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80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版.docx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双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版

八年级2014-2015学年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迫(pǎi)击炮地窖(jiào)蹿一蹿(cuān)阌(wén)乡歼(jiān)灭

B.仄(zè)歪绥(suí)靖拂(fú)晓颤(chàn)巍巍锐不可当(dǎng)

C.横渡(hènɡ)箱箧(qiè)溃退(kuì)杀戮(lù)疟(yào)疾

D.瞥(piē)见荒谬(liào)阻遏(è)杜聿(yù)明瓦砾(lì)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制裁脏物寒噤张皇失措B.拂晓歼灭蜿蜒转弯摸角

C.荻港屹立晨曦荡然无存D.尖利法琅闪烁月明风轻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半多了,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5.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

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6综合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故事,写出一个从故事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不超过50字)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

“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

”“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7综合运用(6分)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1.古今战争知多少

在人类的历史上,你知道哪些重大的战争?

列举两个例子。

(2分)

2.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战争出英雄。

你最崇拜的英雄是哪些人?

有何事迹?

举出两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2分)

3.假如你当选成为联合国的秘书长,你将提出怎样的施政报告才能使世界保持永久的和平?

(2分)

8、古诗文默写填空。

(8分)

(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5)《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是:

,。

9、名著导读(5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体裁)集,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2)祥子与车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后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阅读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分)

1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分)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说明文阅读

(一)饺子(15分)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  有删改)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分)

15、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     、     、     。

(4分)

16、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17、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3分)              

18、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3分)                 

记叙文阅读

(二)父亲的节日(金鑫)(16分)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

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

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

我逗他,给我吧。

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

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

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

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

这一问。

竟让我无法回答。

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

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

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

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

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

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

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

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

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

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

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

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

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

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

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

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

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

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

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

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

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

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

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

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9.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

(至少写3点)(3分)

答:

20.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21.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22.文末划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3分)

答:

23.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不超过50字)(4分)

答:

(三)

爱,从来不卑微(14分)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③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④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⑦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⑧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⑨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24﹒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4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25﹒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3分)                                                                  26﹒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分)                       

27、﹒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4分)

四.写作(共60分)

请在《爱,从来不卑微》第⑥横线处作一个关于老头的动作描写我的心理描写片段(10分)要求:

(1)符合上下文情境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字数不超过150字

 

步入初中一年有余,同学们体验到了很多好奇、兴奋和满足,或许还感受到了困惑和忧虑。

对生活与学习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

成长的收获来自老师、亲友、同学的关爱和鼓励,来自书籍的启迪,来自环境的熏陶……

28、请记下最让你感动的生活片断,以《让我说声“谢谢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有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2分)

A.迫(pǎi)击炮地窖(jiào)蹿一蹿(cuān)阌(wén)乡歼(jiān)灭

B.仄(zè)歪绥(suí)靖拂(fú)晓颤(chàn)巍巍锐不可当(dǎng)

C.横渡(hènɡ)箱箧(qiè)溃退(kuì)杀戮(lù)疟(yào)疾

D.瞥(piē)见荒谬(liào)阻遏(è)杜聿(yù)明瓦砾(lì)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2分)

A.制裁脏物寒噤张皇失措B.拂晓歼灭蜿蜒转弯摸角

C.荻港屹立晨曦荡然无存D.尖利法琅闪烁月明风轻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半多了,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2分)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5.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D)(2分)

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

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6综合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故事,写出一个从故事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不超过50字)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

“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

”“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答案:

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

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7综合运用(6分)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1.古今战争知多少

在人类的历史上,你知道哪些重大的战争?

列举两个例子。

(2分)

答:

中国的: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外国的:

滑铁卢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

2.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战争出英雄。

你最崇拜的英雄是哪些人?

有何事迹?

举出两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2分)

答:

赵云,大战长坂坡;岳飞,精忠报国;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

3.假如你当选成为联合国的秘书长,你将提出怎样的施政报告才能使世界保持永久的和平?

(2分)

答:

①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如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②解决石油等资源问题;③调节地方矛盾冲突;④对首先发动战争方予以制裁;⑤对无联合国授权,向别国发动战争的国家予以经济和军事制裁。

8、古诗文默写填空。

(8分)

(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5)《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是:

,。

9、名著导读(5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体裁)集,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旧事重题》,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2)祥子与车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阅读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⑴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   ⑵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⑶颖脱不羁 (束缚,约束)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止)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分)

答案: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分)

答案: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 

说明文阅读(共11分)

(一)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  有删改)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分)

15、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     、     、     。

(4分)

16、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