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docx
《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温州市龙湾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龙湾区区长 陈玲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峻考验,我们在中共龙湾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化危为机、难中求进,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初步预计,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财政总收入25.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9亿元,分别下降8.9%和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2亿元,下降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9亿元,增长18.8%;外贸进出口总额13.26亿美元,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1元,分别增长5.4%和6.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1.1%和11.7%,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城镇登记失业率1.5%,人口自然增长率8.64‰。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深化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和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减负解困、拓市场保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系列扶持政策,强化政企联动、银企对接、项目攻坚,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93.4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6.11亿元,分别下降2.4%和5.2%,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逐月收窄、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工业基地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天河、海城和中心工业区等工业基地基本成型,滨海工业园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全年工业项目新开工45个、竣工71个、投产46个,标准厂房开工14.67万平方米、完工16.94万平方米,完成全社会工业性投资25.99亿元。
集中开展外贸企业服务月活动,完善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建立全市首个外贸孵化促进中心,新增省级出口名牌企业4家。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充分发挥在外龙湾人优势,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狠抓项目跟踪服务,引资结构得到改善。
民科基地加快建设,完成5400亩吹填工程,启动1400亩招拍挂程序,按照入园导则初步筛选了一批意向性项目。
引导组建合成革企业集团,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不断深化,顺利通过省级科技强区复评,实现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零的突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总数居全市首位。
深化与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设立浙江大学龙湾实验基地,签约了一批泵阀、食品与制药装备等行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备案技改项目34项,企业技改力度加大。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行业集体商标各2枚,省级名牌产品3个,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8.51亿元,新增一级资质企业1家,9家建筑企业回迁发展。
第三产业态势趋好。
实现三产增加值47.22亿元,增长13.7%,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完成三产发展规划修编,完善三产扶持政策。
全面铺开再生资源市场整治,引进金属材料行业企业72家,完成11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税收社会化征管初见成效。
龙湾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工建设,温州粮食市场、温州文化用品市场三期竣工,首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建成营业,万康财富广场等一批商务大楼建设进展顺利,创成状元等地一批星级农贸市场。
完成瑶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启动瑶溪钟秀园景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成功举办生态旅游节。
全年新增贷款101.95亿元,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运行良好,金融服务创新稳步推进。
房地产、现代物流、邮电通信、保险等服务业有序发展。
现代农业稳中趋优。
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修编和海洋开发规划编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成林权改革试点工作。
粮食生产实现丰收,永兴五溪、灵昆九村等蔬菜基地加快建设,成功申报2个省级杨梅园区资金项目。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积极组织参展省农博会,“瓯昆牌”甜瓜等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二)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全年完成省市重点工程投资8.03亿元、区本级16.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9%和104.5%。
灵昆大道接线隧道、南洋大道建成通车,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围垦路等工程加快建设,塘永公路永梅段整治、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工程进场施工。
东片污水管网完成主干管建设,建成截污管87.5公里,纳管到户1.27万户,日平均污水收集量达6万吨以上。
东片防洪一期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建成沿海防护林带1.27万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等工程进展顺利。
天城围垦工程基本建成,海滨围垦加快建设,龙湾二期围涂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34个村,基本建成220千伏瑶溪变,110千伏南洋变加快建设,220千伏龙东变等电力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同时,基本完成机场扩建用地、瓯海大道平衡地块政策处理,积极配合市委党校、温八中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
中心区建设进一步提速。
核心区块规划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审批,14.5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整合规划完成方案设计。
永中路旧城段完成88.5%的拆迁量,永定路东向延伸、龙祥路北段、永中西路西向延伸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区人武部、消防、边防大楼投入使用,市民活动中心、文化水街、公检法大楼等项目加快建设。
瑶溪南片区间道路、区图书馆等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万康锦绣城建成投用,江南锦绣园竣工验收,龙城华府、温州银行大楼等一批房地产、商业项目加快建设。
(三)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四大整治”扎实推进。
深化黑臭河道治理,屿田河、石坦河等河道水质得到改善。
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品收购点等重点污染源治理,推进28个温瑞塘河沿河景观工程建设。
以“一巩固、三延伸”为载体,深化市容环境整治,建成永兴、灵昆污泥临时填埋场,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6座,整治垃圾死角1000余处。
开展“门前三包”责任制试点管理,31条文明街路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点面结合、堵疏并举,集中拆除违法建筑38.9万平方米。
积极探索拆后利用新途径,违法建筑整治取得实效。
强化交通综合整治,加大道路“打卡口、通节点”力度,机动车超速、酒后驾驶、无牌无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一批事故黑点、交通乱点、道路堵点得到整治,创成省级平安畅通区。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合成革行业污染整治通过市级验收,电镀、不锈钢拉管、拉丝等行业污染整治成果得到巩固。
蓝田电镀基地企业入园步伐加快,海城电镀基地进场施工,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设。
建成152家企业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3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申报省节能降耗重点项目23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启动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创建省市级绿色家庭5户、市级绿色学校3所。
旧村改造与村庄整治工作不断深化。
永中东林、蒲州汤家桥、状元周宅等旧村改造项目取得新进展,永兴五溪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
创成村庄整治市级验收合格村15个、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2个,提升建设已整治村12个,完成灵昆连片村庄环境整治。
(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全年累计投入民生事业8.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3.5%。
基本完成十大惠民工程,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温十五中二期工程建成投用,龙湾中学体育馆、区实验中学教学楼顺利结顶。
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创立全国第一所公有民办非营利性新公民学校,龙湾中学等3所学校通过市首批现代化学校验收。
文化大区建设不断深化,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区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沙城文化中心进场施工,民间文化活动日益活跃。
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永昌堡保护修建工作扎实推进。
积极参加第十四届市运会并取得佳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区一医综合楼建成投用,区疾控中心和永中、天河卫生院加快建设。
创成市级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站)1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实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社会抚养费征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强化,计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孕前优生检测率居全市首位。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工伤保险基本达到全覆盖,医疗、生育保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安置房开工5.7万平方米,竣工5.07万平方米,认购488户,交钥匙818户。
加快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建成市首家公办民营的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机构。
各类扶贫帮困活动广泛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深入实施。
青山白化治理和殡葬改革不断深化。
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兵员质量明显提高。
民族宗教、外事、台务、侨务和区志编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和慈善事业稳步发展。
(五)平安建设持续深化。
围绕平安龙湾创建目标,深入开展政法综治“六个年”活动,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工作。
组织开展“冲锋号”系列专项行动,“两抢一盗”等多发性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龙华村等治安乱点整治取得成效,“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好转。
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在全市率先启动综治网格化管理试点,社会综治基层基础不断加强。
继续推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领导包案、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重大节日及政治敏感期“零进京非访”目标。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健全基层安监中队,推行企业安全生产“三大员”建设,村级消防巡防队实现全覆盖。
扎实推进危化企业、通天房、“三合一”场所、居住出租房等重点领域隐患专项整治。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劳动就业培训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全面开展,创成灵昆等3个市级食品安全示范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强化。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防汛防台、森林消防、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政府建设得到加强。
继续推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77件、政协提案185件。
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落实惠企惠民政策,推行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政府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认真开展镇、街道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全面推行。
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和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重点项目全程无偿代理服务,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满意单位和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抓好“两提高、两降低”工作,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规定,清理和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深入开展。
大力压缩行政性开支,党政机关公用经费下降5%,实现专项经费、会议经费、接待费用“零增长”,公务用车“零购置”。
不断加强审计工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工作力度加大。
进一步强化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镇、街道招投标中心建设不断加强。
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开展“五治七律”集中整治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
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全区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新的成绩。
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龙湾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参加龙湾建设的驻区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湾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剧增,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额等指标未能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三产业拉动力不强,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工业性投资增长乏力,自主创新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市政基础设施功能还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依然滞后,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
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有待深化,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知难而进,认真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
做好2010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宏观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保持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我们要充分看到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我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温州大都市区推进战略的加快实施,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大罗山生态区的规划建设,给我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以百倍的信心、十足的干劲、务实的措施,认真做好今年政府的各项工作。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和区委六届七次全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战略目标,坚持稳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坚持优布局与强功能相结合,坚持惠民生与重和谐相结合,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201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6%。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左右和2%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围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年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稳增长为首要任务,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紧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工业投入,做足存量文章,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整合提升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沙城食品制药机械生产基地等成型工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中心工业区、天河民用电器、海城水暖洁具等基地配套设施,加快阀门基地建设,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
全力抓好工业性投资项目建设,集中攻坚142个存量工业项目,督促已竣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抓紧启动建设永兴、海城、灵昆等地的沿海标准厂房,加快村级二产返回用地开发,积极利用“三地”建设标准厂房,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政府主导性项目建设,切实将投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着力拓展市场空间。
依托阀门、合成革、水暖洁具等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出口,巩固欧美等传统外贸市场,拓展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
继续推进外贸孵化器建设,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展外贸自营业务。
积极对接境内外各类展会,组织重点企业抱团参展,建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
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努力在民外合作、民外对接中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投资与合作,设立境内外分支机构和销售终端。
实施“在外龙湾人回归工程”,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大楼建设,引导更多的本地龙头企业和在外企业把经济总部、产值税收和高端环节留在龙湾,促进内外龙湾人互动融合发展。
着力强化要素支撑。
深化自主创新,启动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建设,争创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0家,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省级40项。
深化院企合作,加强公共检测和研发平台建设,助推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开展“招才引智年”活动,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培养与现有产业相适应的技工、熟练工。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再创中国驰名商标1枚、中国名牌产品1个。
以创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为目标,创新金融服务,完善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新筹建小额贷款公司1家,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强化电力设施建设,投产110千伏南洋变,建成110千伏西台变,加快220千伏龙东变、110千伏海滨变等工程进度,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提升电力保障水平。
(二)以沿海产业带为主要平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轮驱动”,积极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定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龙湾片实施方案。
按照产业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加快“退二进三”、“退二提二”步伐,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引导产业集聚。
坚持以大平台引进大项目,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以项目突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加快围垦造地步伐,完成天城围垦建设,继续推进海滨围垦工程,开工建设龙湾二期围涂,加快永兴北园、天城围垦用地功能规划修改方案报批,尽快将建设用海转为存量建设用地,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民科基地建设。
坚持把民科基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着力拉开建设框架。
加快永兴南园和龙湾滨海工业园水、电、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三通一平”。
完成永兴北园一期软基处理工程,启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永兴南北园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实现首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落地。
完成天城围垦开发建设政策处理工作,为早日启动开发创造条件。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项目库,筛选并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努力将民科基地打造成现代化产业新区。
再创产业发展优势。
抓紧出台十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阀门等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延长整合,培育一批市“百龙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努力形成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加快建筑业总部大楼建设,筹划建设建筑业后方基地,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健全工作新机制。
把加快三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作为增强后劲、提升活力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促成飞跃。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深化三产发展规划修编,制定三产集聚区专项规划和商贸流通规划。
出台三产发展奖励办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前景看好的三产项目,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比重、提升质量。
构筑商贸新格局。
启动集商业购物、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区商务酒店、财智东方、万康财富广场等商务楼群建设,积极承接永中传统商贸街区浓厚的商业氛围,加速构筑中心区商贸圈。
依托精品街路创建,扎实推进海城人民路、天河永丰路、沙城中心街、海滨富海路等商业示范街路建设。
加快瓯海大道两侧三产项目开发,大力推进塘永公路永梅段沿线商业连片发展。
加强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现代商贸网络。
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发展连锁加盟经营等业态,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的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培育三产新亮点。
依托区域产业特色,着力培育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
加快建设温州文化用品市场四期、龙湾农产品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温州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温州五金装饰市场和温州不锈钢市场,整合海城水暖洁具市场、永中何家桥窗帘布艺市场等各类临时性专业市场。
抓紧制定符合龙湾实际的“退二进三”政策,在条件成熟片区适时推出试点区块,重点抓好交通主干道两侧和企业搬迁后原厂区的“退二进三”工作。
扶持发展再生资源行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全面实施瑶溪、天柱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工建设瑶溪钟秀园,鼓励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拓展服务新领域。
充分发挥机场、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抓紧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公路物流基地、民科基地配套区,加快建设灵昆港口仓储物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积极引进知名房开公司开发重点区块,提升城区房地产建设品位。
鼓励和支持创意、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扩大第三代高速无线通信网络覆盖面,提高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和家政服务、卫生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四)以提升功能品质为导向,切实增强城区发展承载力
片区联动促形象。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全力加快海城生活区、龙水北片生活区、奥体中心和永昌堡片区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争取海滨、永兴、状元片区控规获批,力争实现控规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心区的龙头作用,全面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形成各片区齐头并进的建设格局。
加速中心城区崛起。
按照“核心区提档次、旧城片重改造、瑶溪南片建配套”的思路,开工21个项目,续建11个项目,建成7个项目,全年计划投资26.87亿元,掀起以基础设施、公建项目、房地产开发和安置房建设为重点的开发建设大高潮。
抓好片区路网建设,建成核心区区间道路网一期、龙祥路北段、永中路旧城段和永定路东向延伸工程,加快龙水路、永中西路西向延伸、瑶溪南片区间道路等工程建设,以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永中旧城片、海滨永兴片、瑶溪南北片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拉开城区框架。
建成市民活动中心、文化水街等工程,抓好温州银行、龙湾农村合作银行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中心区配套功能。
出让一批条件成熟地块,梯度推进开发建设。
开展政策攻坚,大力推进永中旧城二期改建,启动实施三期工程。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以温州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机场大道为轴线,加快状蒲片融入温州主城区步伐。
积极对接沿海产业带和瓯江口新区的开发建设,依托塘永公路和滨海大道,加快完善南片道路网,推进沙城天河海城片城市化进程。
完善基础提功能。
今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实施项目58项,计划投资总额18.05亿元。
突出抓好路网工程,加快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围垦路等道路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塘永公路永梅段整治、瓯海大道沿线景观整治和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建设,开工建设环镇路海滨段、罗东街南段,启动环山公路项目前期,完成通海大道、天柱大道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
着力抓好防洪保安网络建设,续建东片防洪一期、灵昆堤塘北段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加快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抓紧落实海城等低洼地带应急排涝措施,健全基层防汛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