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545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docx

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语文试题

2021年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

(二)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

因此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自然贴切。

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轨道,将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这种血缘关系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

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

可这压抑儿童天性的家庭教育主张在古代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

孔子曾说: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悌之德具有“事亲”的效用,还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

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还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追求的目标,任何家庭很难摆脱这一教育模式。

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只得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

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达到了高度统一,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族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亲。

在中国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此有着高度的认同。

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

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优患意识。

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

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

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

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选自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古代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既符合人们的天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孩子要遵守和服从长辈,虽然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是这一要求出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血缘宗法制度的介入,也并不过分。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培养的认识不相同,前者仅止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而后者还将其导入了家族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效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是从家庭中的情感层面、封建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孩子们的成长需自立自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古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们的孝悌之德。

B.在论证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时,文中引用了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是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的事例。

C.文中用我国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诚、诚子书的事例,证明了古代的封建士大夫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相当注重,对家门兴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D.文中用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之事,从而论证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自中,人们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了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来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要求子孙们能够服从家长的绝对权威,这虽然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屋

简媛

①走进川西木卡村,但见,石铺的路,石垒的篱笆,石砌的墙。

一切与石一样沉寂。

而我沿着石路,上上下下,爬石级,走石梯,沿着石墙,一户一户去寻找。

透过一堵半人高的石墙,我听见了老人的对话声,顺着声音爬上一截石阶,推开半掩的木门,见两个老人,他们是木匠。

一个老人告诉我,这是老村,年轻人全搬到山下去了。

②我没住过石屋,却一见心生欢喜。

这份喜悦里有无法诉说的情绪,仿佛与永恒有关,与不离不弃、新旧如一有关。

可世间真有永恒吗?

年轻人抛弃这里,有的去了他乡,有的在山脚下建了青砖房。

老人们守在这,守住属于他们的光阴,可他们终究会离去,终究也守不住永恒。

③庆幸的是所有空无人烟的石屋并无破败感,挂在门上的铁挂锁,想挡住谁呢?

是往者还是今人。

我不属于这,只是过客。

我陡然心生悲凉,仿佛整个身子凝固成了石头。

这里的一切那么美好又那么空寂,与此刻我心里了无欲望的心态那么契合。

④与那栋傍山而建的石头垒就的城堡的相遇,与那个大叔的相遇,让我又恢复了自然的喜好。

大叔告诉我,他17岁开始建这石屋,花了20年光阴才有如今的模样。

他说,当年17岁的他和17岁的妻子一起,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挑上来垒成现在的样子,还在这生下了四个女儿。

⑤房子在,老婆去了遥远的地方。

那里兴许有别的石屋,兴许她在那个世界垒出了她的石屋,可到底是与大叔成了阴阳两界。

⑥房里挂的吉他和摆在窗下的电子琴,成了道具。

沉寂的房间里什么声音也没有,又似有千万声响:

四个女孩追逐的声影,女人的呼唤声,烧柴煮饭声,爬梯时的脚步声……吉他上有了灰尘,萎暗着挂在背光的墙上,电子琴放在窗前的木桌上,形成一明一暗的对立。

⑦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喜欢弹几曲,吼几声,现在不玩了。

那时他的喜欢是真心喜欢。

筑房子,养娃的艰辛扑灭不了他想表达心中那份欣喜的愿望。

再忙再累,夜里晨间,有些不一样的韵味从胸腔里浸润出来。

而现在的不喜欢也是真心的,仿佛曾经的熊熊火焰,一夜的篝火之后,火光埋进了灰烬,温度在,而那时的火焰是再也燃烧不起来了。

自然,我明白了他的心空了,再看万事万物就没了光彩,连铺在脸上的神色也是对光阴的敷衍。

⑧“我老婆是受苦了噢。

”说这句话时,老人脸上神情依旧,可我看见了一些闪烁的亮光,从他眼角流露出来。

跟随的那声长叹,伴随惋惜,带些无以复加的悔意。

仿佛一切才刚刚觉悟,却一切成了追忆。

⑨站在石屋里,听见的,除了山上不时传来的乌鸦的叫声,哑哑的,带些空旷苍劲的凄凉。

知了像是被驱赶着,叫声密集成了光影的背景。

⑩这些都不算,因为能落进大叔耳中的,只有一种声音——城堡四周像裙带样环绕着的水渠的流水声。

并不喧闹,仿佛老友的体贴或是爱人的抚慰。

除此,其他一切与石一样沉寂。

⑪幸好有水。

不是退一步求其次的无奈,是欣喜。

城堡前前后后,水渠像错综复杂交织的经脉。

初看时,水渠里流动的是水,走着走着,觉得又不是水,是石屋的经脉、精气神,是周身的血液。

⑫掠过屋里各处,大叔的目光依旧,所有一切埋在心里。

唯独告别时,才发现他的不舍和眼里的落寞——他送别四个女儿先后去读大学,他送别妻子去另一个世界,他送别人来车往,送别所有一切,包含眼下的我们,一切都只是过客。

唯独只有一人——他那17岁就嫁给了他的妻子,停留在他心里,活成永恒。

⑬眼前如此,世间大抵也是如此:

坚硬的石头,原本是没有温度,没有情分的。

而眼下,爬满石屋的花花草草,屋前屋后的葱茏,是从相思里渗出来的心思。

这样,石屋承载的相思也就成了永恒。

(选自2021年8月23《橘洲·湖湘文苑》)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西木卡村到处可见石头,但人员稀少,作者只好一户一户去寻找,从而发现了年轻人一点也没有家乡观念,全部逃离了这里。

B.“房里挂的吉他和摆在窗下的电子琴,成了道具”一句与老人以前的快乐生活形成对比,从而体现了老人现在的落寞生活状态。

C.大叔将一切埋在心里,他送别四个女儿,送别人来车往,送别所有的一切,唯有妻子永恒停留在他心里。

D.结尾的“爬满石屋的花花草草,屋前屋后的葱茏,是从相思里渗出来的心思”体现老人对妻子的怀念,又揭示了主旨。

5.第⑦自然段中所写的“那时他的喜欢是真心喜欢”与“现在的不喜欢也是真心的”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概括。

6.综合全文,探究作者在川西木卡村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申泮文:

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陈建强

2021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

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

“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

“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

”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

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

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

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

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

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

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博士、硕士50多位。

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

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

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

他说:

“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

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常骄傲地说:

“我是南开的‘土货’!

”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

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

“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

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

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宇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

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

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

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

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

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

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

“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21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三个“那位……走了”,既写出了申泮文伟大且崇高的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的情感。

B.申泮文教授从小到大都执力于教育事业,就连90岁高龄了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确实令人很感动

C.申泮文一直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却做出了让人仰及的成就,据此可知,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D.申泮文经常所说的“我是南开的‘土货’”一语既体现了南开大学在当时的办学模式,又形象地写出了申泮文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E.文章写申泮文的经历就是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而对于其它事情几乎没写,由此可见,申泮文的人生比较单纯。

9.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申泮文是怎样完美诠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赞,字奉国,上谷人,因难徙冯翊万年。

父修之,字延期,苻坚东莱太守。

赞弟谦之有道术,世祖敬重之,故追赠修之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赐命服,谥曰哀公,诏秦雍二州为立碑于墓,又赠修之母为冯翊夫人。

及宗从追赠太守、县令、侯、子、男者十六人,其临民者七郡、五县。

赞少以清素知名,身长八尺,姿容严嶷,非礼不动。

苻坚仆射韦华,州里高达,虽年时有异,恒以风味相待。

华为冯翊大守,召为功曹,后除襄邑令。

姚泓灭,秦雍人千有馀家推赞为主,归顺。

拜妥远将军、魏郡太守。

其后,秦雍之民来奔河南、荥阳、河内者户至万数。

拜赞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轵县侯,治于洛阳,立雍州之郡县以抚之。

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接待不倦。

初,赞之未贵也,尝从相者唐文相。

文曰:

“君额上黑子入帻,位当至方伯封公。

”及贵也,文以民礼拜谒,仍曰:

“明公忆民畴昔之言乎?

尔日但知公当贵,然不能自知得为州民也。

”赞曰:

“往时卿言杜琼不得官长,人咸谓不然。

及琼被选为盩啡令,卿犹言相中不见,而琼果以暴疾,未拜而终。

吾常以卿言琼之验,亦复不息此望也。

”乃赐文衣服、良马。

赞在州十七年,甚获公私之誉,年老表求致仕。

真君九年卒,年八十六。

遣令薄葬,敛以时服。

世祖悼惜之,谥日宣穆。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接待不倦

B.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接待不倦

C.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接待不倦

D.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接待不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又称“代祖”,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是我国古代帝王的庙号。

B.赠,文中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与“除”、“拜”义相同。

C.河内,古指黄河以北地区,与“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的“河内”意思一致。

D.令,文中即县令,又称县尊、百里侯,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赞家世很辉煌。

他的父亲是太守,弟弟寇谦得到了皇上的特别看重,以至于堂叔伯等亲戚都得到了追赠。

B.寇赞政绩显赫。

他在担任襄邑县令和妥远将军、河南郡太守时,治政有方,多次被人们称赞,推举为首领。

C.寇赞有爱民之心。

治理洛阳时,他就设置雍州郡县安置流民:

后来官爵显贵,但对流民工作仍然相当关切。

D.寇赞能移风易俗。

他在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要求其丧事从简,且入殓时只穿平时穿的普通衣服,令人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苻坚仆射韦华,州里高达,虽年时有异,恒以风味相待。

(2)赞在州十七年,甚获公私之誉,年老表求致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虛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③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四十三岁,前一年他在颍州州学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之后,家居徐州,后为生活所迫,寄食曹州知州郭概处。

诗人离徐州时,写了此诗向朋友黄徐州告别。

②刻画无盐:

《晋书·周觊传》中“庾亮谓觊曰: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觊曰: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意即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

③青眼:

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他所器重的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在首句说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第二句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诗作还不错,与所得称誉是相符合的。

B.诗的三、四句,回忆自己自得来名声发迹以来,一晃间有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

C.“白头未觉功名晚”一句通过想象手法,表明他此时虽生白发,年过不惑,但还是不觉得自己获得功名有什么晚来之感。

D.“青眼常蒙今昔同”一句是写自己顾念过去,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而现在更寄希望朋友黄徐州的引荐恢复自己的功名。

E.全诗写诗人进退之间,难以由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被罢职,生活在贫穷中,不由得悲叹,做到了情感真挚,尽情倾吐。

15.本诗最后一联情感深沉,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请分析。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早春的“雨”和“草”,令人愉悦。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以至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后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就拿本次两会的记者构成来说,3200余名记者里,外国记者占了近1/3.世界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可见一斑。

②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运筹帷幄,无不体现着中国外交讲道义、守信义、重情义的大国风范。

③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位于凤城四路的未央电信营业厅,发现电信营业大厅僧多粥少,职员脱岗聊天,纪律涣散。

④送过礼物给日本人的朋友都知道,他们见面也都会回赠;日本人这种买椟还珠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感恩教育。

⑤一度被视为餐饮界标杆的海底捞,近日因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大有方兴未艾的趋势。

⑥对每一个在艰苦岗位上秣马厉兵的官兵来说,中国梦又意味着什么?

他们每一个都在用行动在回应着时代的叩问。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情况下,我们要搭建好返乡创业人员的各项服务,配套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B.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美国将拿出出人意料的招数化解,还是嘴上说说而已,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据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发生伤亡交通事故共76起,“饿了么”和“美团”各自占到了其中的26%。

D.正因如此,作者敢于坦陈曾经遭受的折磨,尝试用不同方法治愈抑郁的生活态度,更加值得所有人在陷入迷思时有所沉思。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专家在介绍自己学生时说:

这是我的高足,虽年纪不大,但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你们多多交流。

B.朋友的店子开张,我买了花篮前去恭贺,对朋友说:

新店开张大吉,祝生意似朝阳攀升,财源如海潮滚滚。

C.我们班级开展的小组学习活动效果很好,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其它班级也纷纷效尤,不甘落后。

D.我的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省一等奖,他的父亲说:

作为家父的我今天很高兴,一番苦心终于有了成效。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现实中有形的“墙”好拆,_①____。

比如些地方的群众反映,以前是托关系、找门路、给好处才办成了事;现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有椅子坐了,但是,_②_____。

而事情办得不顺利的根本原因在于,__③_,没有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归根到底,就是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份真正的“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乃至创新能力。

如果有了它,学弟学妹们就一定能提高成绩;没有它,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成绩。

其实,他们不知道,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也必定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

①有了它,学弟学妹们并不一定就能提高成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2日晚,成都首家“无人超市”亮相大悦城广场。

从当晚八点半开业到十点半,有上千人参观,有上百人进到店内购买产品。

结账流程:

首先,顾客需要下载超市App:

接着,在产品上找到专属标签,来到出口处的电子识别区域,接着扫描二维码,计算出总价并付款。

但有人认为,对于像老人这样的部分群体而言,要他们融入“扫码”一族,轻松地在“无人超市”中购物,绝非易事。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明确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D

【分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B项,分析不当,这一要求只是出自于血缘宗法制度的介入,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无关。

C项,理解有误,“前者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分析错误,文中有“孔子曾说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信息,因此,孔子对孝悌之德的培养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上。

D项,因果关系颠倒。

后者是原因,前者是结果。

从文中的“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的信息就可以看出前者是结果。

故选A。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