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56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教研组建设.docx

加强教研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卓尼县柳林小学梁世龙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

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该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

而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

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能“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

)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

可见,加强教研组建设意义重大。

一、构教研组文化——“你我是一家”

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一种精神。

数学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有现代人的合作意识,教研组依靠一股无形的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构成了教研组文化的精髓,它源于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你我是一家”。

1、榜样力量,构成向上的文化

作为教研组长,首先要有真才实学,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业务要精通,教学业绩要优秀。

教研组长应该是学科组内的业务权威,要是学科教学中的把关和领军人物,要能引领学科教学,真正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

这样,我们平时说话才有分量,同行们才能心服口服。

(如果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同类班级中倒数甚至垫底,我想一定会被组员们瞧不起,嘴上不说,心里一定不会服从教研组长的领导)

作为教研组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教研组长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什么叫科研,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我们平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探讨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科研。

所以别把科研太神圣化,认为科研高不可攀,只有大家才能做科研。

我想这与高校老师和科研单位搞科研不同,他们是“创新”。

我们更多是经验的总结与提炼、经验的应用与推广。

那么,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什么呢?

从哪些方面来看教师的科研能力?

是否有论文发表与获奖、是否(国家、省级)承担课题研究?

是否经常在一定范围内(教研组、本校、兄弟学校、县区、全市)开设具有一定水平的讲座?

是否出版著作(论著和教辅资料)?

等等。

这些都是科研水平的体现。

作为我们教研组长,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从较高的角度俯瞰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统领本组教研,才能有效地引领和提升组内其他老师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由“知识型”向“学者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教研组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教研组活动只有“别出心裁”,经常变“花样”,才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吸引老师们的注意力,提高老师们的参与度。

如果我们每次教研组活动总是“老三篇”——听课;评课;备课(学习几篇文章)。

这样无限循环,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感到很乏味。

作为教研组长,我们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要想抓住观众的心、抓住老师们的心,那必须要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剧本”,构思出吸引人眼球的“剧情”,才能导演出大家都爱看的“好戏”。

作为教研组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

如开课与评课活动的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专题讨论会的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师生各种竞赛活动的组织等。

怎样才能提高组织能力呢?

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向其他学科组学习;向兄弟学校教研组学习;争取机会外出考察、培训学习。

其实,教研组活动并非是什么复杂的活动,我们每一位教研组长都可以轻松驾驭。

我想只要我们周密计划,精心准备,科学安排,教研组日常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教研组长是学科组内的灵魂。

作为教研组长,我们首先要有能力建立和谐的教研组人际关系,避免组员间明争暗斗、明枪暗箭。

教研组是一个大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教研组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我想,教研组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

(1)首先,教研组长自身具有亲和力,不要高高在上,要善于跟组员沟通,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2)要乐于助人,平时多关心、多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不要怕年轻老师超过自己,没有面子,处处都防一手,那就坏了);(3)懂得赏识评价。

教师的成功和失败都需要赏识,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失败。

他们会对你感激不尽,甚至“涌泉相报”;(4)教研组长要以人为本,关注情感交流。

一个学科组内,既有老教师也有新教师,他们在思想情趣上和心理认知上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不同。

教研组长在平时的交往中既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和需要,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5)教研组长还要勇于奉献,甘为人梯。

在各种机会和荣誉面前真心地承让给其他教师,因为这样会更加让其他教师心悦诚服,进而赢得别人的真心敬佩和通力合作。

(6)通过多开展活动、多加强交流,培养自己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让老师们感觉到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记得我在做教研组长期间,我拉拢人心的办法之一是经常“集体聚餐”,我们每月聚餐一次,开学初由自己打头阵,其他老师轮流做东,通过“零距离”接触,大家在饭桌上无话不谈,无话不说,而且都是心理话。

就是“干戈”在这种场合也能化为“玉帛”,组员间的关系非常融洽、非常和谐!

)。

如果我们教研组长具有以上这些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本组老师。

我想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欣赏你、敬佩你、尊重你,甚至崇拜你,那么他们一定会处处拥护你。

那么,教研组各项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序、有力、有效。

2、和谐共进,营造合作的文化

卓尼县柳林小学数学教研组内比学赶超之风盛行,和谐共进之风浓郁。

他们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文化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每个年级各设一个备课组,六个备课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和谐大家庭。

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有收获,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这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的基本保证。

例如,对于教研组工作模块之一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开课教师自主备课,以促使其深入思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但在课后重视评课,评价工作往往分三步骤:

第一、由上课教师对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思想和实践情况等作详细说明;第二、由组内其他教师各抒己见,每个人发表诸如“我上这堂课我会怎么处理”的观点,对课堂进行剖析;第三、在人人参与、互研互学的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层层深入,形成共识,给出最优化建议,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提高。

对于新教师的公开课,组内老教师也会在其开课后上一节同轨的示范课,以促进教学探究的深入。

通过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障显特色——“以特色求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教与研的辩证关系。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善于捕捉挖掘教研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形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与“研”双管齐下。

1、校本培训:

从制度走向自觉

过去的校本培训往往特色不明,计划性不强,大多是跟着上级教研部门走,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是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越发凸现。

数学教研组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培训准备:

首先是摸清组内教师的情况,包括个人学历、学习经历、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实践经验、工作经历、兴趣特长等。

其次调查组内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教师们希望得到什么内容的培训,用什么方法进行培训,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培训效果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好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培训计划和主题,并定好每次培训的主讲教师。

第二、培训操作特点:

时间安排上采取固定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

教研活动中抽取一部分时间专门对组内教师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培训;每学期2~3次由本组老师或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针对不同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培训;培训分散到每一个课例、组内老师的每一次交流中。

第三、经常进行培训效果的反思,并不断进行调整。

2、校本教研:

从粗放走向精细

重视校本研究,在研细、研深、研透上做文章。

数学教研组牢牢把握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三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

做到目标指向明确——重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形式灵活多样,采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公开示范、评优竞赛、新老教师同题开课、理论讲座、教学反思座谈会、调查研究等。

重点帮助新教师分析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研活动中,既有观点的交锋,也有思维的碰撞,实现了由“高耗低效”到“低耗高效”的转变。

对数学教研组青年教师的发展,通过给任务、给机会、给帮助的方式促进其快速成长。

4、校本科研:

从封闭走向开放

重视校本科研是卓尼县柳林小学数学教研组的优良传统。

“十五”以来,全组教师科研意识强,组内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他们扬弃了过去那种“假、大、空”的研究取向,重视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小”。

教研组的老师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采取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学方法。

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行动,特别强调“做起来”,为本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另外,老师们根据“教师做研究”的职场特点,从梳理个人在教育教学的问题里,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课题,以达到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数学教研组的校本科研无论是研究的形式还是内容均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

主要表现为:

研究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延伸至课外,紧密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实际,研究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校本科研的形式看,也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的界限,积极倡导对外开放和校际联动,邀请校外地理组老师来参与组内的课题活动,提升了活动的品味和档次,扩大了课题活动和影响,有助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5、改进教研组活动的建议

以“学”为本,保证教研活动中学习的时间非常必要。

那么,学什么呢?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学新课程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名校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学习的方式要注意多种多样,可以集体学,也可以个别学;可以对照书本学,也可以请有经验、有独特见解的老师指导大家学;可以在校内学,也可以走出校外学等等。

有了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我想,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终生的学习者。

多数教研组尤其是成员多的教研组的老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组长有职责发挥先进教师的作用,帮助那些教学中遇到困难的老师尽快提高。

教研组长要经常性地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对平时写的教学反思、笔记,要多进行交流。

俗话说,“旁观者清”,就教研组工作本身而言也需要科学的指导,可以组织全校性或校际间的教研组活动观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地去看一看、评一评、议一议,别人的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好不好、新不新,好在哪里、新在哪里,以便借鉴和发展。

很多老师总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搞教科研,而且有的学校现在集中活动次数减少(一周一次→改为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许多老师对教研组布置的任务容易遗忘,从而降低了科研的自觉性。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能否把教研任务逐步转化为每位教师的常规工作,规定每两周必须完成一两项任务。

例如:

对上两周的教学进行一次教后反思;进行一个课例的评析;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介绍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一次说课活动等等。

这样,每次集中活动时,老师们不再是“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而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供大家讨论,既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要想研得深、研得透,我个人认为还是得以一个好的课题牵头。

有了一个好的课题,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有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课题研究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平台。

当然,有的老师要说,做课题,就是造假。

其实,平时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一定会受益匪浅。

即检查总结工作。

每学期、每学年的教研组活动千万不能草草收尾,一定要非常重视把平时研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起来,对教师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明示。

也可建议学校在素质评价中加大对老师参与教研的考查力度,用制度来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

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