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87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docx

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

2021-2022年高中政治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1.诗人诺瓦利斯曾说: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哲学(  )

A.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B.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能指导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

B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A项不正确,舍去。

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体现了B项。

C项与题意不符。

科学的哲学能指导人们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故排除D项。

2.新华网刊文称:

“人生必须放下四样东西。

”其中,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  )

①放下压力:

累不累取决于心态 ②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 ③放下狭隘:

心宽,天地自然宽 ④放下烦恼:

快乐其实很简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②强调实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题意不符。

④说明矛盾的观点。

3.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解析:

B A项不选,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不属于意识能动性;B项当选,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属于意识能动性;C项不选,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属于因果联系;D项不选,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属于矛盾普遍存在。

4.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这表明(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A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这表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①当选;②正确,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④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无关选项。

5.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探测到来自英仙座星系团的神秘X射线信号。

虽然仍需进一步探究,但该信号有可能标志着我们发现了暗物质的其中一种形态。

这一事例蕴含的哲理是(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具体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C.暗物质就是哲学上说的物质

D.科学家的价值体现在不断发现新的物质形态

解析:

A 材料中这一事例蕴含的哲理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正确;B项不选,材料不涉及具体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C项不选,暗物质不能等同于哲学上说的物质;D项不选,科学家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不断发现新的物质形态。

6.下列选项蕴含的哲理与漫画《塑造》所要批判的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

塑造

A.人们总是按自身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C.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

D.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解析:

A 漫画显示,自己是螺丝刀就想把世界改造成螺丝钉,批判了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客观对象的唯心主义世界观,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D项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均不符合题意。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A.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解析:

A B项与题意不符。

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故不选C项。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故不选D项。

8.英国学者借助超级计算机和专业软件把哈勃以及其他望远镜的观测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结合新的数学分析方法,推算现有望远镜观测不到的遥远暗淡星系的数量,更准确地估算出了我们的宇宙里存在着至少2万亿个星系,是以前认为的星系数量的10倍左右。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

①先进认识工具也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们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B 本题以科研活动为情境,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借助先进的认识工具,天文学家获得了对暗淡星系数量的新认识,这说明认识工具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②③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错误。

以前的认识可能包含谬误和真理,对错误认识要否定,对真理性认识需要肯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④错误。

9.用酒精消毒时并不是纯度越高越好。

75%的酒精可以破坏细菌的膜,从而杀死细菌。

而浓度更高的酒精会使细菌外膜迅速凝固,阻止药液进一步浸透到细菌内部,反而杀不死细菌,起不到消毒的效果。

这说明(  )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②量的积累导致事物性质的改变 ③正确把握事物属性才能有效改造世界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B 本题以生活现象为情境,考查矛盾观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随着酒精纯度的变化,酒精由可以杀菌变为不能杀菌,体现了矛盾的转化,①正确。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②错误。

我们只有认识到酒精纯度对杀毒效果的影响,才能在实践中正确使用酒精消毒,③正确。

④题中未体现。

10.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而应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

该论述表明(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把握矛盾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保护环境需要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参与感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美丽中国的成败取决于群众的意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A 本题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情境,考查联系观及历史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每个人同时是环境的受害者、享有者、污染者、保护者,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①正确。

每一个人都不能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而应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强调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③。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错误。

群众的意志是主观的,不能决定建设美丽中国的成败,④错误。

11.“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

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这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对此,我们应该(  )

①避免使用手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②适度地使用手机,防止矛盾转化 ③辩证否定手机功能的使用和拓展 ④创新手机的功能,消除手机弊端

A.②③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A ①避免使用手机的做法否定了矛盾的客观性,回避矛盾;④消除手机弊端表述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错误排除。

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12.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灰霾混杂着有害物质,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鉴于此,今后的环境保护需要做到:

既要自我保护,也要彼此保护。

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战胜雾霾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要提高对雾霾危害的认识 ③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试点地区治理成功后向全国推广 ④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打赢“驱霾战役”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②错误;③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排除。

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选D项。

13.“造一片生产快乐的菜园,造一家挂在天上的旅店,造一架穿越时空的飞机……造点什么,什么都好,让想法变成行动,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抱怨很廉价,别做空想家,做个创客让自己骄傲……”这是央视公益广告《我创故我在》中的歌词。

这一广告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树立创新意识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解析:

A 题旨强调“创”,才能享受幸福的生活,A合题。

BC与题旨无关。

D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主观条件。

14.北京市交通委倡导绿色出行“两个圈”:

第一个是生活圈,出行方式“135”——1千米步行,3千米骑行,5千米公交;第二个是通勤圈,出行方式“3510”——3千米步行,5千米骑行,10千米公交。

践行这一绿色出行理念(  )

A.应处理好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要处理好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的关系

C.要以生活圈为主,兼顾“两个圈”

D.要依据不同需求,优化出行方案

解析:

D 题干的主旨是“绿色出行”。

做到出行“两个圈”,践行绿色理念,需要优化方案,故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项错误,舍去。

15.为研究抗疟新药,屠呦呦查古医籍、访老中医,从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在190次实验失败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这启示我们(  )

①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普遍性 ②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要有创新意识 ③重视量的积累,多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④要坚定理想信念,秉承执着追求精神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C 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故排除①。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故排除③。

16.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有人认为,大数据已成为微时代的伟大生产力,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大数据会威胁到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甚至有人已经发出了要警惕“数据暴政”。

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认识,是因为(  )

A.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受到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B.大数据是复杂的、变化的,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

C.大数据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且往往是与谬误相伴而行的

解析:

A 人居主观能动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故不选B项。

C、D两项与题意不构成因果关系。

A项符合题意。

17.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战争与和平作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A 战争与和平是矛盾双方两个方面,不是主次矛盾,故排除③。

题旨强调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未涉及④。

18.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在统筹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这主要说明(  )

A.部分决定整体的功能和发展

B.整体不能离开部分而存在

C.要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D.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解析:

D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立足整体,统筹规划,故D项符合题意。

题中未涉及部分影响整体,故不选A、B、C三项。

19.“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源自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是对社会意识的反映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解析:

A 任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追求自由的态度源自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体现了A项。

20.传统的自然价值观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主宰,导致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盲目掠夺。

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地位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推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这说明(  )

A.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已经不再具有导向作用

B.传统的自然价值观不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C.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自然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解析:

D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A、B两项错误。

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不能决定,C项错误。

由传统自然价值观和科学自然价值观导致的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知D项符合题意。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

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

(10分)

答案:

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③要坚持练习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

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解析:

依据材料中列举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调动辩证法的主干知识,从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观点、创新等方面提出方法论建议。

2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目前,互联网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已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

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

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

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结合材料和矛盾的基本属性,说明“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

(10分)

答案: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贯通。

“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既存在相互冲击,也可以相互适应,双方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让“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企业发展。

解析:

解答时,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利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围绕材料中“互联网+”的应用,逐层次分析“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

材料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时间

政策内容

背景

20世纪70年代

定国策,“只生一胎”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自愿环境的紧张关系

21世纪初

提出“双独二孩”政策

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加和扩大内需

xx年

提出“单独二孩”政策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2016年1月1日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以及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

材料二:

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积极做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解读,加强人口基本国情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国情和国策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支持政策落实的良好氛围。

(1)结合材料一,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应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关系。

(8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为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全面二孩”政策的意义拟定两条宣传标语。

(2分,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每条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1)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观点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口政策。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缓解,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计生政策,实现经济、人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要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矛盾,推动经济和人口协调发展。

(2)示例:

①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②实施“二孩政策”,优化人口结构。

③调整人口政策,事关社会长远发展。

(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解读材料一中信息,调动发展观的基本知识,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动力、辩证否定等方面阐述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关系的举措。

围绕“二孩政策”拟定宣传口号,要具有实用性和鼓动性。

24.党中央提出到xx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目标,全国各地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中央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到xx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央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提高扶贫实效。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

治贫先治愚,既要扶智又要扶志。

要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央扶贫措施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5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贫困群众应如何脱贫致富。

(5分)

答案:

(1)①中央的扶贫目标是针对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现状提出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中央确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提高扶贫实效,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二者的有机结合。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副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贫困群众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立志脱贫,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还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别人致富的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就业。

解析:

(1)问解答要注意题干指向“唯物论”。

从材料一中“党提出、确立发展理念、分类施策”的信息,归纳出唯物论的基本知识,要把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

(2)问解答要围绕“扶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从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展开分析。

346578761蝡359968C9C貜271516A0F樏213465362卢P3421085A2薢319787CEA糪>324247EA8纨386759713霓2508761FF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