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240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22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眼科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  眼睑病

第一节  眼睑皮肤病

一、眼睑湿疹

(一)定义及分型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局部皮肤涂抹滴眼液、眼膏或其他不能耐受的刺激性物质时,常呈急性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溢泪、慢性泪囊炎、卡他性结膜炎等则可引起慢性湿疹。

(二)诊断

1.病变部位痒感明显。

2.急性者初起时,睑皮肤肿胀充血,继而出现疱疹、糜烂、结痂。

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疱、溃疡。

慢性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及色素沉着。

少数可并发结膜炎和角膜浸润。

血液中常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三)治疗

停用有关药物,去除致病因素。

局部糜烂、渗液时,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

局部丘疹而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已干燥的病变可外用氧化锌糊剂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全身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去氯羟嗪(克敏嗪),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

重症患者可加用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并作对症处理。

二、眼睑带状疱疹(herpeszosterpalpebraldermatitis)

(一)定义

  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其第一、第二支,在其分布区域发生伴有炎性的成簇疱疹。

各年龄及性别组均可出现,但多见于老人及体弱者。

(二)诊断

起病前常先有发热、疲倦、全身不适、神经痛、畏光、流泪等前驱症状。

3天后,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肿胀、潮红、群集性疱疹。

水疱可变干结痂,痂皮脱落后常留下瘢痕及色素沉着。

病变区域可留有长期的感觉消失或异常。

皮损局限于神经支配区域,不超过鼻部中线为眼睑带状疱疹的最大特征。

有时同侧眼的角膜与虹膜也可同时累及。

继发感染者,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

(三)治疗

发病初期局部可涂1%甲紫(龙胆紫)液或氧化锌糊剂。

也可用0.1%—0.2%碘苷(疱疹净)液湿敷或3%阿昔洛韦眼膏涂布。

适当休息,给予镇静、止痛剂,以及维生素B1、B2。

重症患者,为增强抵抗力,可用丙种球蛋白及转移因子。

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全身使用抗生素。

出现角膜炎、虹膜炎等并发症时,局部应用抗病毒药和散瞳药等。

三、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herpessimplexoftheeyelid)

(一)定义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

这种病毒通常存在于人体内,当身体发烧或抵抗力降低时,便趋活跃。

因发烧性疾病常常可以引起单纯疱疹发生,故又名热性疱疹。

(二)诊断

病变多发生于下睑部位,并与三叉神经眶下支分布范围符合。

初发时睑部出现簇状半透明小泡组成的疱疹;约在1周内干涸,以后结痂脱落,不留下痕迹。

但可复发。

发病时有刺痒与烧灼感。

如发生在近睑缘部位,亦有可能蔓延到角膜。

病变基底刮片,常证实有多核巨细胞。

(三)治疗

1.涂1%煌绿酒精后涂氧化锌糊剂或抗生素软膏,以加速干燥结痂过程。

2.病变蔓延至角膜,见单纯性角膜疱疹的治疗。

四、眼睑丹毒(erysipelas)

(一)定义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急件炎症。

面部丹毒常易累及眼睑,上下眼睑均可发病,并向周围组织蔓延。

(二)诊断

其典型症状为皮肤局部充血(鲜红色)、隆起、质硬,表面光滑,病变边缘与正常皮肤之间分界清楚,周围有小疱疹包围,这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特征。

眼险常高度水肿,不能睁开,患部剧烈疼痛和压痛。

耳前和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全身伴有高热。

在病变过程中,如发现深部组织硬结化,应视为睑脓肿的前驱症状。

睑部丹毒除可由面部蔓延而来以外,还可因睑外伤或湿疹继发性感染所致。

抵抗力较强的患者,病变可于几天之内自行消退,但大多数情况,不经彻底治疗则病变可迁延数周之久.愈后无免疫力,遇到寒冷或创伤时,在原发灶上易复发。

多次复发的结果慢慢会变成睑象皮病。

至于所谓坏疽性丹毒是一种较严重的丹毒感染,一般都原发于眼睑部。

这种丹毒可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内引起眼睑深部组织坏死,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硬痂皮,几周后脱落。

睑部丹毒可通过面部静脉或淋巴组织向眶内或颅内蔓延扩散,造成严重后果。

有的病例由于眼球和眼眶组织的破坏,而导致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以致失明。

(三)治疗

1.局部紫外线照射,同时肌肉或静脉给大剂量青雷素。

2.卧床休息。

第二节  睑缘炎

一、鳞屑性睑缘炎(squamousblepharitis)

(一)定义

  在理化因素刺激、全身抵抗力降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屈光不正等诱因下,眼睑腺体分泌过多,合并轻度感染时可引起睑缘炎。

(二)诊断

1.睑缘局部刺痒,或无明显症状。

2.睑缘可充血、肿胀,并有点状皮脂溢出,睫毛根部附有鳞屑。

皮脂与鳞屑常混合成黄色蜡状分泌物,干后结痂。

除去痂皮后,可见睑缘潮红,但无溃疡。

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

炎症长期不愈,可导致睑缘肥厚、变钝、泪小点外翻,从而发生溢泪、慢性眼睑湿疹等并发症。

(三)治疗

去除病因及各种诱因。

用生理盐水或3%重碳酸钠溶液轻轻擦去痂皮,然后用2%黄氧化汞(黄降汞)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擦、按摩睑缘,每日3次。

痊愈后须继续用药2周以上,以免复发。

二、溃疡性睑缘炎(ulcerativeblepharitis)

(一)定义

  发病诱因与鳞屑性睑缘炎基本相同。

葡萄球菌常为本病致病菌。

多见于患有全身慢性病及贫血的儿童。

(二)诊断

  1.症状较鳞屑性睑缘炎更严重。

  2.皮脂分泌更多,睑缘皮肤、睫毛根部有脓疱及黄色痂皮,睫毛粘集成束。

除去痂皮后,露出睫毛根端及出血性溃疡面。

睫毛毛囊炎性破坏及睑缘瘢痕性收缩,可引起秃睫或睫毛乱生,甚至倒睫。

炎症长期不愈,可导致睑缘肥厚、变形、溢泪、下睑皮肤湿疹或下睑外翻。

(三)治疗

  用生理盐水或3%温硼酸溶液每日清洗睑缘,除去痂皮,并拔去患有毛囊炎的睫毛,然后涂用2%黄氧化汞或抗生素眼膏。

本病比较顽固难治。

因此,治疗务求彻底,切不可任意中断,必要时可考虑应用自身疫苗或葡萄球菌类毒素疗法。

三、眦部睑缘炎(angularblepharitis)

(一)定义

眦部睑缘炎由摩—阿(Uorax—Axenfeld)双杆菌引起;缺乏核黄素者好发本病。

体质衰弱、贫血、结核等慢性病常为其诱因。

(二)诊断

睑缘及附近皮肤轻度充血、糜烂,双眼外眦部多见。

常合并眦角性结膜炎。

(三)治疗

0.5%硫酸锌滴眼液对本症有效,每日4—6次。

临睡前涂用2%黄氧化汞或抗生素眼膏。

口服核黄素。

第三节  睑腺病

一、睑腺炎(hordeolum)

(一)定义及分类  

系眼睑腺体及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

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种。

化脓性细菌(以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引起睫毛毛囊皮脂腺

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而引起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则称内麦粒肿。

(二)诊断

  1.外麦粒肿  睑缘部红、肿、热、痛,触痛明显。

近外眦部者常伴有颞侧球结膜水肿。

数日后,睫毛根部出现黄脓点,溃破排脓后痊愈。

炎症严重者,常伴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或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内麦粒肿  眼睑红肿较轻,但疼痛较甚。

眼睑红、肿、热、痛,睑结膜面局限充血、肿胀,2~3日后其中心可见黄脓点。

自行穿破,脓液排出后痊愈。

(三)治疗

脓肿形成前,应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

反复发作及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

脓肿成熟时需切开排脓。

应注意对外麦粒肿,其皮肤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对内麦粒肿,则其睑结膜面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

切忌挤压排脓,以免细菌随血流进人海绵窦引起脓性栓塞而危及生命。

二、睑板腺囊肿(chalazion)

(一)定义

    是睑板腺排出管阻塞、腺内分泌物滞留,刺激管壁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

(二)诊断

1.多偶然发现,一般无显著症状。

囊肿较大时,可有沉重不适感,部分则有异物感。

  2.单发或多发,上睑尤多。

眼睑皮下可扪及圆形、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的肿块,无压痛。

相应的睑结膜充血,呈紫红或紫蓝色。

如有继发感染,则其表现类似睑腺炎。

反复发作的老年患者,应警惕睑板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之可能。

(三)治疗

囊肿小者,可不予处理,任其自行吸收或消散。

也可局部热敷。

或用2%黄氧化汞眼膏涂布并按摩,以促进囊肿吸收。

囊肿大者,需手术刮除,睑结膜面的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

三、睑板腺阻塞

(一)病因  

睑缘炎、慢性结膜炎或其他原因造成睑板腺排泄管阻塞,分泌物积存日久而钙化。

(二)诊断

  1.患者可有干痒感,有时有异物感。

  2.透过睑结膜可见点状及线条状黄白色凝聚物,日久形成小结石。

(三)治疗

病因治疗的同时可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膏,并按摩。

小结石突出于睑结膜面时,可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用尖锐小刀或注射针头剔除。

第四节  眼睑与睫毛位置异常

一、倒睫(trichiasis)

(一)定义

为睫毛倒向眼球的不正常状态。

毛囊周围瘢痕收缩,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睑内翻(如睑缘炎、睑腺炎、眼睑外伤等)均能造成倒睫。

多见于沙眼。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感觉。

多表现为眼睑痉挛,局部结膜充血,角膜浅层混浊,新生血管形成,甚至出现角膜溃疡。

(三)治疗

首先予以病因治疗。

倒睫少时,可用睫毛镊拔除,或行倒睫电解术,彻底破坏毛囊,以免再生。

倒睫多时,则需手术矫治。

二、睑内翻(entropion)

(一)定义及分类

  睑缘向眼球方向内卷,睫毛部分或全部倒向眼球的反常状态。

按病因分类,可有以下几种:

  1.痉挛性睑内翻  系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所致。

好发于下睑。

老年人多见。

另外,结膜炎、角膜炎的刺激,长期包扎眼睛也可成为本病诱因。

  2.瘢痕性睑内翻  系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

常见于沙眼后,眼睑局部炎症或外伤也能发生。

3.先天性睑内翻  系内眦赘皮、鼻根部发育不良、肥胖所致。

常见于婴幼儿下睑内侧。

4.机械性睑内翻  睑发育异常、无眼球、小眼球和眼球萎缩,因对眼睑失去支撑力量而出现睑内翻。

(二)诊断

  1.异物感、疼痛、流泪明显。

  2.睑缘内翻,部分或全部睫毛倒向眼球,直接摩擦角膜、结膜。

结膜充血明显。

可发生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

视力亦可减退。

(三)治疗

病因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矫正方法:

  1.对先天性睑内翻,轻度者可随年龄增长趋向自愈,不急于手术。

也可用短小橡皮胶布粘贴于下睑内侧皮肤,以起牵拉作用。

重症者可用眼睑皮肤—穹窿部穿线法矫正。

  2.轻度痉挛性睑内翻和睑板不甚肥厚者,可作631法矫正。

睑板肥厚者,则选何兹术式为宜。

对老年人的痉挛性睑内翻可行下睑皮肤切除术。

重症者可加眼轮匝肌部分切除术。

  3.瘢痕性睑内翻的矫正方法,常用的有睑板楔形切除术、睑板切断术、睑板切除术。

  4.机械性睑内翻,可试配义眼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联合义眼植入,既改善外观,又同时治疗了睑内翻。

三、睑外翻(ectropion)

(一)定义及分类

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的反常状态。

根据不同病因,可分为:

  1.瘢痕性睑外翻  眼睑局部炎症或外伤尤其热烧伤、化学伤后形成瘢痕,收缩牵拉所致。

  2.痉挛性睑外翻  多由眼轮匝肌痉挛所致,常见于眶脂丰满的幼儿或青年的下睑,结膜肥厚性变化、水肿或眼球高度突出时,也可发生本症。

  3.老年性睑外翻  眼睑皮肤松弛所致,仅限于下睑。

  4.麻痹性睑外翻  面神经麻痹所致,仅见于下睑。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轻重程度不一,溢泪为主要表现。

轻者仅睑缘后唇稍离开眼球,睑结膜并无外露(又名睑缘外旋)。

重者可使泪点外翻。

局部皮肤湿疹。

眼睑闭合不全可使暴露的结膜干燥、充血、肥厚,角膜上皮干燥、脱落,甚至引起暴露性角膜溃疡。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睑、结膜、角膜。

(三)治疗

在病因治疗基础上,要求溢泪患者向上轻拭泪液。

有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者,应在结膜囊内涂以大量眼膏,保护眼球。

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作睑缘缝合术。

对痉挛性睑外翻者可采用包扎疗法。

对老年性睑外翻者可施行睑缘缩短术。

对病程已久的麻痹性睑外翻者,可作外眦部睑缘缝合术。

对轻度瘢痕性睑外翻者可选择“Z字”形缝合术。

重症患者则在彻底切除瘢痕组织后,用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矫治。

四、内眦赘皮(epicanthus)

(一)定义

内毗赘皮是遮盖内毗部垂直的半月状皱折,在所有种族3—6个月的胎儿是常见的。

发生在胚胎3、4个月,较为合理的学说归因于颅骨及鼻骨之发育不良,使过多的皮肤形成皱折。

(二)诊断

内毗赞皮经常是双侧的,皮肤皱折起于上睑,呈新月状绕内毗部走行,至下睑消失。

少数病人由下睑向上伸延。

例外的可以是单侧的。

皱折亦可很宽,有时遮蔽内毗部,偶有遮盖鼻侧眼球影响一部分视野者。

患者两眼距离较远,鼻子低平,常误认为是内斜视。

有些无精打彩的外貌。

在鼻梁上皱折中捏起皮肤内眦赘皮可暂时消失。

本症常合并上睑下垂、睑裂缩小、内斜视及向上运动障碍以及先天性睑缘内翻。

少数病例泪阜发育不全。

(三)治疗  

轻者不需治疗,为美观可行整形术。

如合并其他先天异常者应酌情手术矫正。

五、眼睑闭合不全(hypophasis)

(一)定义

  睑裂闭合受限或完全不能闭合,导致眼球部分外露的反常状态,又称“兔眼”。

严重睑外翻、先天性上睑或者下睑过短或缺损、眼球病变或眶内占位病变造成的眼球突出、面神经麻痹则可引起麻痹性睑裂闭合不全。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表现外,有不同程度的溢泪。

除有碍美观外,暴露的角膜干燥、上皮脱落、混浊,甚至发生暴露性角膜溃疡。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

(三)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可采取局部保护措施,结膜囊内涂大量抗生素眼膏,并以眼垫覆盖或作眼部“湿房”。

亲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必要时可作中央性睑缘缝合术。

六、上睑下垂(ptosis)

(一)定义及分类

  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睑裂变窄。

按病因可分为:

  1.先天性上睑下垂(congenitalblepharoptosis)  系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异常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后天性上睑下垂  继发于眼睑本身疾病、神经系统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主要有:

  

(1)麻痹性上睑下垂:

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多为单眼。

  

(2)交感性上睑下垂:

米勒(muller)肌功能障碍或颈交感神经受损所致,后者常致霍纳(Horner)综合征。

  

  (3)肌源性上睑下垂;多见于重症肌无力。

  

  (4)机械性上睑下垂:

眼睑本身病变使眼睑重量增加所致。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双侧居多,可伴有眼睑其他先天异常或眼外肌麻痹;后天性上睑下垂者,则常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

(2)自然睁眼向前平视时,双眼或单眼上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

若双眼瞳孔被遮,则患者视物呈仰头姿态或眉弓抬高,额部皮肤出现较深横皱纹。

有时可伴有内眦赘皮、小睑裂等畸形。

严重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可影响视功能发育,日久则发生弱视。

重症肌无力所致者有晨轻夜重的特点,常伴其他眼外肌无力现象,眼球运动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必要时验光检查。

对重症肌无力可疑患者,可作新斯的明试验,以明确诊断。

肌注新斯的明0.5mg,15~30min后症状缓解者为阳性。

(三)治疗

1.先天性上睑下垂未完全遮盖瞳孔者,可择期手术矫正;完全遮盖瞳孔者,应尽早手术矫正,以防产生弱视。

提上睑肌肌力良好(8mm以上)或中等(4—7mm)者,可考虑作提上睑肌缩短术;肌力弱(0—3mm)者,可选择利用额肌力量的手术,如阔筋膜悬吊术、眼轮匝肌悬吊术等。

2.后天性上睑下垂,应先作病因治疗,无效时再行手术。

伴有其他眼肌麻痹或重症肌无力者,手术应慎重。

七、双行睫(distichiasis)

(一)定义

双行睫为先天性睫毛发育异常。

Begle及Szily认为是远祖遗传征象之一。

此种现象常在动物中发生。

为显性遗传。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在正常睫毛后方另发生一行睫毛,此睫毛由睑板腺口内长出。

数目少者3—5很,多者20余根。

可在若干睑板腺口内无睫毛发生。

常见于双眼上下睑,亦有只发生于双眼下睑或单眼者。

此副睫毛细软短小、色素少。

但亦有与正常睫毛相同者。

排列规则,直立或向内倾斜。

常引起角膜刺激症状。

因副睫毛较细软,角膜上皮长期受刺激已能适应,所以有的儿童直到5—6岁因外观上有轻度“红眼”症状,才引起家长的重视。

裂隙灯检查时角膜下半部可被染色。

偶有合并睑缘外翻者。

2.病理检查  发现本病之睑板腺缺如,该处被睫毛囊所代替。

(三)治疗  

如副睫毛少可行电解术。

马庆询(1981)曾对7例(14眼)患者行毛囊摘除术,系将毛囊随同副睫毛一并摘除。

远期效果符合眼睑生理的功能与外观。

八、先天性睑裂狭小症(congenitalblepharophimosis)

(一)定义

先天性睑裂狭小症的特征为睑裂较小。

Waardenberg认为系胚胎3个月前后由于上颌突起发育抑制因子量的增加与外鼻突起发育促进因子间平衡失调,故两眼内眦间距离扩大、下泪点外方偏位。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症之睑裂左右径及上下径皆较正常明显的变小。

有的横径仅13mm,上下径仅1mm。

常伴有内毗角之异常。

2.本症合并的其他先天异常  合并鼻梁低鼻根部宽者较多。

有合并内眦赘皮及上睑下垂者。

亦有合并小眼球、小角膜、泪小管延长及泪小点向外偏位者。

有的合并不同程度之智力缺陷。

(三)治疗  

可行外眦切开内眦成形术,亦有行隆鼻术者。

合并有上睑下垂者行睑下垂手术。

九、先天性眼睑缺损(congenitalcolobomaofthelid)

(一)定义

先天性眼睑缺损为较少见之先天异常。

文献报告中女多于男。

(二)诊断

单眼者较多见。

上睑缺损较下睑者多见。

亦有右上下睑缺损伴左下睑缺损或双眼上下脸对称的四个缺损者。

眼睑缺损的部位以中央偏内侧者占绝大多数。

缺损之形状多为三角形,基底在睑缘,亦有呈梯形或横椭圆形者。

有报告内眦及外眦部缺如者,其缺损之幅度占睑裂之3/4,其宽度最大者为7mm。

(三)治疗

我国宁金龙等(1982)曾利用睑缺损部本身的睑板及睑组织设计推移或滑行的带蒂组织瓣修复上睑缺损,取得了满意效果。

十、睑球粘连(symblepharom)

(一)定义

  睑结膜与球结膜间发生粘连,多由化学伤、灼伤所致。

一些严重的眼病,如沙眼、溃疡性结膜病,以及复发性翼状胬肉也可发生本症。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睑、球结膜粘连程度轻重不一。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

粘连面积大者,常引起眼球运动障碍而出现复视。

累及角膜瞳孔时,可影响视力和仪容。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

(三)治疗

1.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采取预防睑球粘连的措施,结膜囊内涂大量眼膏,用玻璃棒经常分离创面,或在结膜囊内放置硅橡胶薄膜等。

2.形成睑球粘连后,较轻者常无明显症状,不需治疗。

范围较小的,可分离粘连后作自体结膜移植。

范围较大的,则选自体口腔粘膜移植。

对严重的角膜粘连者,可同时作板层角膜移植术。

  

第五节  眼睑肿瘤

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有色素痣、黄色瘤、皮样囊肿、血管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等;恶性肿瘤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眼睑恶性黑色素瘤等。

一、色素痣(nevus)

(一)概念

出生时即有,婴儿期生长较快,成年期渐趋静止。

少数在青春期出现。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外眦部睑缘,表面扁平或稍隆起,色泽及大小不一。

表面平滑、不隆起、没有毛发生长者称斑痣;高出皮肤表面,其上有毛发生长者称毛痣;在睑缘上突起,呈乳头状,色较黑,呈米粒或豆大者称乳头状痣:

分占上、下睑各半,闭眼时合二为一者称分裂痣。

在外来刺激下也可恶变。

    2.检查  仔细检查眼睑局部情况。

必要时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助确诊。

(三)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

一旦近期增长迅速,色素加重,表面粗糙,兼有出血倾向时,应警惕恶变可能,尽早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

切除范围应包括其周围部分的正常皮肤。

二、黄色瘤(xanthelasma)

(一)病因

原因不明。

一般认为与高血脂有关。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老年妇女上睑内侧多见,呈对称性分布。

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质软、扁平,稍隆起于皮肤面。

生长缓慢,无任何不适。

2.检查  仔细检查上、下睑内侧皮肤。

(三)治疗

无需治疗。

为美观,可手术切除或用二氧化碳冷凝。

三、皮样囊肿(dermoidcyst)

(一)病因

  属先天发育异常,儿童多见。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上睑外侧皮下,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的肿块。

与皮肤无粘连,但可与骨膜粘附。

内含软骨、毛发、牙齿、腺体及脱落上皮等,周围有囊膜。

2.检查  局部检查为主,生长于上睑内侧的囊肿,需与脑膜膨出相鉴别。

(三)治疗

手术切除。

四、血管瘤(hemangioma)

(一)定义及分型

先天性血管组织发育畸形,出生后即有。

可分为毛细血管型和海绵窦型两种。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型  较多见。

扁平或稍隆起,无痛。

位置较浅,多在真皮内。

呈鲜红色,深部者为浅蓝色或暗紫色。

呈乳头状隆起的称草莓痣;扁平不隆起的称火焰痣。

  ,

(2)海绵窦型  见于青年人。

位于皮下或真皮深层。

境界清楚,球状突起,色蓝紫,质软,有包膜。

头低位时,肿块增大,颜色加深。

遍及半侧面部的血管瘤,如伴同侧脉络膜弥漫性血管瘤、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及青光眼等者称Sturge—Weber综合征。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眼睑局部情况。

必要时作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及眼压检查,甚至CT摄片。

(三)治疗

1.儿童毛细血管瘤有自行消退趋向不急于处理。

瘤体迅速增大,尤其遮盖瞳孔引起弱视或反复出血、感染者需进行治疗。

2.毛细血管型,首选为肿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光、放射线治疗。

  

3.海绵窦型应手术切除。

  

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一)诊断

鳞状细胞乳头瘤为眼睑最常见良性病变。

常有蒂,颜色与相邻近的眼脸皮肤相同。

往往是多发,好累及睑缘,表面常有角化蛋白痂,显微镜下,可见指状突起构成,血管化结缔组织,外有增殖性上皮覆盖,表皮常棘皮化,足钉延长,有角化过度和灶性角化不全区域。

(二)治疗

手术切除。

六、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

(一)定义

  来源于表皮或毛囊的基底部,好发于下睑近睑缘处的内眦部。

在眼睑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占第一位。

50~60岁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老年人。

常发生在内眦睑缘移行部,呈丘疹样结节或类似色素痣,质硬,表面有鳞屑及痂皮。

中央部可出现溃疡,逐渐扩大,基底坚硬而不平,边缘隆起并内卷。

进展缓慢,很少转移至远处,但可向周围及深部蔓延,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

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助诊断。

怀疑肿瘤细胞扩散时,应作X线检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如CT、脑部MRI等),以明确范围及程度。

(三)治疗

基底细膜癌对X线、Ra或Co放射治疗敏感。

瘤体小时,可行手术切除或冷冻。

晚期病例,可作眶内容摘除术,并结合放射治疗。

七、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

(一)定义

    起自皮肤或粘膜上皮层的恶性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