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docx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
琰恺,1999年江苏省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关于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少有普遍适用的,因此,在众多的方法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预习,上课,做作业,复习,做参考书,准备考试,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样都做是不大可能的。
对我而言,有一下几条:
1、上课集中精神,积极思维,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东西。
2、重视复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
我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多,但是反复的遍数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高中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
在作题时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作题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
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错即问的习惯。
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会随手拿张纸记下,放在铅笔盒里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扔掉。
只有少数有价值的才用专门的本子记下。
5、考试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解题中去,而不要想考试的最后成绩会是怎么样。
考前注意休息好,宁可复习少一点时间,也保证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
考试时先易后难,要能够狠心跳过难题,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立刻投入到后面的解题中去。
张宇,2000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总分652分(原始分)。
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现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
“只剩下最后不到1个月时间,学习状况基本已定型。
良好的心态就成为同档次考生间比拼的法宝。
”张宇总结了一套心理备战经验。
他概括说,6月~7月的心理准备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要充分估计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准备好有效的应对措施。
张宇解释道,考场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像天气偏热、监考老师面容严厉、遇到从未见过的试题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情和状态。
在这1个月中,应该把能够想见的“万一”都预设出来,然后有意将自己置于此种情境之下,并设法谋求多种稳妥的解决方式。
二要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切忌迷信、盲从。
在这段最紧张最易心烦的日子里,考生应更注重考试过程,想想如何发挥最佳水平,而“不要总去惦记考试结果,不要荒唐地臆造出失败的假象”。
某一次考试或自我评估成绩不理想之后,考生千万不可认为“是高考成绩的预兆”,自此失去信心和拼搏的勇气。
三要学会主动适度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认同和自我鼓励。
张宇介绍说,当时他就不时地告诉自己“实力很强”。
“他人的赞扬或许还带有些许奉承和虚假的意味,而潜意识的自我激励肯定会事半功倍。
”
张宇告诉笔者,刚进校时,北大曾请一位心理专家对各地高考“状元”做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这些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心理状态略胜一筹。
所以,他希望考生家长不要从语言和行动上“逼”孩子,不要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同他人比较,而是应该主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营造轻松的氛围,并科学合理地搭配膳食。
谈到最后一阶段的复习,张宇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6月中旬之后不必再做历史试题,不必再进行笼统的记忆,只需每天像翻看故事书似地阅读就行;二是不必再练习数学难题,只需适当地做一些普通试题,同时勤看勤练“错题档案”;三是不必一一过滤语文和英语的琐碎知识点,只需看看作文范文,梳理宏观上的结构层次;四是多阅读时事类新闻,把握社会动态、热点,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时政的能力。
“文科考试强调平时积累,考生应保证匀速前进的趋势,切忌突击猛攻”。
他还认为,从高考前的两天起就可以停止复习,并建议考生观看部分娱乐节目以使心情放松。
在考场上,要做到“稳定压倒一切”,考生不必强求超水平发挥,只需达到一贯的水准即可。
另外,一定要保证容易、中等难度类试题的100%正确率,对于难度较大的试题不要死钻牛角尖,“在关键时刻要懂得取舍”。
最后,张宇告诉所有考生,定要“保证每天至少2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避免过度操心和疲劳。
张东升,男,毕业于云南省重点中学——曲靖一中,在1997年5月份的全省统测中曾荣获云南省文科第一名,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
记得高考前夕,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书《在北大等你》,当即欣喜若狂。
从此以后,那本书陪伴我走过了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也陪伴我走进了北大。
我曾把《在北大等你》诸学子的方法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地记在笔记本上,不时翻阅,的确受益匪浅。
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方法因博采众长而显得更加珍贵,使我在高三的学习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都受用无穷。
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常有人问我学习经验,自己也确实尽力地告诉他们,但却发觉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于是常想着能静下心来,全面地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对在高中学习的诸学子有所帮助。
正好出版社给了我这一机会,于是也就有了这篇短文。
在这篇文章里,略谈高一高二的学习,重点论及高三的学习、生活、心理调整,以及如何填报志愿。
一.高一高二:
冲刺前的准备
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高一便是兴奋的起点,高二算是难熬的中段,高三则是最后的冲刺。
高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才能冲得越高。
因此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应当时刻记住“广博”二字。
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对待。
自己喜欢的课要努力学好,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优势;不喜欢的课亦应耐心听讲。
其二,多读课外书,广泛涉猎各国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这点相当重要,很多平日堪称优秀但却并非尖子的人到了高三一跃而上,凭的就是较深厚的文化素养。
至于具体到读哪些书,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这人喜欢总体浏览,把四五本厚厚的文学史仔细读了一遍,记了四本笔记,收获不小。
之后也就知道名著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该读什么。
其三,常去阅览室,多读各种期刊杂志,坚持看报纸,关注国家大事。
记得我上高中时,每天必去阅览室,有时星期六星期天也会鬼使神差般地转到那儿(周六周日不开门)。
《中国青年报》我每天都看。
期刊杂志则凭兴趣,随手翻阅,碰到感兴趣的就抄下来,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几大本摘抄。
于是,与人谈天头头是道了,写起作文来一挥而就了,其实归根到底是知识面广了,知识增加了。
给高一高二学生的一点建议是:
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最好能固定下来。
单调的重复不见得就是枯燥,它至少让你觉得有事做。
成功=时间二.+方法+坚持
大概这一成功公式是我的发明创造,才看到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等我把它解释一下,你也就清楚了。
时间是指时间上要保证,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也就说明了读书是必须多投入的。
凭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
高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小时。
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
在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一份短时期的计划有较大意义。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说。
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学习上的高效率。
如果说时间保证是表面上的刻苦,那么,好的方法便是本质上的动力。
具体方法在后面谈到,这里要告诉高中生的是两句话:
其一,学习时间内心平气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翻开学习资料的同时,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思考。
其二,学会正确安排时间,高一高二应当文理相间,先课内后课外,先作业后练习。
高三我采取集中复习法,每天两门,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效果不错。
其要点还在这两门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语和语文不能安排在一起,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扰性。
我当时是这样安排的:
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
最后就是坚持,恐怕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重要的三点一线总是很单调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每日面对高强度的练习及记忆总不免会有几分害怕。
这时候,“坚持”尤为重要,我高中时习惯写日记,高三更是每天必记,现在翻看,确有触目惊心之感。
常有的内容是发泄自己的坏心情,向笔记本诉苦,然后又鼓励自己前途是光明的。
出现最多的句子便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大概就是凭着日记的鼓舞和心里那一份对大学的渴望,我每天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直至高考。
河南理科状元:
王轩【坚持笔算法】
除了开平方、开立方、一般角的三角函数这些非用计算器不可的场合之外,在其余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计算器,一定要动笔算。
运算能力是理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运算能力的提高不像学英语那样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它需要细心、耐心,以及长期的磨砺,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坚持笔算,不仅针对数学,物理化学也是如此。
可能当题目涉及万有引力、电磁学问题或化学平衡产率的算法时运算比较复杂,但在保留3位数的前提下,笔算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日常还要积累一些简单常见的近似算法。
值得一提的是,用笔算的方法开平方也是可行的,其难度和笔算除法差不多,推荐大家找数学老师或竞赛生咨询一下。
北京理科状元:
陈秀野
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多同学把笔记按时间顺序记在同一个本子上,如果不是记性非常好,查阅起来可能会很耗精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平日用一个活页本,按章或自己容易分辨的标准把课堂上或习题中筛选出来的不熟悉的零散知识分类记录下来。
因为是活页可以随时添加,比如在某一个地方记基础理论,第二页可以记化学实验,有了其他新的内容还可以随时添加。
如果某一页记满了,后面又没有空白页了,加一张白纸就可以继续往下记。
这样很多很零碎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归纳起来,以后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有系统,查找信息也会非常方便。
时间久了或查找的次数多了,很多东西自然就记住了。
我另外还有一个错题本,有些题目有很典型的陷阱,值得一记。
黑龙江理科状元:
程相源【化学图网标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学习与元素有关的章节时,在课堂上把老师强调的、自己觉得很重要或者不太能记住的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特殊符号标出来。
在学完每一章的内容之后,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一个包含物质相互转化、重要反应式、代表物质重要性质的图表,并根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一个图网。
这个图网中往往有某些结点或“线”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那么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点”或“线”特别标出,并在图网旁边注明。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记忆,又可以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很好的辅助工具,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脑力。
江西理科状元:
李超【物理放电影法】
物理是一门让很多人头疼的科目,我却感觉很轻松。
我总结了一种方法——放电影法(此法只适用于高三复习阶段),即选取一些经典老题,读题时不断回忆知识点,将发散点连贯起来,像屏幕上播出的电影一样,快速放过去。
或者根据书本目录,以章为单位,看标题回忆每章内容、知识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等,然后按节细查,回忆考点及例题,最后以书本为单位,逐书回忆,如此反复,理清知识点。
应用放电影法时,切记紧扣课本,把课本放在第一位。
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基础,应该以审慎、科学的态度来面对。
数学的特点就是极度抽象化,概念化,对理性逻辑思维要求极高。
于是,我学习数学时,要注重概念,某一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都研究得很细。
可是,毕竟要进行考试,就必须对考题有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解法,我就只好牺牲大量的时间去做,搞题海战术。
但不敢取舍地陷在题海中就会把人累得狼狈不堪,必须能进得去,出得来,拿得起,放得下。
因此,我做题的原则就是:
做一道题,要会十道题或几十道题。
因为每一道数学题(母题)都会涵盖几方面的数学问题(子题)。
做出母题,由它繁衍出来的每一道子题也就会了,那么,凡是属于母题这一类型的题就不必一一去做而浪费有限的宝贵时间了。
——黑龙江理科状元吕志鹏
我学习数学有一个自己的小窍门,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用,说出来仅供参考:
我能学好数学是背例题背出来的。
我不喜欢题海战术,我喜欢从每一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两道典型“背”下来。
刚开始的例题可能不会,但“背”过一两次,理解之后,再看到这种类型就拿着“例题”往里套了。
——北京文科状元段楠
我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总是在听课时领会各个知识点的内涵,然后课后通过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加深理解,然后再去看书本,再次理解基础知识点。
在数学的学习中,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做题是为了达到更深的理解。
不要为做题而做题,但同时又要适量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
平时每次考试之后,我总是用改错本把错题抄下来,认真地改正,并在关键步骤旁注明所用方法,然后在错题后写上评析,总结错误的原因。
每次考数学前,我总是把这个本子再仔细地看看,记住我为何犯错,这样就可避免我再犯类似的错误。
——湖北省文科状元闫海进
王聪:
2004年毕业于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考总分:
602分数学(文科)单科成绩:
149分
录取院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王聪:
我在数学上面确实下的功夫很多。
我不喜欢看课外的书,却喜欢看教材,把教材吃得很透,但我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总结方法。
我想有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借鉴——
一、学习数学千万不要害怕。
很多人因为数学不好,起先失掉兴趣,然后失掉信心,最后便讨厌数学了,结果导致数学更差了。
其实这些环节是相关的,只要改好了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跟着好起来。
当然,学数学需要一定的天分,这是肯定的,但在高考中数学得个110分左右可以说与天分无关,只需努力,各位同学只要端正心态去努力,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二、要有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不然很难对数字敏感。
数学与其他科目不一样。
如果平时没怎么动手练习,即使明白思路也不一定能正确计算,所以需要做一定量的题来提高做题的熟练度、速度和正确率。
另外,做一定量的题,会使你更熟悉考点,明白出题者想考你什么,便于你更快地解题。
比如说问tan的对称中心,我的第一反应是出题者会考/2的倍数的点,因为那些点是对称中心,但无意义,易被忽略。
我就会提高对那些点的注意。
再比如说,你每种题型只做过一次,那么每道题你都会花很多时间且不一定做得对。
但假如每种题型你做了3~5道,那么再遇到这类题时,你就会知道方向,该采用哪种方法。
三、学到每章的时候,一定要做相应章节的典型习题。
因为那样一是易考,二是能让你熟悉本章考点及“陷阱”,比如集合这章,如果考大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考空集的这种特殊情况,我就会特别小心它。
四、学会整理易错的题。
我这段话的对象不包括数学天才。
我们不是天才,不可能对做错的题过目不忘,不再犯错。
因而,你需要一个笔记本将做错的题定期整理,定期复习,特别是高三的学生,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学了又忘,反反复复犯错。
所以,一本错题笔记是必需品。
努力争取每一分--高考名师指点各科答题技巧:
数学
巨人学校高考名师顾问团专家团长、全国著名数学教师王燕谋
自己会的题赶紧动手做
1.不管大题小题先抢会做的题,再抢有门的题,再拼有困难的题,最后再抠实在不会的题。
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拿分。
2.抓紧时间。
不为小题纠缠不休。
选择题每个题平均控制在一分半内。
3.坚持“5、2、2原则”。
把眼睛多盯在选择题的前5个,填空题的前2个到3个,解答题的前2个。
这些题都是送分的题,不会很难。
4.留出检查时间。
实在不会做的题,适当的舍弃,保证前面的题拿到分数,比如最后两道答题通常属于拔高题,能力不够硬拼,还不如把时间留给那些有把握的题。
5.心笔算结合。
心算在特殊环境下容易出差错,一定要心算笔算相结合
泄露天机—2005高考状元学习方法精粹(数学)
1.湖北文科状元:
康静高考总分:
652分
单科成绩:
语文133分、数学129分、英语146分、文综244分
考入:
北京大学法律系【吃透课本法】
很多同学觉得,数学课本上面的题目很简单,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下课以后,往往就把课本放在一边,去做其他一些他们认为难度更高的习题,刚开始我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到考试的时候往往是难题做出来了,简单的题目却容易失分——尤其是前面的选择题、填空题这样一些小题。
所以要特别注重学习课本,把课本上每一道题都做到位,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
课本上面不光是习题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
数学课本有很多黑体字的大概念,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很注意的,但是在一些小字里面,往往有一些非常细微的概念和原理是容易被忽视的,而考试的时候,往往就是把那些我们忽视的问题拎出来考。
而一考大家就“倒一大片”。
所以我们在看课本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即使很细小的一些原理都要看到。
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习题中,有很多重要结论,都是应该记住的。
吃透课本,不管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2.江西理科状元:
李超高考总分:
690分(含10分加分)
单科成绩:
语文131分、数学142分、英语133分、理综274分
考入: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知识网络法】
数学知识点繁多,要做到有条不紊地把握知识点实属不易,需要用一条线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
知识网络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类,公式推导法。
总结必须掌握的公式,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利用公式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推导。
高考的知识点来源于课本,将课本上的例题改编一下,就可以得到一道高考题,将一些基本题或知识点综合一下,就可以变成一道难题。
万变不离其宗,根据日常梳理的知识点,我们便可以将难点个个击破。
第二类,构图记忆法,即用画图表的方式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适用条件、特征等标注出来。
从书中的一章一节,层层细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直到最终脱离书本也能回忆出个中的联系。
这种方法听似枯燥、繁杂,实际操作时可以与具体习题(最好难度不大但有一定综合性)结合起来。
构图记忆法注重的是基础,提高的是能力。
状元李超感言:
这几种方法也许仍不能满足大家学习的要求,但万法如一,关键是适合自己加上坚持,以及信心。
苦干加巧干,必定成功!
3.湖北理科状元:
朱师达高考总分:
701分考入:
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
单科成绩:
语文129分、数学150分、英语141分、理综281分
【数学构建知识网络法】
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思路常常无从下笔。
数学题无外乎两类:
求解题和证明题。
求解题让你求的是一个结果,证明题让你证明的是一个结论。
我个人比较推祟这样一种方法:
将已知条件列出来,看看能推出哪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可以看作条件,再看看这些新的条件又能导出哪些新的结论,一层一层,就像树干的分支一样,越来越多。
既然可以顺向推导,同样也可以逆向推导。
从你要求的结果或需要证明的问题出发,看看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得出所要的结果,而要得到这些条件,又需要哪些更多的条件,一层一层,反向思维。
当树枝越伸越多时,最终会有两条交织在一起,此时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时,的确比较费时,但相当有效,待逐渐熟练之后,往往能够一眼就看中问题的关键,迅速找到突破口。
状元朱师达感言:
细节决定成败!
我觉得这正是我复习过程的写照。
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和别人去比,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标准,每一次都要跟自己比,如果目标是650分,达到了就是成功了,即使别人比你更高。
人能攀多高不问双手问意志;人能走多远不问双脚问信念。
与所有已走过高考和正走向高考的同学们共勉。
4.湖南文科状元:
陈博高考总分:
682分
单科成绩:
语文118分、数学146分、英语136分、文综282分
考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选择题去掉选项法】
解选择题有很多种方法,面对简单的选择题,也需要一些简单的技巧,这需要同学们平时在学习中慢慢摸索。
但是我觉得解选择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掉选项法。
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也就是培养自己不被错误选项干扰的能力。
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难的、特别繁琐的选择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选项给去掉,把它当做填空题来做,把答案写出来之后,再从选项中去找,如果找不到的话,说明你肯定犯了错误。
这样的话,还可以避免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容易看错题目,他做题目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看错的一些数据去做,刚好选项里面有这样的答案,这样的话,就会选择错误答案;再者就是,有一些题目是理论性的选择题,可能它的选项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误导性,去掉选项就不会受它的误导。
状元陈博感言:
在整个应考的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的心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高考取得好成绩,要付出汗水,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太多勤奋的学子们在高考中折戟沉沙,我觉得盲目地加大学习的强度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然在高三的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大家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经历过风雨的雄鹰才能飞向更广袤的蓝天。
用充分的自信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生活,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预祝大家在明年的高考中金榜题名,梦想成真。
山西理科状元陈敏高考总分:
689分
单科成绩:
语文124分、数学135分、英语144分、理综286分
考入:
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主动寻求解题思路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曾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见到一道题目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急待去翻看答案,看答案时往往觉得答案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该用哪个定理,该用什么方法,非常简单,就自认为把题目已经理解透了。
过几天再做这道题,还是无从下手。
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道题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机械地看到了具体解题过程,而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
主动寻求解题思路法与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这种方法强调从简单习题入手,因为做简单的习题会比较轻松一些,简单的做出来之后再由浅入深。
当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一点的题目时,有意识强迫自己不看答案、不看书套公式、不求助于别人(这些都是被动方法),而是静下心来,积极调动自己的大脑知识库,主动寻求解题思路。
这样由浅入深地训练自己,加上对常见题型的归类分析,再见到数学、物理习题时就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陕西文科状元谢尼高考总分:
686分
单科成绩:
语文136分、数学149分、英语132分、文综269分
考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错题集法】
除了典型例题,还需要重视自己出错的题目。
错题集是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必备的,我也不例外,而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错题集。
错题大约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自己根本不会做,因为太难了,没有思路;另一种是自己会做,因为粗心而做错。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错题是第二类。
因为粗心也有许多种,我们也要分析它。
第一,看错题目。
是看错数字还是理解错题意?
为什么会看错题?
怎么样误解了题意?
以后会不会犯同样的错?
第二,切入点、思路出错,这样的思维解法根本不适合这类题目。
第三,计算错误。
为什么会算错?
有没有方法杜绝?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细心?
其实在高考中,有多少题目是你不会做的呢?
最终的竞争,还是在于你究竟能做对多少。
如果你能把自己粗心的错误杜绝,那么在高考中一定会赢得非常好的成绩。
山东理科状元张振毕业中学:
山东省枣庄八中高考总分:
717分(含20分加分)
单科成绩:
语文125分、数学133分、英语146分、理综293分
考入:
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知识点网络总结法】
我学习数学的第一个方法是知识点网络总结法。
平时做数学题时,一些题目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联想到这道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就可以以此为线索对症下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所谓的知识点网络总结法就是在平时做题时,如果遇到解答中出现困难的题目,就将与这道题目有关的解题方法和所考查的知识点在题目的旁边列出来,然后在本子上总结出来。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有关的知识点,并迅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