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28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x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

要节约用水,

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

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

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

产和使用。

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

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近年来,我

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6、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

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怎么做):

既要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

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6)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7)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8)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9)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处这类违法行为。

(10)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

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掠夺性地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浪费,要求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厉行节约,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者应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

(4)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各国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要靠各国共同努力。

如能源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

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

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加强节

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使节约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

行动。

(2)坚持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坚持发展的观点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

保护环境,才保证经济社会的

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节约资源、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全面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一分为二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5)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每人都能“节约一点”,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6)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既要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又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提出这一战略是人类反思历史发展进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是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又必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

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最

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依靠全体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3、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重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体现了经济职能。

为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国家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体现了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3)坚持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

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应自觉厉行节约。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解决能源资源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7)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要求我们在维护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承担节约的义务。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6年年会已定址武汉。

2006年11月,在武汉讨论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

该法律被寄望在2007年出台。

《循环经济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对使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等。

2006年7月10日中国循环经济国际博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多次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什么)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

4有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5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有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7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怎么做)

1、经济常识

1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技。

4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科学发展观。

6提高经济效益。

2、哲学常识

1坚持联系的观点。

2坚持全面的观点。

3坚持发展的观点。

4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5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3、政治常识

1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2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政府要履行国家的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5加强政府的市场调节、经济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6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

四、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3)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6)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7)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属于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生产方式也在变化,我国也更应该发展循环经济。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联系到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采用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身利益,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

展。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5)坚持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科学的价值观,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到底表现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上。

2)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人

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体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考题预测:

1、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业已开通,青藏铁路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型绿色工程”。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15.4亿元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在野生动物专项研究方面采用设置动物通道方式,留出动物迁徒空间。

在加强植被保护方面,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积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构和再生。

在湿地、湖泊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架设桥涵、以桥代路等工程措施,保证了江河源区生态功能不受影响。

在确保多年冻土环境稳定方面,开展冻土环境科研试验项目,采用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冻土环境的稳定。

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江河湖泊水质无明显影响,植被、冻土、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野生动物迁徒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

系的。

答案:

(1)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青藏铁路建设正是从高原地区实际出发,尊重规律,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注重环境保护,把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使青藏铁路成为“巨型绿色工程”。

(2)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青藏铁路建设为了留出动物迁徙空间,保护植被、湿地、湖泊和多年冻土环境,采用多种工程措施,使沿线自然景观得到保护。

(3)

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科学实验,从而使人类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冻土环境试验、尝试各种施工技术等等都说明了

这一点。

(4)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青藏铁路建设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坚持

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析:

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是如何做到某事情的,因此在解题行文过程中应当从这个角

度回答,不能似是而非。

运用哲学原理要准确,要从材料岀发自然引申岀哲学道理,在表达过程

中则可以灵活处理,总之要贴切合理。

2、辨析:

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一次性木筷和实木地板征收百分之五的消费税。

小车税率将与排放量挂钩,2.0升以上的小汽车,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的将达到百分之二十。

这表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味着要抑制消费。

答案: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①节约型社会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抑制

人们正常的健康的消费来实现的。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也就是说,我们节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绝不是为了过苦日子。

②节约型社会不

抑制消费,同时也坚决反对浪费,当前我国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甚至浪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

式,正成为集约型社会的大敌,所以我们要提倡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

的集约型消费模式。

3、材料一我国主要资源储备情况

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序

土地、耕地、森林

淡水

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

100位以后

55位以后

80位以后

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石油

天然气

8.3%

4.1%

25.5%

9.7%

长期短缺且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矿产资源

铁矿石、氧化铝等

 

材料二近15年我国节能与消耗情况

节能情况

万元GDP能源(2004年与1990年对

比)

下降45%

节约和少用能源

(2004年与1990年对比)

7亿吨标准煤

能耗降低情况(2004年与1990年对比)

火电供电煤耗

吨钢可比能耗

水泥综合能耗

11.2%

29.6%

21.9%

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对比

平均高40%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要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问题,政府应当如何实施国家职能?

(3)运用联系和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我国怎样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答案:

(1)从材料一可以看岀:

目前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序,从55位以

后到100位以后不等。

说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一一石油、天然气、铜、铝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水平的8.3%、4.1%、25.5%、9.7%,这说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五

分之一左右,而主要矿产资源除铜以外,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都很低。

因此,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

从材料二可以看岀:

近15年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能耗不断

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相比,我国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

于粗放型阶段。

(2)①政府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决策、管理、服务之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面对当前资源短缺和能源浪费严重的

问题,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实现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依托,没有必要的资源作保证,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

重要的约束作用。

因此,我们要正视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客观联系,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从我国的资源实际岀发,正确处理在资源利用上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4、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要求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

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请运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答案:

(1)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

(2)拼资源,拼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和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论的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06年7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中国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能源问题。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如何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