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08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docx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考试化学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最新】九年级下学期5月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氧化钠潮解B.活性炭吸附C.指示剂变色D.品红扩散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关于这些粒子有如下说法:

①化学变化时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分子可以再分,原子是不能再分;③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④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⑤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⑥分子、原子、离子都处在不断运动中。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⑤⑥B.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3.化学概念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④

4.为探究气体X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称取2.40g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与足量气体X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经测定,生成物中含0.54g水和0.28g氮气.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①.X一定含氮、氢两种元素;②、X中一定含氮、氢、氧三种元素③.X中一定不含铜元素;④、参加反应的X质量为0.82g;⑤.X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14:

3;⑥.参加反应的X和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比为17:

27;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5.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FeSO4,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回收重要物质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所示流程.

分析流程后,得出下列几种结论:

①固体D为铁②操作①②③玻璃棒作用不同③滤液C中含有3种溶质;④除污水外,含锌元素的有:

固体A、D,滤液B、C。

以上结论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6.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

有以下结论: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M>Cu>Ag;②.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④.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⑤.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滤渣中可能有M;⑥.滤渣中一定有Ag。

根据实验分析,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②④⑥

二、推断题

7.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化合物,均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常温下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的生成物未全部标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E是CO2,A一定是Na2CO3

B.若E是HCl,A一定是CO2

C.若E是NaOH,B一定是酸

D.若E是Na2CO3,B一定是酸

8.已知溶液A中含有NaCl、Na2SO4、Mg(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溶液B中含有NaOH、BaCl2中的一种或两种

Ⅰ、取一定量的A、B混合,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沉淀C和无色溶液D;

Ⅱ、向沉淀C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1)A中一定含有_____,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_____;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小明为了确定A中未知物质,取一定量A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加_____,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观察现象得出可能存在的物质确实存在。

三、实验题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两个实验

根据实验①②可知白磷燃烧的条件是_____,⑥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四、填空题

10.下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OH

31

91

111

X

313

336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1)为测定X的值,取四份60℃的水各50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NaOH/g

50

60

70

80

H2O/g

50

50

50

50

溶液质量g/

100

110

114.5

114.5

实验结果分析,可知X的值为_____

(2)去除NaOH溶液中的Ca(OH)2,通过蒸发浓缩、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OH固体

(3)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到20℃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_____甲(填>、<、=).

(4)在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gNaOH,欲使其完全溶解变成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ENaOH的溶解度一定变大F可以升温到40℃以上

五、综合应用题

11.某Fe3O4样品中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Fe2O3和FeO其中的一种。

为探究杂质的情况设计如下方案:

(实验设计)同学们称取了23.28g该Fe3O4样品用图一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分析)因探究思路不同,兴趣小组分成甲、乙两个讨论小组。

甲组:

(1)B装置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B中带孔玻璃球泡的作用是_____

(2)上述实验过程中,CO的作用有_____(填序号)

①CO气体作为反应物

②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③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

④停止加热后防止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

⑤对B中反应物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便于CO2与反应液充分接触而反应

乙组:

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改进为:

在B装置后接一盛有浓硫酸的吸水装置,将B和该装置“捆绑”称量,从而减小误差。

(查阅资料)Fe2O3和CO反应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先生成Fe3O4,再生成FeO(黑色),最后生成Fe;利用仪器测定并绘制成反应过程中A装置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见下图)。

(1)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2)确定:

该Fe3O4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其中含Fe3O4的质量是_____g,(不需要写出过程)(已知Fe3O4、FeO、Fe2O3中铁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72.4%、77.8%、70.0%)

六、计算题

12.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小组为了测定该纯碱的纯度,取4.00g的样品,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42.20g,请计算:

(1)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g;

(2)该纯碱样品的纯度。

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氢氧化钠潮解,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吸附,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指示剂变色是指示剂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品红扩散是分子不断运动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分析】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原子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必须仔细辨析。

【详解】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所含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①错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在比如核变化中原子也是可分的,所以②错误;

原子中含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核中质子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所以③错误;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比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就比一个铁原子质量小,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比如一个水分子就比一个氧原子或氢原子大,所以④正确;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比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但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不能,只有直接构成物质的原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铁原子就能保持铁的化学性质,原子不一定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另外,分子、原子能保持的也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单个分子、原子不能保持,故⑤错误;

分子、原子、离子都处在不断运动中,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易错的是分子和原子是否可再分,什么变化中可分或不可分,分子和原子的大小比较,分子、原子能否保持化学性质,能否保持物理性质。

3.D

【分析】

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从元素的分类看,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详解】

①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此选项错误;②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故此选项正确;③纯净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故此选项错误;④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因此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故此选项正确;⑤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D。

4.A

【分析】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信息,先判断出一定含氢,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最后完成完成所有判断。

【详解】

根据题意,该反应是:

X+CuO→Cu+H2O+N2,根据元素守恒,首先可判断出X中一定含H和N,不能确定是否含O,根据生成物中含0.54g水可计算出水中氢元素质量=

=0.06g,氧元素质量则为0.48g,X中氮元素质量等于N2为0.28g,CuO中氧元素的质量=

=0.48g,根据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与氧化铜中的质量都为0.48g相等,可判断出X中无氧元素,所以①X一定含氮、氢两种元素正确;②X中一定含氮、氢、氧三种元素,错误;③X中一定不含铜元素,正确;④参加反应的X质量为0.28g+0.06g=0.34g,故0.82g错误;⑤X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0.28g∶0.06g=14:

3,正确;⑥.参加反应的X和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比=0.34g∶0.54g=17:

27,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中根据物质的质量进行元素质量的计算是最关键的,然后根据元素守恒就可完成。

5.B

【分析】

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FeSO4,要求回收硫酸锌,铁和铜也分别分离出来,,甲物质应该是锌,不会带进新的杂质,同时又生成ZnSO4,流程中可以看出第一步,甲过量实现了铁和铜全部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实现了铁、铜与锌的分离,固体A中应该是铁、铜与锌的混合物,滤液B中是ZnSO4;固体A中加入的应该是能将铜和其他两种金属分离的试剂,从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角度,因为锌和铁排在氢前面,铜排在氢后面,所以乙应该是稀硫酸,滤液C中应该含ZnSO4、FeSO4和H2SO4三种溶质;第三步将铁分离出来,就应该向滤液C中加适量的锌,使FeSO4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这样固体D就是铁,过滤得到的滤液B也符合题意是ZnSO4。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①固体D为铁,正确;

②操作①②③玻璃棒作用不同,错误,因为这三个操作都是过滤,玻璃棒都是起的引流作用,故错误;

③因为硫酸过量,所以滤液C中含有ZnSO4、FeSO4和H2SO4三种溶质,正确;

④固体A是铁、铜与锌的混合物,固体D为铁没有锌,滤液B是ZnSO4溶液,滤液C中含ZnSO4、FeSO4和H2SO4三种溶质,所以除污水外,含锌元素的有:

固体A、D,滤液B、C,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难度一般的流程图题,除了要考虑金属的化学性质,还要考虑混合物的分离。

6.D

【详解】

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说明M>Cu且硝酸铜全部反应完;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说明Cu>Ag且有铜参加了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银。

据此可得出: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M>Cu>Ag,正确;②因为滤液呈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如果硝酸银溶液有剩余,还含有Ag+,故②正确;③因为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所以铜一定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有银生成,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没有金属M,但滤渣的成分没有作进一步探究,有没有Cu不能肯定,故该说法错误;④因为没有现象能说明滤液中硝酸银有没有反应完,所以若硝酸银有剩余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会产生白色沉淀,硝酸银没有剩余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不产生白色沉淀,故该说法正确;⑤滤液呈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硝酸盐、硝酸铜,若硝酸银有剩余,则溶质有三种,故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正确,但因为滤液中含硝酸铜,故滤渣中肯定没有M,⑤说法错误;⑥因为滤液呈蓝色,铜肯定跟硝酸银发生了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Ag,该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多种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考虑反应的先后,另外还要考虑反应的程度。

滤液和滤渣的性质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7.B

【分析】

本题题干中的信息要吃透,由于给定元素范围,故降低了解题难度。

【详解】

A、根据题意若E是CO2,C和E反应能生成A,而A和B反应又能生成C和D,再根据CO2的性质C只能是可溶性碱NaOH,而A是Na2CO3,B是Ca(OH)2,两种物质反应正好生成NaOH和CaCO3,Ca(OH)2和CO2反应生成CaCO3,符合题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选项A正确;

B、根据题意若E是HCl,A是CO2,则C只能是碳酸盐,而CO2和B反应又生成碳酸盐和D,B只能是可溶性碱,D只能是水,关系可以成立。

但若E是HCl,A是CaCl2也能推出合理关系,C是CaCO3,CaCO3和HCl反应生成CaCl2,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CaCO3和NaCl,Na2CO3和HCl反应生成NaCl,图示关系也成立,所以A不一定是CO2,选项B错误;

C、若E是NaOH,因为NaOH只能跟这几种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中的HCl和CO2反应,如果C是HCl,则A是NaCl,而NaCl不能和这六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反应,故C是HCl错误,如果C是CO2,则A是Na2CO3,B是HCl,Na2CO3和HCl反应生成NaCl和CO2,而HCl和NaOH反应生成NaCl,符合题中关系,所以B一定是酸,选项C正确;

D、若E是Na2CO3,根据反应规律,这六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只有HCl、,CaCl2、Ca(OH)2能和它反应。

假定C是HCl,则A是NaCl,而NaCl不能和这六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反应,故C是HCl错误;假定C是Ca(OH)2,则A是CaCO3,B就一定是HCl,但HCl和CaCO3反应不能生成Ca(OH)2,故C是Ca(OH)2错误;假定C是CaCl2,则A是CaCO3,B就一定是HCl,HCl和CaCO3反应能生成CaCl2和H2O,而Na2CO3和HCl也能反应生成H2O,所以如果若E是Na2CO3,B一定是酸,选项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初中阶段较难的试题,在充分吃透信息的基础上,要将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和反应规律用准确,一般从E开始,假定C,到A,再到B,然后结合A和B、B和E反应判断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

8.Na2SO4、Mg(NO3)2NaCl和NaNO3Na2SO4+BaCl2=BaSO4↓+2NaCl,Mg(NO3)2+2NaOH=Mg(OH)2↓+2NaNO3过量的Ba(NO3)2溶液AgNO3溶液

【分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向沉淀C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详解】

⑴题中只有Na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的BaSO4是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Mg(NO3)2和NaOH反应生成的Mg(OH)2是不溶于水能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一定量的A、B混合,产生白色沉淀C,向沉淀C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这两种沉淀都有,所以A中一定含有Na2SO4、Mg(NO3)2,B中NaOH、BaCl2都有,而它们反应后除了生成沉淀,同时还有NaCl和NaNO3生成,故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NaCl和NaNO3;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O4+BaCl2=BaSO4↓+2NaCl,Mg(NO3)2+2NaOH=Mg(OH)2↓+2NaNO3

⑵A中未知物质为NaCl,要鉴定它,必须先排除Na2SO4的干扰,所以取一定量A溶液先加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加过量Ba(NO3)2和Na2SO4反应,排除Na2SO4的干扰,注意不能用BaCl2因为其中含氯离子,干扰NaCl的鉴定;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说明有AgCl生成,从而得出可能存在的NaCl确实存在。

【点睛】

沉淀有的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如Mg(OH)2等,有的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如AgCl、BaSO4;但在鉴定一些离子时要注意排除其它离子对鉴定的干扰。

9.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防止试管上部的氧气溶入水中

【详解】

实验①②的两支试管中,都对着白磷通入了氧气,此条件相同,但①中是20℃,②中是60℃,①中不能燃烧,②中能燃烧,因此根据实验①②可知白磷燃烧的条件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铁锈蚀的条件是铁跟氧气、水共同作用,实验中⑥是想设计成铁只跟水接触,不跟氧气接触,因此⑥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试管上部的氧气溶于水;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点睛】

控制变量是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10.129g降温结晶=ACF

【详解】

⑴根据实验3和实验4的数据,50g水中最多只能溶64.5gNaOH,则100g水中最多能溶129g,X为60℃时NaOH的溶解度,故X的值为129g;

⑵因为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去除NaOH溶液中的Ca(OH)2,通过蒸发浓缩、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OH固体;

⑶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加入一定量CaO后,虽然CaO和水反应生成Ca(OH)2,但Ca(OH)2不能溶解,恢复到20℃得到的溶液(乙溶液),仍然是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因此甲溶液和乙溶液都是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故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

⑷因为20℃时NaOH的溶解度为91g,在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gNaOH,有20gNaOH未溶解,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欲使其完全溶解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加溶剂水等方法。

若保持溶剂量不变,采用升温的方法,要升温到40℃以上,此时,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溶于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而溶剂质量未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若保持温度不变,采用加溶剂水的方法,加水的质量一定是恰好完全溶解后,还要多加溶剂水溶液方可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来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减小;但先加水至原来未溶的溶质恰好完全溶解,这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溶液质量分数相同,然后再升温,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这种情况下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就不变。

故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正确;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错误;未溶的溶质都溶解了,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正确;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错误;ENaOH的溶解度一定变大,只要不改变温度溶解度就不变,该说法错误;升温到40℃以上NaOH的溶解度大于111g,就变成不饱和了,故F可以升温到40℃以上,正确。

故该小题选ACF。

【点睛】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多种,既有改变温度的方法,又有增加溶剂量的方法,还有两个量同时变的方法,而变化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要认真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11.增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①②③④⑤CO从B中溶液里逸出时会带出部分水蒸气

Fe2O321

【详解】

甲组:

⑴为了充分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B中带孔玻璃球泡的作用是增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

⑵从装置和实际操作角度看,上述实验过程中,①CO气体作为反应物,符合题意;②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符合题意;③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符合题意;④停止加热后管内压强减小,继续通入CO可防止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符合题意;⑤因为CO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对B中反应物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便于CO2与反应液充分接触而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④⑤。

乙组:

乙组同学认为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小而影响计算、分析,其理由是CO从B中溶液里逸出时会带出部分水蒸气;改进为:

在B装置后接一盛有浓硫酸的吸水装置,将B和该装置“捆绑”称量,从而减小误差。

⑴根据资料和变化曲线,BC段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⑵因为杂质只有一种,如果含的杂质是FeO,曲线趋势的变化应该只有两个,而该曲线上有三个,说明杂质是Fe2O3,从曲线中可看出,从A到B,剩余固体质量由23.28g变为23.20g,可计算出样品中Fe2O3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Fe3O4。

设样品中Fe3O4质量为x,则Fe2O3的质量为23.28g-x,根据铁元素质量相等,可列出:

,解得x=21g

【点睛】

本题是初中化学中较难的综合题,既有实验中特殊装置的作用,又有从多角度思考反应物作用的设计,需要做题时认真思考;计算部分要首先弄清曲线图的意义,然后利用元素守恒解决问题。

12.⑴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⑵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00g-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4.22g-(4.00g-x)=0.22g+x

解得x=2.12g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

答:

⑴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22g;⑵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为53%。

【详解】

见答案。

【点睛】

本题第⑵小题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搞清氯化钠的来龙去脉,这是关键。

由得到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得到氯化钠的总质量为4.22g,再根据题意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00g-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4.22g-(4.00g-x)=0.22g+x,最后用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纯碱样品的纯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