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31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精

第43讲课型1:

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日本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秦孝公变法图强,广纳贤士。

(3)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支持。

2.内容

(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

(3)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2)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3)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逐渐南迁,其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行。

2.内容

(1)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租调义务。

(2)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实行俸禄制和定期考核的制度。

(3)迁都洛阳。

(4)文化上,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影响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3)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三冗”“两积”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

(2)王安石的“三不足”改革决心以及宋神宗的支持。

2.内容

(1)富国: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2)强兵:

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3)育才:

改革科举制度,克服“恩荫”,实行择优录用原则,改革学校教育,发展地方教育。

3.结果:

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最终失败。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是俄国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

(3)19世纪以来变革的呼声。

(4)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改革。

2.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2)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地方自治,农村建立自治局,城市建立杜马。

3.影响:

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但改革很不彻底,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五、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下政治上身份等级严重,经济上领主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对外闭关锁国。

(2)美国黑船来航,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3)倒幕运动胜利,明治新政府建立。

2.内容

(1)政治上,破除旧的幕藩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宪法。

(2)经济上,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殖产兴业。

(3)文化上,文明开化。

3.影响

(1)积极:

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消极:

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工业发展;推行军国主义;宪法颁布后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尽忠天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呼声兴起。

(2)维新思潮兴起。

(3)公车上书。

(4)成立学会组织,办报纸宣传变法。

(5)光绪皇帝及维新派的变法努力。

2.内容: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3.影响:

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5.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使改革后俄国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6.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1)进步性

①经济方面:

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政治方面:

1889年,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方面: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军事方面:

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实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⑤对外方面: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2)局限性

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

②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7.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力量

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

措施

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各地官僚阳奉阴违

国际

环境

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

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王朝中后期:

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六、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家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

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课时作业

1.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

“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变化:

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

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

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

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

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否同意及理由:

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

2.有学者认为:

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

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

“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

……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

……“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

……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答案 

(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重视农桑,奖励耕织。

“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理由:

①青苗法: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②募役法:

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

(任举一例即可)

(3)因素:

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②法制的保障程度;③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

(答出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视角:

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意思是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结合所学知识相应的改革措施有重视农桑,奖励耕织;第二小问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有实行军功爵制。

(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主要有青苗法,有强制性,利息偏高,农民的负担相当沉重,成为政府掠夺农民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农民可以交钱代替服徭役,免役钱不断增加,对农民是沉重负担,直接为国家敛财。

(3)第一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得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有要关注民生、民意,要有法制保障,改革要取得社会的认同;第二小问视角,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二得出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是从社会对改革措施的认同的角度来研究的。

3.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获得了哪些权益?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观点。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答案 

(1)权益:

农民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购买一块土地。

特点:

①不彻底性:

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②掠夺性和欺骗性:

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观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证: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权益,据材料一“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得出农民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购买一块土地;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得出不彻底性:

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据材料一“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得出掠夺性和欺骗性:

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得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论证,据材料二“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得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据材料二“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得出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据材料二“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得出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

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

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

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

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

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答案 

(1)措施:

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特点:

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

启示:

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5.(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

——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材料二 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

“主张维新的人即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