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55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docx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单项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抗凝血酶IB抗凝血酶IIC抗凝血酶IIID抗凝血酶IVE抗凝血酶V

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5.枸橼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 

A.Ⅴ因子和Ⅷ因子B.Ⅶ因子C.Ⅸ因子D.Ⅹ因子E.Ⅺ因子

6.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

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 

A.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

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1∶2B.1∶4C.1∶6D.1∶8E.1∶9

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

1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

A.EDTA-K2B.38g/dl枸橼酸钠C.109mmol/L枸橼酸钠D.肝素E.草酸钠

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

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C.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Hb为碱性物质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15.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 

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16.对瑞氏染色的介绍,正确的是 

A.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蓝B.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蓝C.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

D.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

17.关于瑞氏染色后细胞着色情况,错误的是 

A.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B.淋巴细胞胞质为蓝色C.嗜碱性颗粒为紫红色D.嗜酸性颗粒为桔红色E.单核细胞胞质为灰蓝色

18.关于血细胞染色,正确的是

A.瑞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B.瑞氏染色法对细胞质染色不及吉姆萨染色法C.瑞氏染色法对嗜酸性细胞染色效果尤其好D.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差E.吉姆萨染色法为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9.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 

A.试剂便宜B.标本色彩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

参考答案

1.B2.D3.C4.E5.A6.D7.A8.A9.B10.A11.B12.C13.D14.D15.D16.B17.C18.A19.D

1.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

2.引起WBC数量生理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新生儿B急性中毒C运动、情绪的影响D妊娠期E吸烟

3.改良牛鲍计数板每个计数池被划分为几个大方格

A8个B16个C25个D9个E400个

4.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的白细胞主要来自于

A成熟池B分裂池C贮备池D循环池E边缘池

5.显微镜下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涂片的

A尾部B头部C体尾交界处D体部E头体交界处

6.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

A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B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E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7.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通常以几叶为主

A1叶B2-3叶C4叶D5叶E6叶

8.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五叶以上这超过

A2%B3%C4%D5%E6%

9.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即可拟诊为

A急性白血病B慢性白血病C贫血D骨髓增生E中毒

参考答案

1.E2.B3.D4.D5.C6.B7.B8.B9.A

1.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玻片法计数用乙醇染料B.试管法计数用盐水染料C.染色前要充分固定D.染色时间必须充分E.37℃条件下染色

2.HiCN转化液应置于

A无色玻璃瓶内B无色有机玻璃瓶内C棕色玻璃瓶内D白色塑料容器E棕色塑料容器

3.HiCN法测定Hb后,废液处理时常用

A次氯酸钠B过氧乙酸C去污染粉D甲醛E新洁尔灭

4.铅中毒时外周血涂片中易见

A小红细胞B球形红细胞C有核红细胞D碱性点彩红细胞E嗜多色性红细胞

5.红细胞结构异常不包括

A染色质小体B卡波环C嗜多色性红细胞D碱性点彩红细胞E有核红细胞

6.染色质小体最常见于

A脾切除后B缺铁性贫血C红白血病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

7.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采用

A瑞氏染色BHE染色C煌焦油蓝染色D加入偏亚硫酸钠后观察E吉姆萨染色

8.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

A腹泻B烧伤C铅中毒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

9.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

A.性别B.年龄C.精神因素D.红细胞寿命缩短E.感情冲动

参考答案

1.C2.C3.A4.D5.C6.D7.C8.D9.D

名词解释

1.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body)也称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直径1`2微米,1至数个不等,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见于容血性贫血和脾切除术后

2.卡波环(Cabotring)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型,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术后。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

RDW有助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5.MCH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单位。

6.核左移(shifttothe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7.核右移(shifttotheright)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

8.棒状小体(Auerbody)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μm,一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

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9.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物质,是常用而且比较灵敏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检指标之一。

11.国际敏感度指数(ISI)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各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ISI值越接近1.0,试剂的敏感性越高。

1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人平均凝血酶原时间的比值,临床多用作抗凝治疗的监护指标。

13.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14.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阶段细胞,其胞质中尚残留部分嗜碱性物质,可被某些燃料活体染色后呈蓝色或紫色的网状或颗粒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15.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骨髓增生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的程度,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涂片中,红细胞胞质内出现形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灰蓝色点状物,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简答题

1.RDW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1)确铁性贫血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鉴于95%以上的缺铁性贫血RDW均升高,故RDW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

 

(2)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疾病;两者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前者红细胞大小明显不等,RDW增高;后者大小较均一,RDW基本正常;

 (3)RDW结合MCV进行新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2.简述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②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说明治疗有效,贫血愈严重,网织红细胞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在红细胞和Hb升高之前;反之,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增高,说明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情况。

3.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HiCN测定法、SDS-Hb测定法)

测定方法

优点

缺点

HiCN测定法

①参考方法

②操作简单

③反应速度快、产物稳定

④可检测除SHb之外的所有Hb

⑥参考品性质稳定,便于质控

①试剂中的KCN有剧毒

②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可致浑浊

③对HbCO的反应慢(100min)

④不能测定硫化血红蛋白

SDS-Hb测定法

①次选方法

②操作简单,呈色稳定,试剂无毒,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①SDS质量差异大,SDS-Hb消光系数未确定

②SDS易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

4.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分型

形态特征

正常存在部位

Ⅰ型(丝球型)

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

仅在正常骨髓

Ⅱ型(网型)

位于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

大量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很难见到

Ⅲ型(破网型)

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

外周血中少量0.2~0.3

Ⅳ型(点粒型)

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

主要在外周血0.7~0.8

5.Hct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优点

缺点

温氏法

应用广泛,无须特殊仪器

难以完全排除残留血浆(可达2%~3%),需单独采血,用血量大。

已渐被微量法取代

微量法

WHO推荐为常规方法。

标本用量少,相对离心力高,结果准确、快速、重复性好

需微量血液离心机

血液分析仪法

无须单独采血进行测定,检查快速,精密度高

准确性不及微量离心法,需定期校正仪器

放射性核素法

最为准确,ICSH规定为参考方法

方法繁琐,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6.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

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须将其扣除。

校正公式如下:

7.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以2~3叶为主,杆状核与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之间的比值为1∶13。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即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1)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常见于病程长的化脓性感染。

(2)毒性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

(3)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常见于严重感染。

(4)杜勒小体: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μm,常见于严重感染。

(5)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

9.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

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

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③急性溶血: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④急性出血:

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WBC常明显升高且出现于Hb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

⑤急性中毒:

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⑥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WBC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10.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①某些感染:

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秉、恶性组织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

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⑤脾功能亢进:

肿大的脾脏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

11.试述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如何避免技术误差?

技术误差是造成白细胞显微镜计数误差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操作不正规和仪器不精确所造成,应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加以避免。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器材:

使用器材均须清洁、干燥,并经过严格校准,采用标准化的试剂。

(2)标本采集和稀释:

原则上均应采用静脉血。

静脉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充分混匀、所用标本应新鲜;采末梢血时,采血部位不得有冻疮、水肿、发绀及炎症等;采血速度要快,针刺深度要适当,不能过度挤压;稀释液应过滤,取血量和稀释倍数要准确;加入血液后应与试剂充分混匀,并放置5~10min后充池计数。

(3)加盖玻片方式向计数板加盖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用的“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以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0mm,减少计数误差。

(4)充液的影响:

充池前应充分混匀稀释液(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即可),但应避免摇出过多气泡;充液时,避免充液太多或太少、断续充液、产生气泡及充液后盖片移动,以免细胞分布不均,影响计数结果。

(5)计数压线细胞时,应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6)计数池内的细胞分布要均匀,一般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

两次重复计数的误差不超过10%。

否则应重新充池计数。

(7)有核红细胞的影响若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因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须按下列公式加以校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