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59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中国史复习01 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docx

考研中国史复习01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

1.1中国考古学及石器时代

一、考古学理论

(一)考古学文化

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等综合体表现出同一种文化特征。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命名四原则”最有代表性:

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的特征;同一类型的遗址最好发现不止一处;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

近代中国古史辨派的层累说,认为旧有古史古书不可信。

1924年,李玄伯《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提出“要想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

在大量考古发掘中,中国考古学诞生,涌现了夏鼐、胡厚宣等著名学者,不断发掘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化遗址,展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的起源

1)西来说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1921年主持发掘仰韶遗址,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来自西方。

2)东西对立说

1933年,傅斯年写就《夷夏东西说》,认为商代文化由二个族群建立,即商朝的西部由夏族群开发,东部由夷族群开发。

后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仰韶文化是由西部的夏人建立,而龙山文化由东部的夷人建立。

3)中原中心说

70年代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原为中心的。

4)满天星斗说

苏秉琦,根据牛梁河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

5)相互作用圈

张光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进程肇始于龙山时代,完成于夏商周三代初期,期间中国各区域文化彼此间交往频繁,从而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导致中国作用文化圈向国家、城市、文明的过渡。

6)重瓣花朵式

严文明,认为甘青地区、山东地区、辽西地区、长江中游、下游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

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

满天星斗说/六大文化区系

由苏秉琦提出的中国早期文化的六个区域划分。

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山东为重心的东方;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关东、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环太湖地区为中心的东南部;以大溪文化为代表,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石峡文化为代表,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

(三)人类进化阶段

世界人类进化阶段

时间

远古人类阶段

社会发展史

距今1400万年——800万年

腊玛古猿时期

距今800万——400万年前

化石空白期

距今400万——300万年

南方古猿时期

距今250万——150万年

能人时期

 

早期

 

旧石器时代

距今200——25万年

直立人时期

距今20万——前1万年

智人时期

早期智人

中期

晚期智人

晚期

距今1万年以后

现代人阶段

新石器时代

古猿

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科学界一般认为,埃及古猿是人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一支通过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的黑猩猩、大猩猩;一支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保山古猿是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的中间环节。

猿人

就已能直立行走而言,猿人可算是最原始的人类,但其某些体质形态尚接近于猿类,所以称为「猿人」。

有些学者估计猿人的阶段为大约一千万或八百万年前。

过去常将北京人归入北京猿人,现多称其为直立人。

直立人

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制造石器。

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

它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

但比猿人阶段要进步许多,脑量也增大很多,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

其生存年代为更新世,距今约八十万年至五十万年。

智人

人类发展的晚期阶段,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还保存较多的猿类特徵,生存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五十万年至十万年。

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及尼人都属于早期智人,大荔人的脑量为1120毫升。

晚期智人的猿类特徵已经退化,体质特徵接近现代人。

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克人都属于晚期智人。

现代人

(四)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摩尔根《古代社会》

《古代社会》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L.H.的名著。

副题为“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写于1871~1877年,1877年在美国出版,

摩尔根在此书中进一步发挥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一书中提出的家庭进化理论,并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学说。

全书分四编。

第一编“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概括地叙述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人类遵循大体一致的途径前进,从阶梯的底层开始,不断进步,登上文明门槛。

他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原始时代分为蒙昧、野蛮时代,又各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以发明发现为主要标志,阶级社会归入文明时代。

实际上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分期的基础,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这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以原始社会历史研究的具体资料,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而得到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为此,马克思写了详细的摘要和批语(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就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的。

他赞扬“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

这本书出版初期,在美国也曾大受赞扬。

后来长期受到攻击和批判。

历史学派和传播学派等公开提出以摩尔根的学说为主要批判对象,美国民族学家R.H.罗维的《原始社会》(1920)一书就是专为反对《古代社会》而写的。

他们反对社会进化理论,反对唯物史观。

近30年来,西方民族学者重新评价摩尔根和他的著作,人们逐渐承认发展的观念,《古代社会》一再重版。

这本书在经济论证方面不够。

由于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见解,动摇或推翻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假设,如关于原始社会分期和家庭形态的发展等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修正意见。

但这本书为原始历史研究所建立的系统以及它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

二、古猿与早期猿人

南方古猿(500-200万年前)à能人或称早期猿人(200-170万年前)à直立人或称晚期猿人(180-20万年前)à早期智人(20-5万年前)à晚期智人(5-1万年前)注:

时间划分在学界存在争议

(五)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古猿(距今3000万年)

古猿,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是人类的早期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类发展而来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亲关系,人和猿的共同远祖是3000~3500万年前生活于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

特别是20世纪前后的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的许多地区发现的腊玛古猿、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南非发现200万年前新类人物种对此提供了最新证据。

禄丰古猿(距今约800万年)

1975-80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纪褐煤地层内。

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约800万年。

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腊玛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残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

其形态比腊玛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

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

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动物化石。

早期猿人/能人(距今377万年—距今180万年)

是人类体质发展的最初阶段,时间大约为距今377万年至180万年。

一般指中国的巫山人与非洲的能人。

早期猿人的体质仍带有很大原始性,但四肢已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已能与其他四指对握。

其体质形态特征与南方古猿仍有许多近似之处,主要需以能否制造石器工具来判断。

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能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

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能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能人巫山亚种”(Homeerectus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

“巫山人”化石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三、石器时代

远古时代:

即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

中国人类进化及考古文化

人类学

时间

石器时代

特征

直立人(距今200——25万年)

距今204-201万年

巫山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采集狩猎、使用火

距今170万年

云南元谋人

蓝田猿人

距今100万年

公王岭猿人

距今70万年

北京猿人

南召猿人

距今28-24万年

和县猿人

早期智人(距今25-4万年)

距今23-18万年

大荔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10万年

许家窑人

距今7万年

丁村人

晚期智人(距今4-1万年)

柳江人、资阳人、普定人、保山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

氏族制度的萌芽

山顶洞人

 

现代人(距今1万年至今)

距今7000年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

磁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距今7000年

兴隆洼文化

彭头山文化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5000-4000年

良渚文化

石峡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早期石器文化阶段。

地质上大体与更新世相当,年代约为距今300万年—距今1万年。

主要特征人类自身经历了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的发展,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早期以砾石砍斫器和手斧为主要特征,中后期以石片石器为主要特征。

生产经济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农牧业尚未出现。

婚姻状况由杂婚演变成血缘婚,并在旧石器时代中后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

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直立人/晚期猿人(距今180-20万年)

距今180万~20万年生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属于晚期猿人。

生活年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地质学上的中更新世的早期。

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

能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1000毫升),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

外国直立人化石发现于特里尼尔、莫佐克托等,中国境内的直立人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郧县人,沂源人,庙后山人,汤山人等。

很多西方学者和部分中国学者不承认中国在蓝田人、北京人等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仍坚持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亚洲这一观点,近些年兴起的分子人类学更是企图用基因证据批驳现代中国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元谋人(距今250万年)

云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属直立人,距今约250万年。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同一名男性的两颗牙齿。

据推测,其基本形态与北京人相似,牙齿硕大,呈铲形,底结节和指状突都发育良好。

但也具有一些原始性质,如唇面较平坦等。

出土了石制刮削器,可知元谋人已会制作和使用石器。

还发现一些木炭和两块烧骨,说明元谋人已会用火。

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这一学说。

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

刘武等人曾就元谋、开远、禄丰各地的古猿关系进行过探讨。

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

陕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属直立人,距今约80万年到距今60万年之间。

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统一命名为“蓝田人”。

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应分别命名。

陈家窝发现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公王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

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并发现了用火遗迹。

根据对巫山人、蓝田人等研究,“蓝田人”的发现者黄万波认为来蓝田人故乡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并提出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的学术观点。

北京人/北京猿人(距今70万年)

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属直立人,距今约70万年到距今23万年之间。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该头盖骨在1941年下落不明。

北京人头骨低平,脑容量大约是现代人的80%,四肢与现代人相当接近。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火遗址和不同种类的石器、骨器,说明北京人已会使用和制造石器,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50万年。

西方学者对于北京人作为中国本土的古人类祖先提出质疑,许多仍坚持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亚洲这一观点,近些年兴起的分子人类学更是企图用基因证据批驳现代中国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新洞人(距今20万年)

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第4地点的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猿人,距今约20——10万年,新洞人齿冠特征,基本上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新洞人的发现给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间增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

智人(距今20万年—距今1万年)

距今20万年到距今1万年之间的古人类,

生活在地质学上晚更新世,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中后期。

以距今5万年为界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主要特征是脑量较大,形态上较为接近现代人,晚期智人时期发生了人种肤色的分化。

使用较为精细的打制石器,会人工生火和缝制兽皮,有埋葬死者的风俗。

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实行群外婚。

外国早期智人代表是尼安德特人,中国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

外国晚期智人代表是克罗马农人,中国晚期智人有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等。

西方学者普遍采用人类“起源并走出非洲”的学说;但中国学者金昌柱等认为中国起源自成一体,倡导“人类多地起源”学说。

早期智人/古人(距今20万年—距今5万年)

距今20万年到距今5万年之间,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古人类,表明人类已脱离了猿人阶段,又称“古人”。

生活在地质学上晚更新世早期,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中期。

主要特征是脑量较大(男女平均为1400毫升),但脑的结构却比较原始。

使用较为精细的打制石器,会人工生火,已穿兽皮。

开始有埋葬死者的风俗。

社会形态已进入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

外国早期智人代表是尼安德特人,中国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

晚期智人/新人(距今5万年—距今1万年)

距今5万年到距今1万年之间,介于现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古人类,又称“新人”。

生活在地质学上晚更新世后期,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晚期。

主要特征是身体构造已很接近现代人,受地域影响出现了各色人种分化。

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如石刀、骨针等,已学会钻木取火。

除了居住洞穴,还会建造房屋。

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

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鼎盛期,实行群婚制,出现图腾。

外国晚期智人代表是克罗马农人,中国晚期智人有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等。

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

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代表,生活于约距今3万年前,其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正好在北京人遗址的顶部,由裴文中主持发掘。

生活在地质学上晚更新世末期,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晚期。

体态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靠采集、渔猎为生。

发现磨制骨针和燧石,说明他们已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石箭镞说明他们已开始使用弓箭。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墓葬开始出现,如山顶洞人在尸体周围撒一些赤铁矿粉,说明他们已有了宗教和审美观念。

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山顶洞人是原始的蒙古人种,魏敦瑞指出与当今人种差异较大是人种随着时间产生了变异。

旧石器时代社会形态

原始群/原始游群

氏族公社形成前的早期原始人类松散的劳动协作群体。

约前170万-前10万年,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形成的人类群体,如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所说的“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源自约腊玛古猿时期,到早更新世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出现为止。

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为了抵御毒蛇猛兽及自然力的袭击而进行协作,必须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系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根据中国现今理论,中国的原始群分为两个阶段:

原始群前期,包括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人等直立人阶段;原始群后期,包括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早期智人阶段。

杂婚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婚姻形式。

指男女两性间不问有无血缘关系,不分辈分,随意发生性关系。

早期人类还保持的一种动物特性,即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

此时尚未形成婚姻制度,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这种杂婚现在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如女登与神龙接触而生炎帝,附室见大龟绕北斗而生黄帝等等,这些传说貌似荒诞,但反映了最初不知其父的杂婚状态。

血缘家族

氏族公社形成前的早期原始人类初步以血缘为关系的组织形式。

随着婚俗从杂婚演变成血缘婚,人类初步以血缘通婚情况聚合在一起,同行辈间互为夫妻,排除不同行辈间的性关系。

以一个内部通婚的血缘家族为生产单位,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在内部已有明确的两性间的社会分工,伴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

班辈婚/血缘婚/血缘群婚

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

在家庭内部限于在同行辈间互为夫妻,排除不同行辈间的性关系,在亲属称谓上无母系父系之分。

血缘婚形成的群落是血缘家族,是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时期的婚姻家庭形态之一。

这种婚姻现已绝迹。

但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夏威夷群岛上还看到了一些残迹。

在中国古文献里,如唐末李冗《独异志》记录的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的传说,可以见到血缘婚的影子。

(六)中石器时代

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开始于全新世,延续时间很长。

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欧洲中石器时代从前1万年—前4千年,以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为代表。

西亚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凯巴拉文化和纳吐夫文化等。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有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考古薄弱,很多学者指出,中石器时代的划分没有普遍意义,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

(七)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距今4000)

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晚期石器文化阶段。

这一概念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约为距今1万年至距今4000年。

氏族制度形成,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萌芽。

畜牧业和农业出现,由于地域形成了稻粟不同的作物方式,仍兼有渔猎。

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居民村落的普及,婚姻形式由族外婚、对偶婚发展到一夫一妻制。

中国新石器时代分为三期,以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早期,以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晚期。

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8000—前5000年)

兴隆洼文化(前6200—前5400)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一种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而得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分布广泛,以赤峰为重心,北到大兴安岭,南到渤海,东到辽河下游,西到潮白河流域。

年代约为前6200—前5400年,包括兴隆洼、白音长汗、查海三种类型。

出土陶器均为手制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

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

石器多是打制的,包括斧锛、磨盘磨棒等。

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公共性祭祀场所普遍存在,居室葬为特点;白音长汗出土的裸体孕妇石雕为代表,存在以女神雕像为内容的祭祀活动。

兴隆洼遗址还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红山文化晚期聚落,揭示了不同地域的石器文化的复杂关系。

磁山文化(前6100—前5400)

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因河北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冀中南,年代为公元前6100—5400年左右。

使用磨制石器,有镰、铲、刀、斧等。

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

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

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

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出土了大量粮食堆积,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

殷玮璋、段宏振、王吉怀等对磁山文化多有研究,并将其与周边考古文化裴李岗、兴隆洼进行比较,揭示出他们相互影响又独立发展的关系。

裴李岗文化(前5600-3900)

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而得名。

分布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年代约为前5600—前3900年,包括长葛岗河、许昌丁集等遗址。

以泥质红陶居多,采用泥条盘筑手制,多素面。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以锯齿刃石镰、三足钵、半月形双耳壶、石磨盘和石磨棒组合为典型,存有细石残余。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并以采集渔猎为辅。

遗址西部为氏族墓地,埋葬密集,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有阶梯式门道。

陈旭、严文明、许顺湛等人对裴李岗文化作过细致研究。

贾湖遗址(前6000)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

位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村。

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随葬。

贾湖骨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有许多龟甲,表明原始宗教与巫筮习俗业已产生;龟甲上契刻诸多符号,可能与文字有关。

墓葬多长方形土坑竖穴,男女随葬品差异明显,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

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

发掘成果集中报告《舞阳贾湖》中。

贾湖遗址的研究以张居中先生最为深刻。

大地湾文化(5900年—前5000年)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渭河下游,年代在公元前5900年至前5000年左右,包括大地湾遗址、师赵村遗址大等,经历了从狩猎采集初期到成熟农业的发展。

以彩陶最著名,多夹砂陶,以红彩带纹为显著标志,装饰以鱼纹和鸟纹居多。

当时已经有氏族公共墓地,与居住区连接,主要是单人竖穴墓,多数墓葬有随葬品,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

房屋大多是长方形的白灰面建筑。

大地湾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画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在学界存在许多争议,有“大地湾一期文化”,“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等多种。

它后来直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