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40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

高考仿真模拟卷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来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解析】 B项,陆羽撰写《茶经》,其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

【答案】 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解析】 D项,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项。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

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

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

“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汝谐属焕条奏。

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

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

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

间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

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

“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

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

璘乐于教人,尝曰:

“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

指官的正副职。

②言路:

指言官。

③山陵:

此指营造陵墓。

④并缘:

相互依附勾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

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

【答案】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

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

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

“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得分点:

大意2分,“淑”“学者”“孜孜”各1分)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得分点:

大意2分,“立朝”“愧”及“不予愧”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

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

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

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

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

“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

”引用《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

“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

”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

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

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

改任婺源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为舒州通判。

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

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

“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

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

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

“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

佚 名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 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

后被遣还。

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

8.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运用口语、俗语,风趣幽默,生动活泼,(2分)辛辣地讽刺了一个没有骨气的南朝官吏,无情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

9.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勾勒形象;对比映衬,将洪迈与苏武、洪父对比,突出洪迈没有节操;运用讽刺手法;冷嘲热讽,嬉笑怒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很少有人天赋异禀,那些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能否利用外物。

所以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3)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

“两字”指忧乐二字。

《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风 波

鲁 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

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

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

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

七斤没有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

“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

“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

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

“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

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

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

”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

“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

——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

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

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

“这怎么好呢?

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

“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

“这死尸自作自受!

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这活死尸的囚徒……”

等大伙散去后,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

“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一九二0年十月

(有删减)

【注】 1917年6月,原大清将军张勋率“辫子军”进京,复辟清朝,历时12天。

小说中的皇帝坐龙庭指的就是这事。

七斤嫂所说的“造反”指的是辛亥革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七斤两年前喝醉了酒骂过赵七爷为“贱胎”,两人从此结下了仇怨。

皇帝坐龙庭后,赵七爷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赶紧去吓唬七斤。

B.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从咸亨酒店听说皇帝要辫子,全家都惶惶不安,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变冷淡了。

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是不轻易穿的,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穿;赵七爷辫子的盘与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复辟的期盼。

D.对于七斤没有辫子的情况,七斤嫂是又怒又气又恨。

赵七爷说没有辫子要杀头,七斤嫂忍不住大骂丈夫与七爷,转而迁怒革命党人。

E.风波过后,七斤重新获得了老婆和村民们相当的尊敬和相当的待遇,这说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张勋复辟对农村没有多少影响。

(2)画线段落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七斤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风波”为题,这场风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问题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C项,赵七爷的长衫只在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时候才穿;A项,“结下仇怨”“报仇”均不对,赵七爷去吓唬七斤,是出于对复辟的由衷高兴;D项,七斤嫂不敢骂七爷,也没有迁怒革命党人。

(2)环境描写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愁苦郁闷的心情;对七斤嫂的心情描写既反映出七斤嫂胆小无知的特点,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结构上承下启下,赵七爷的出现,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

(每点2点)

(3)见过世面,受人尊敬,七斤往返于城市,颇能打听到一些消息,很受村民们的崇敬;为人本分,胆小懦弱,在听到皇帝坐龙庭时,因为被剪子辫子,内心惶恐不已;愚昧盲从,麻木不仁,面对革命,无所适从。

(每点归纳1分,分析1分)

(4)小说通过七斤剪了辫子后所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的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2分)从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2分)小说通篇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2分)一条辫子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村庄映照出整个中国,展示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2分)(有其他表述,符合文章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盛宣怀:

亦官亦商者的责任

李扬帆

晚清继胡雪岩之后另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就是盛宣怀了。

他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

李鸿章曾说盛宣怀的野心是“办大事”“作高官”。

命运似乎总是在跟盛宣怀开玩笑,尽管屡试不中,盛宣怀做大事得高官,一件也没有落下:

1870年入围剿回民义军的李鸿章门下,任行营内文案兼营务处会办等职。

不久,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

此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盛宣怀可谓步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