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12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docx

最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我国国土辽阔,陆地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家有14个。

我国濒临的海洋中,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有我国最大的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

4.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其中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熟记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省会及空间分布)。

其中东部沿海地带有12个省区(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中部地带有9个省区,西部地带有10个省区。

人口和民族

1.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是我国人口最突出的特点,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

3.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但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线,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5.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被称为少数民族。

6.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7.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的分布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地势和地形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包括柴达木盆地),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是高原和盆地,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3.第三级阶梯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大陆架,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南海的一部分。

4.我国主要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5.我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其中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是黄土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指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峰岭众多是指云贵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指青藏高原。

6.我国的四大盆地是指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7.我国的三大平原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8.我国的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但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近50º)--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冬季风有关,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与纬度、夏季风有关(青藏高原气温最低)。

2.温度带的划分(根据积温):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以及高原气候区。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夏季风的影响)。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最多的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我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5.干湿地区划分(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6.我国的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7.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且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8.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及其影响:

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降雨类型属锋面雨,每年夏初,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又形成伏旱天气。

9.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多种灾害性天气。

10.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冬季风活动强烈时,带来急剧的降温,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使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影响东南沿海的台风,会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

 河流和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外流河及水文特征:

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冬季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结冰)。

3.内流河及水文特征: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水量大,冬季易断流,多形成季节性河流。

4.长江概况:

中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区(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上、中、下游分界点为宜昌、湖口;上游--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急,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有利于航运。

5.长江开发:

上游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变缓,航运价值较高(黄金水道)。

防洪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6.黄河概况: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晋陕西豫鲁);主要的支流有:

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能读图)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下游---流域面积狭窄,形成“地上河”。

7.黄河治理:

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治沙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河的措施与手段有:

在上游进行水能的开发,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下游进行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8.青海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湖(咸水湖),分布在青海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分布在江西省。

洞庭湖(第二)分布在湖南省,太湖(第三)和洪泽湖(第四)分布在江苏省的南北。

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

2.在自然界,有些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属于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有些资源则是用一些少一些,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

4.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以及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5.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但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6.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的山地,草地则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形成东耕西牧的局面。

7.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因此,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而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110名之后。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10.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夏季多、冬春少;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我国水土配合不佳:

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11.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就是其中最大工程,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修建水库,可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12.我国水资源利用从总体上看,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

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也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所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13.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

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以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目前我国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上游。

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分客运和货运,它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2.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交通运输网密度东部大,西部小。

3.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南北向的铁路干线有京哈一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一成昆线、京九线(五纵),东西向的铁路干线有京包一包兰线、陇海一兰新线、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三横)。

海拔最高的铁路线是青藏铁路。

主要铁路枢纽有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南昌、宝鸡、兰州、昆明、贵阳等。

4.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类型有单一交通运输枢纽(如铁路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如铁路—航运枢纽)。

5.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要考虑运费高低、速度快慢、运量多少,除了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6.人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部门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7.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包括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8.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粮食作物呈现“北稻南麦”的格局;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9.自南向北:

海南岛可以一年三熟;秦岭——淮河以南可一年二熟~三熟;华北平原可以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而东北、西北地区受热量或水份条件限制,只能一年一熟。

10.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地形陡峭的山地宜发展林业以保护水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平原宜发展耕作业;降水较少的地区宜发展畜牧业;河湖较多的地区宜发展渔业。

当然农业发展与分布还受市场需求量、与市场距离、农业技术条件、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的影响。

11.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对策:

①决不放松粮食生产;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③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两高一优)农业。

12.工业生产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是重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是轻工业。

13.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三大工业地带是沿海工业带(有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四大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沿岸工业带(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和陇海—兰新工业带。

另外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14.辽中南地区:

我国的老工业区、重工业基地。

区内丰富的资源(铁、煤、石油),便利的交通(铁路和海运),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鞍山-本溪的钢铁工业、大连的造船工业、辽阳的化学工业都是国家重工业骨干。

15.京津唐工业区:

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有较发达。

区内有丰富的铁(迁安)、煤(开滦)、石油(华北)、海盐(长芦)等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成立了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

不足之处是水资源严重缺乏。

16.沪宁杭工业基地:

以上海为核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在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但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17.珠三角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台,是著名的侨乡,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州、深圳、珠海等是主要的工业中心,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8.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具有以下特点:

①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②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③产品更新快。

1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多依附于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开发重点:

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中国分区地理

北方地区

1.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

2.地形、土壤:

平原面积广大,东北平原(最大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太行山以东,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和黄土高原(太行山以东,沟壑纵横,)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北向南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区;寒潮、春旱、夏涝是主要灾害天气。

4.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有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黄河、海河。

5.植被:

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

6.农业:

耕地以旱地为主,华北地区二年三熟,是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产区,东北地区一年一熟,是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的主产区;

7.生活:

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居民以小米为主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高原居民挖窑洞居住;以陆路运输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马车;溜冰、滑雪是冬季主要的运动项目。

南方地区

1.范围:

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地形、土壤: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

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多水稻土,东南丘陵(最大丘陵)多红壤;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3.气候:

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出现梅雨,7-8月形成伏旱。

冬季寒潮和夏秋季台风(沿海)是主要灾害天气。

4.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河流有长江、珠江、钱塘江等。

湖泊众多,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上游多水能,中下游航运价值高。

5.植被: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6.农业:

耕地以水田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油菜、棉花产量也很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淡水养殖业发达,河、湖、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

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我国三大桑蚕基地。

7.生活:

大米为主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水运是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舶;游泳、赛龙舟是主要的运动项目。

西北地区

1.范围:

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

2.地形: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的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其中天山以南是我国最大塔里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以北是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

3.气候:

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的“干极”)。

4.水文特征:

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

主要河流有黄河(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塔里木河。

主要湖泊是罗布泊。

5.植被:

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6.农业:

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主要畜种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以及新疆的细毛羊和宁夏滩羊。

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场生长的需要,但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山麓引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农田,形成西北重要灌溉农业区,所产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都闻名国内外。

另外新疆和内蒙古还是糖料作物—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7.生活:

牧民以肉食、面点等为主,住蒙古包,交通工具以马、骆驼为主。

青藏地区

1.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

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雪峰连绵、冰川广布,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深大峡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3.气候特征:

以高原气候为主,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

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以及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内陆湖泊):

青海湖(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

5.植被:

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高寒荒漠分布。

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农业:

本区是我国的高寒牧区。

畜牧业是本区的重要生产部门,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由于日照时间长、积温较高,有水灌溉,适宜青稞、小麦、豌豆等的生长而成为高原重要农业区。

7.生活:

糌粑是藏民主食,重要牧畜--牦牛,还是牧民主要运输工具,有"高原之舟"之称。

北京

1.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位置:

116ºE,40ºN;属东八区,北温带。

⑵海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面向渤海。

2.自然环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位:

首都,1949年10月1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4.历史:

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建都。

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皇宫居于城市中心,呈“凸”字轴线形格局。

其地址变迁与水源有重要关系。

5.古迹:

长城、明清故宫(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城市建设:

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形成方格-环形-放射状道路格局。

既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又兴建地铁、奥体中心等现代建筑。

7.发展方向: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以及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香港和澳门

1.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香港位于珠江口以东,毗邻广东省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位于珠江口以西,北与广东省珠海市相邻,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12月20日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港澳第三产业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澳门的支柱产业——博彩旅游业。

4.香港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香港80%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80%的工业转移到了祖国内地,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是祖国内地。

台湾

1.地理位置:

台湾岛位于120ºE-122ºE之间,23º26´N纬线穿过中南部;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范围:

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3.自然环境:

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分布在岛屿的中东部,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西部平原宽广。

岛上多火山、地震。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是浊水溪。

最大湖泊是日月潭。

4.资源丰富的宝岛:

①“森林之海”--1/2覆盖着森林,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其中樟树最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海上米仓”--盛产稻米;③“东方甜岛”--甘蔗;④“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⑤“东南盐库”--海盐(西海岸沙滩地带,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⑥台湾的海域鱼产丰富,台湾海峡为优良渔场。

⑦矿产资源:

山区多金、铜等金属矿产;西部为煤、石油分布区;北部火山有丰富天然硫磺;浅海地区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5.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

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吸收外资,利用丰富而廉价劳动力和海运便利等优势,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工业分布主要在西部平原。

(台湾硅谷——新竹科技园)。

旅游业是台湾重要经济来源,有日月潭、阿里山等旅游胜地。

6.人口与主要城市:

人口2200多万,97%是汉族,他们多是广东、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台北市是台湾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省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南部的高雄是最大的海港。

基隆:

位于台湾北部沿海,是北部重要海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73ºE--96ºE,36ºN—48ºN;相对位置:

我国西北边陲。

范围: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民族:

以为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3.地形:

“三山夹两盆”,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