量的重新分配

价格:

实现价值量的大小

4)实现方式财政:

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

价格:

依靠价格背离价值

联系:

1)价格分配影响着财政分配:

当剪刀差增大时,农产品实现的价值量小,国家财政将主要从其他产业获取收入

2)财政分配制约着价格分配:

如当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会影响价格分配;国家给农民提供价格补贴

3.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

区别:

1)分配的对象与任务的不同财政分配对象:

国民收入

信贷分配对象:

整个社会的闲置资金

2)资金分配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不同财政:

性质—无偿,强制的;形式—税收,财政拨款

信贷:

性质—有偿的,自愿的;形式—存贷款

3)资金使用方向财政:

整个社会的公共支出

信贷:

资金的短期周转

4)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方式不同财政:

没有直接影响

信贷:

直接影响

联系:

1)相互联系:

财政资金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会成为银行的自有资金

2)相互制约

第二章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总论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

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

保证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保证社会稳定

原则: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厉行节约,讲究效益——效率原则——少花钱多办事,把事情办好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

补偿性财政支出

积累性:

财政投资补助基金

消费性:

行政管理支出

按动态划分:

投资性

消费性

(二)按政府职能分: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P75

(三)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P78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

转移性支出较大——发达国家(注重调节收入分配)

(四)按支出方式分类:

有偿;无偿

(五)按级次分类

三.财政支出的控制与管理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目标

1.反映财政规模的两个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量/CDP

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指标:

增长量指标

3.反映财政支出增长的相对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

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P91

宏观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体制的选择:

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

3)中长期发展战略

4)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

1)政府的稳定性

2)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

3)政府的开放政策

3.社会因素:

例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等

1)发展中国家: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所以,相应的教育、保健、就业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大,则公共支出大

2)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公众对改善社会生活的呼声较高,所以对财政支出提出新要求。

四.财政支出的结构

1.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资金分配的内容组成及各种支出点总支出的比重

2.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衡量依据

1)该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该阶段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支出中各项目的相对增长速度

五.财政支出的变动趋势

(一)规模

1.现实情况:

发达国家:

总量上升,相对量,财政支出/CDP比重上升

我国:

总量上升,相对量,财政支出/GDP比重下降

2.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1)凡格纳法则

2)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的论述

(二)结构

1.从政府职能实现的角度分析:

经济管理的职能下降,社会管理的职能上升,尤其是行政管理经费上升过快,结构变化不合理

2.从财政支出性质的角度分析

1)发达国家:

财政购买性支出45.2%——社会管理职能高

转移性支出41%

2)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61.2%——经济管理职能高

转移性支出22.5%

六.财政支出的效益管理

1.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

经常项目P58

2)最低费用选择法:

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P60

3)公共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服务收费P50

2.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办法:

政府采购制度

1)内涵与特点P56

2)运行机制:

主管机构;法律体系;模式

3)政府导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4)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A.适用对象

B.导购方式

第二节财政购买性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P102

2.国防支出

3.文科卫支出P113

1)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2)教育支出P117

二.财政投资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概述

1.影响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的主要因素

1)经济体制的差异

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比重小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政府投资(指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P113,114

第三节转移性支出

一.转移性支出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

促进社会公平

内容:

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1.补助支出特点:

占的份额最大,对经济影响最为重要,全面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2.补助支出分类:

标准:

支出与价格的关系紧密不紧密

1)社会保障支出:

与相对价格结构基本没有联系或不紧密

2)财政补贴支出:

与相对价格关系密切(其变化将导致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动)

二.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特征,内容及功能

1.什么是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的特点:

覆盖的社会广泛性,参与的强制性,制度上有立法性,受益程度有约束性

3.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社会保险(核心内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资金来源不同商:

只来源于投保人(单方筹集)

社:

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集

2)保险的手段不同商:

自愿参加

社:

强制参加,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3)保险的提供者,目的不同商:

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以盈利为目的

社:

由国家牵头,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筹集方式P151-161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1.我国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传统体制下的社保制度

2)改革开放后社保制度的改革

2.养老保险

3.农业保险

4.医疗保险

5.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6.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三.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补贴的含义、性质及分类P172

性质:

无偿性的财政支出,能够改变价格结构

分类(按预算科目):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其他补贴

定义:

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要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四.税式支出

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发生了间接性的税收支出

分类:

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

1.税基式

1)起征点

2)免征额

3)税收扣除:

定额扣除;比例扣除

4)税收庇护:

企业为逃避交纳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2.税率式:

优惠式

3.税额式:

直接扣减税额

1)减免税:

地区税,新办企业

2)税收抵免:

投资抵免;国外税外抵免

3)优惠抵免:

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

鼓励外商对利润进再投资而不流向国外

4.递延式:

允许纳税人推迟缴纳税款

1)税款递延:

延期纳税,分期纳税

2)加速折旧

3)准备金制度

第二章财政收入

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述

一.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即要做到合理负担,取之有效

3.公平负担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形式分:

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其他收入

2.按收入性质分类

无偿收入,用于满足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教卫生消费性支出

有偿收入:

用于国家经济建设支出与填财政赤字

3.按收入层次分类:

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4.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资金收入

2)预算外资金收入

5.按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类

6.按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分类

三.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1.绝对量

2.相对量

3.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

发达国家:

绝对量,相对量上升

我国:

绝对量上升,相对量下降

(三)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89

1.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的制约因素

2.生产技术水平

3.政府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

4.价格

5.其他因素:

直接性因素——体制因素,财政政策因素

间接性因素

价格变动影响财政收入的方式与途径

1.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2.引发物价上升的原因

1)弥补财政赤字:

发行货币

2)信用膨胀

第二节国有资产收入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一)“资产”与“财产”

资产一般具有增值的要求,只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财产才叫资产,财产既可以是经营性的,也可以是非经营性的,所以可以人人有财产,不一定人人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

(一)按我国国有资产存在的形态分类:

固定流动资源性无形金融资产

(二)按各类资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1.经营性:

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用于企业,公益服务事业以及没有启用的国有资产

(三)按国有资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

境内境外

(四)按国有资产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分类:

中央地方

(五)按形成方式不同分类:

人类加工改制而成自然形成

(六)根据资产是否由连胜投资形成分类

三.国有资产分类

(一)三个概念

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

1.国有资产收入:

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2.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得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已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

3.国有资产收益(资产所有者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分配给国家这个资产所有者的收益

三者的关系: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归国家这一资产所有者的收益,但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并不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只有其中一部分形成国有资产收入

(二)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部分的形式:

利润;租金;股利;资产占用费

属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的形式

属于国有资产投资借款归还收入

四.国有资产管理

(一)我国国有资产现关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实现资产增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合理配置,防止资产流失,保证资产有效节约使用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五.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投入管理:

投入主体,投资规模方向,投入过程监督调控

2.存量经营管理:

对国家以往所有投入进行和管理,经营方式,经营业绩考核

3.收益分配管理

4.基础工作

第三节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和形式

(一)含义:

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形式(内容)

1.从财政收支看:

筹资信用投资信用

2.从信用层次看:

中央财政信用地方财政信用

二。

公债——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1.公债:

公共债券即一国政府的债务

2.内债与外债

3.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

三.公债的分类

(一)按偿还期限分:

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二)按举债的方式分:

强制公债自由公债

(三)各国普遍采用的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按公债的流动性分:

可转让公债(上市公债),不可转让公债(不上市公债)

(四)其他分类方法

四.可转让公债

(一)国库券

1.特点:

期限有3.6.9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面额多样化,可大可小;一般不记名,不按期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不载明利率

2.国库券的地位(重要性)——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属政府债券,风险很低,所以只要不发生特大意外事故,到期可还本

2)具有高度流动性,有“仅次于现金凭证”之称

3)具有可观的收益,投资收益=票面金额-发行价格

4)面额多样,可大可小,适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国库券名称的由来

4.国库券的承购者与发行方式

承购者: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

发行方式:

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

5.国库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1)发行国库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发货币

2)大量发行国库券会使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从而使消费与投资的增加

3)发行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

(二)中长期债券

1.特点

面额多样但一般要大于国库券,尤其是长期债券面额更大

分记名式和不记名式两种

发行与付息方式:

一般不采取折价发行,债券附有利息

2.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

因为也属于政府债券,风险较低

2)收益比国库券更可观:

利率大于国库券的折扣率,所以对那些手上有定期资金,主要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很受欢迎

3中长期债券的发行目的:

弥补财政赤字,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4.认购人与发行方式

(1)认购人:

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A.专门经办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

B.保险公司

C.一些养老基金

D.靠年金生活的人

E.拥有较多收入并未雨绸缪为将来而进行长期储蓄的单位或个人

(2)发行方式:

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

5.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是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