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545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docx

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知识点总结

地图、比例尺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一)比例尺

1、概念:

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比,缩小的程度。

又叫缩尺。

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

数字式:

如11000000或1/1000000或百万分之一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线段式:

3、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值的大小。

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结论1:

绘制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大些;反之则应小些。

并考虑纸张的大小。

结论2:

图幅面积相同的地图,所表达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达图中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则比例尺越大,表达图中的内容越详细。

结论3:

实地范围相同的地图,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表达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能表达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的缩放结论:

 

新图比例

尺的变化

实地范围

不变图幅面积

图幅面积不变

实地范围变化

比例尺放

大到n倍

原图比例尺×n

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n²

比例尺放

大了n倍

原比例尺×(n+1)

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n+1)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n+1)²

比例尺缩

小到n倍

原图比例尺×1/n

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1/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n²

比例尺缩

小了n倍

原比尺×(1-1/n)

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1-1/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1-1/n)²

5、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⑴若图幅大小相同:

①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②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⑵若实际范围相同:

①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此时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②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此时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规律:

①大范围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等。

②小范围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学校平面图等。

(二)方向

一般定向法: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

有关地球大小的几个重要数据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40000km;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21km

地球仪概念: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地轴:

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即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倾斜方向不变)

两极:

北极: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

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线和经度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半圆叫经线。

每条经线都相等,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是二面角;某一经线所在的平面与0°经线所在的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该经线的经度。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又叫0°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度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经度越来越小的是西经。

能够平分地球的经线圈中的经线有如下特点:

W+E=180°

东半球

20°w~0°~160°E

西半球

160°E~180°~20°w

纬线和纬度

赤道:

在地球仪上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

在地球仪同赤道平行的线,指示东西方向

除极点外,各纬线都是圆,赤道最长,各纬线分别向两极递减,到极点成一点;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所有纬线都平行,所有纬线都与经线相互垂直,

纬度是线面角,球面上某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纬度,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

定义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环绕地球一周且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点,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线圈

形状

圆;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线最长,两极收缩成一个点。

南、北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相互

关系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间隔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1、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

要用劣弧定向法:

即判断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其方法如下: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东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西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分别在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东面,西经度地点在西面。

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地点在西面。

距离计算

(1)纬度与距离:

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长度为111千米。

经线长度计算:

L=111·m(m表示所跨纬度数)

(2)经度与距离:

①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千米。

②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2千米。

③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COSφ千米。

纬线长度计算:

L=111·n·cosα(n表示所跨经度,α为所在纬度)

3、利用经纬网判定范围大小

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数相同的两幅地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4、利用经纬网确定范围(定范围)

1.依据:

任意相邻的纬线间隔相等,任意相邻经线间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方法:

①同纬度,所跨经度数相同,实地范围相等。

②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实地范围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所跨经度数越大,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5、利用经纬网判定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

•理论依据:

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

(1)同一条经线,最短航程沿该经线走,方向正南或正北。

(2)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分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再向南。

2、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再向北。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判断方向。

(3)两点同一纬线圈

同在北半球:

走向北弯曲的弧

同在南半球:

走向南弯曲的弧

6、利用经纬网确定球面对称点(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

经度相同,纬度相反

②关于地轴对称:

纬度相同,经度相对,和为180°

③关于地心对称:

纬度相反,数值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等高线知识点

1、高度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高度。

地图上的高度注记

⑵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局部区域看,表现为山顶、盆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从较大区域并综合海拔和相对高度,又分为:

山地、盆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1)大地形类型(陆地地形)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平原:

海拔<200m,地势起伏很小,等高线很稀疏

高原:

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

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山地:

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

丘陵:

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

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温馨提示:

阅读时应该加强一些数值意识

1)大地形类型(海底地形)

海底基本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6)等高线与山脊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1、山峰、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

2、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

3、山脊:

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低处。

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高耸部分。

4、山谷:

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高处。

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低凹部分。

山脊线与山谷线的判断

方法1:

山脊部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山谷部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方法2:

内部等高线海拔高,外围海拔低,即“内高外低”为山脊;外围等高线海拔高,内部海拔低,即“外高内低”为山谷。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注意:

“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度大小除与等高线密集程度有关外,还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有关,且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相关。

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

(1):

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2):

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

A点的海拔-B点海拔估计值

(3):

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4):

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5):

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6):

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d<H≤B(B为崖底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则其数值只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