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066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把握诗歌中对仗的手法。

一、文本名句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回

②独

③哀

(2)古今异义

①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义:

 

今义: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

 

今义: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

 

今义: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

 

3.特殊句式

(1)一去紫台连朔漠:

 

(2)环珮空归月夜魂:

 

4.语句翻译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作者写这三首诗的时间不一样,通过朗读,我们却能感到诗作中流露的情绪大体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答:

 

 

1.《秋兴八首(其一)》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请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体会分析这种特点。

答: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3.《登高》写了飘零的秋景,这个“秋”仅指自然之秋吗?

答: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呢?

有何效果?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2.背景展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

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文体知识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文内文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 高

千古悲愁一肩挑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其艺术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气贯注,纵横恣肆。

此诗八句皆对仗,既工整有序,又极尽变化,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合。

仔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二、深雄悲壮,慷慨激昂。

“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于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

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体现了诗人质朴而博大的胸怀,因而本诗“悲”而不消沉,气势磅礴。

三、写情抒情,有错综之妙。

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使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以白发日多、因病戒酒反映世事艰难、潦倒不堪的社会现状。

这样,忧国伤时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类文品悟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

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

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

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

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

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

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

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

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

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数人感动、折服。

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

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

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

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是这样的吗?

你就是个反例。

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

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广厦来庇护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来喂养黎民百姓。

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手在颤抖;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

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

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你知道吗?

我生活在21世纪,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我快18岁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

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

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

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

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运用示例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

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

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

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这两个词已悄悄地跟定了你。

提醒:

完成作业 第5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回旋 归返、回归 回旋、运转 回环、曲折 调转

②仅、只 单独、独自 表反问语气,难道 ③悲哀 怜悯、同情 哀叹

(2)①古义:

这里指夔州的山。

今义:

长城以北的地区。

②古义:

图画。

今义:

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

③古义:

远离故乡。

今义:

一万里的距离。

④古义:

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

很多年或很长时期,指人的一生或终身。

⑤古义:

极其遗憾。

今义:

痛苦愤恨。

2.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3.

(1)省略句 

(2)状语后置句

4.

(1)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

在萧瑟的景色中,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2)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3)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4)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整体把握

情绪:

孤独寂寞、抑郁愤懑、苦闷深沉的愁情。

原因:

写这三首诗时作者暂时寓居夔州,国势衰微,生活没有依靠,自己又体弱多病。

重点突破

1.

(1)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压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4)尾联,秋风里一片捣衣声里蕴含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2.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1)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2)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王昭君的千载之怨中含着诗人自己的深沉怨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