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81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第七节《诗三首》教案

2.7诗三首教案

课时:

3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说它是“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选自梁代萧统(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的《文选》(《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

3、个人朗读

4、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遗:

wèi赠送

古今异义:

同心(古“感情深厚”今“齐心”)

以:

相当于“而”,表修饰

四、赏析诗歌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

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仅送花草,还送些美好的东西,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送给远行人,表达对即将远行的人的不舍之情,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互赠花草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等感情。

古人的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

“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五、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七、拓展阅读《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建安文学)。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后人对曹操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解题

行:

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

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四、朗诵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标字音

譬pì衿jīn呦呦yōu鼓瑟sè契qì阔

阡陌qiānmò三匝zā吐哺bǔ

2、学生结合注释读,勾画难理解的字词句

3、、疏通文意,重点字词

通假字契阔谈讌(讌通宴)

古今异义的词

几何:

古义:

多少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明明:

古义:

光亮,明亮今义:

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词类活用

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

归心:

使动用法,使……归服

苦:

意动用法,以……为苦

厌:

意动用法,以……为厌

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

“何以”为“以何”)

五、整体感知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六、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

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

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③借代。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酒文化: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举杯消愁愁更愁—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葡萄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讨论: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往下文看,为何叹人生短暂,会发现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1用典。

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②兴。

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

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七、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

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

忧的是什么呢?

(人生苦短)(板书: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

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

岂不很苦吗?

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求安逸的人。

(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

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诗言志,歌咏怀”。

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3)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紧密结合,显示了曹操诗歌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的风格。

八、讨论

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九、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十、拓展阅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内蕴有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九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

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罗贯中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

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

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

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2、提问: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标字音

羁jī鸟守拙zhu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