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27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高三地理鲁教版第九单元专题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认识区域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②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①指标

②目的:

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和“地域”的异同

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

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区域的类型

类型

含义

举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城市经济区,如辽中南工业区

3.区域的特征

1.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实践意义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不同,使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

了解区域的特征,对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加强区域间合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特征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实践意义

举例

整体性

表现为A、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差异性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具有差异性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

开放性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等

2.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进一步划分区域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

三者关系的图示如下:

●考向1 区域的特点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城市A夏季凉爽、冬季温和,被称为“春城”,其原因是(  )

A.海拔高,夏季凉爽;冬季位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一侧

B.全年在盛行西风控制之下,比较温和

C.受海洋影响较大,故气候温和

D.森林覆盖率高,对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图中铁路为著名的南昆铁路,是西南地区的一条出海通道。

该铁路的修建说明区域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均一性D.开放性

1.A 2.D [第1题,图中A城为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主要受地形和准静止锋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

第2题,修建铁路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开放,发展区域经济。

]

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5℃~18℃,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

土壤pH4.5~5.6,土层深厚。

回答3~5题。

3.这里最可能是高品质的(  )

A.苹果产区B.水稻产区

C.茶叶产区D.甜菜产区

4.这里最可能位于(  )

A.山东丘陵B.浙闽丘陵

C.黄土高原D.东北平原

5.这里的地域文化特征可能是(  )

A.盛行妈祖文化B.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C.秦腔和信天游D.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

3.C 4.B 5.A [第3题,由材料中“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可知,该地为山区,再结合气温、年降雨量、湿度特征及土壤为酸性土壤可知,此处为茶叶产区。

第4题,由群山环抱可知该处不是黄土高原;由年平均气温为15℃~18℃,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可知,此处不是山东丘陵和东北平原。

浙闽丘陵符合题目所描述的区域特征。

第5题,浙闽丘陵盛行妈祖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有秦腔和信天游,云贵高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

]

●考向2 区域特征分析

(2017·河北衡水联考)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6~7题。

甲          乙

6.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

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

7.比较①②两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

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

D.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思维流程]

第6题,

―→

―→

第7题,

―→

―→

6.B 7.B [第6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湖泊是洞庭湖,①城市为武汉;乙图是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是密歇根湖,②城市是芝加哥。

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两地均为平原地形,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不是黑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洞庭湖不是。

第7题,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畜产品加工不是武汉的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三模)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完成8~10题。

8.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9.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D.水土保持

10.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8.C 9.D 10.A [第8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矿产、水能丰富,土地、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

第9题,中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应加强水土保持;同时河流含沙量降低会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利于下游通航与防灾。

第10题,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应大力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制造业应向外转移。

]

规律方法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思路

考点二|区域差异比较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区域差异

(1)成因

(2)表现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①相似性:

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②差异性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南北差异显著,其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2)经济发展的比较

①相似性:

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都发挥了岛国的优势,渔业资源比较丰富。

②差异性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在种植业中占重要地位

工业及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

“资源型”布局为主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3.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2)划分指标:

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②界线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考向1 区域差异比较及影响因素

(2017·上海市徐汇区一模)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回答1~2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B 2.A [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2题,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

]

(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右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3~4题。

3.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4.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3.B 4.A [第3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

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

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

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

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

第4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

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

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

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

规律方法

两个角度看区域特征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影响

①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

②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该地从事哪种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2)对工业生产影响

①从矿产、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方面分析该地区工业生产的利弊条件。

②从原料、劳动力、交通、市场、科技等社会经济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该地最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

●考向2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5~7题。

5.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 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6.新疆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7.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5.A 6.C 7.B [第5题,由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人口比重都递减(面积分别为45%、30%、25%,人口分别为95%、4%、1%);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

第6题,新疆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积累。

第7题,“高”“寒”是青藏高寒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影响农业发展,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是主要农业区。

]

(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根据夏季平均气温,划分中国不同类型的避暑区(下图)。

读图,完成8~9题。

8.影响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相同因素是(  )

A.纬度高B.海拔高

C.阴天多D.白昼短

9.避暑时,最应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是(  )

A.甲、乙B.丙、丁

C.甲、丁D.乙、戊

8.B 9.C [第8题,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乙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甲、乙两类型地区均晴天较多,故C项错误;白昼时间受纬度位置影响,而甲、乙类型避暑区分布分散,说明形成原因与白昼长短无关,故D项错误。

第9题,避暑时需要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应该是晴天多、光照强的地区。

甲类型区主要位于高原和山地地区,海拔高,云层薄,光照强;乙类型区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东部季风区的山地,夏季降水较多,光照较弱;丙类型区主要位于纬度较高的温带季风区,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小,且夏季降水多,光照较弱;丁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光照强。

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

考点三|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初期阶段

(1)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

2.成长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

人地矛盾加剧。

4.再生阶段

(1)特点:

采取措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主要措施

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a.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

b.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

由紧张走向协调。

1.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类产业的

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考向1 区域发展阶段

1.(2017·黑龙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枣庄地处鲁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

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材料二 枣庄所在区域示意图。

(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

”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

(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联系枣庄城市发展历史列出其发展过程。

(2)题,资源型的传统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3)题,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 

(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目前正处于再生阶段。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答题模板

区域发展阶段答题模板

发展阶段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初期阶段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城镇很少

空间结构简单

区域发展阶段初期,以农业为主,工业表现为初步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人地关系、城镇数目、空间结构特征。

解题时要立足于产业特点,分析初期阶段特征

阶段

人地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复杂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形成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是人地关系不协调

转型阶段

经济衰败

高失业率

人口减少

转型阶段表现为区域的衰败。

解答问题从经济、环境问题、人口方面分析

再生阶段

经济复苏

人地关系

由紧张走向协调

再生阶段的措施,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问题的治理两方面入手

●考向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2017·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2~3题。

2.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3.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2.A 3.D [a时期第一产业约为55%,第二产业约为20%,第三产业约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第一产业约为20%,第二产业约为55%,第三产业约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第一产业约为15%,第二产业约为30%,第三产业约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

●考向3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等。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据此完成4~5题。

4.该城市发展早期的主要农业基地可能是(  )

A.林木基地B.果品基地

C.粮棉基地D.禽蛋基地

5.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图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是(  )

A.劳动力由数量需求向素质需求转变

B.工业地域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

C.交通运输方式由单一向综合方式转变

D.城市功能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4.C 5.D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势较平坦,城市早期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光热条件较好,适宜种植粮棉,故C项正确;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城市发展后期,农业发展转变为以果蔬、禽蛋等城郊农业为主,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故B、D项错误。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影响。

据图判断,城市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转变,劳动力数量需求下降,而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故A、B项正确;早期城市交通为河运,后期交通方式以河运和高速公路为主,反映了交通方式由单一向综合方式转变,故C项正确;城市规模在扩大,但无法判断城市功能结构变化特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解题技巧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比较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