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垄断现象研究.docx
《校园垄断现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垄断现象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垄断现象研究
校园垄断现象研究
经济学院统计系042班孙红宇2070404238指导老师:
胡荣华
摘要:
本文以小见大,以相对封闭的校园中的各种商店(水果店、文具店、复印店、非教育超市的小卖部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校园内部与校园外部,价格差异能够存在的原因。
然后,对经过调查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用于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勒纳指数。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校园中的垄断现象给同学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福利漏损,然后给出减少或消除这种福利漏损的建议及对策。
并进一步结合校园中的“企业”(也就是各种商店)的自身优势与外部优势,指出在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
最后,在分析此问题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到整个社会,指出研究校园中的垄断问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垄断、勒纳指数、福利漏损、市场定位
Abstract:
Thisarticletakeseachkindofstoreincampus(fruitstore、retailingstore、stationeryshop、photocopyingshopandsoon)asobjectofstudy,analyzesthereasonindifferenceofpricebetweenthecampusinteriorandexterior.Basedonthisstudy,IanalyzethedatacollectedinordertocalculatetheLemerIndex,whichusedtomeasurethepowerofmonopolist,andstudytheinfluenceandwelfareleakagetakebymonopolyincampus,thengivesomesuggestionsabouthowtoreduceoreliminatetheleakage.ThenIanalyzetheadvantagesof“corporation”(eachkindofstoreincampus)ulteriorly,expoundtheimportanceofstrategyofmarketlocalizationamongthecourseofonecorporation’sgrowthanddevelopment.Finally,basedontheanalysisofthemonopolyincampus,Iexpoundthemeaningofdoingthisanalysisfromtheangleofsociety
.
KeyWords:
Monopoly、LemerIndex、WelfareLeakage、MarketLocalization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作为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主要的消费也是花在校园里。
久而久之,笔者发现,校园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比校园外的贵。
于是就有了一系列问题——价格差异能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校园里的商店在价格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生存下去?
校园中的垄断程度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妨称校园小卖部的店主为厂商,则如果该厂商是理性的,那么只有当他处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地位,即具有某种定价力量时,才可能对消费者征收较高的价格,但是事实上当时校园内的众多商品在校园外有多家商店都可以买到。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在一个厂商数量众多的市场上,校园内的厂商如何能够做到垄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垄断产生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发展的后期,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曾国安、陶开宇(1998)认为垄断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技术优势的存在、信息优势的存在、竞争过程中的垄断行为的存在、产品差异的存在、企业实施垄断策略、私有产权及其他排他性产权的存在、非产权进入成本的存在及市场非出清状态的存在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梁小民认为“垄断是某种没有接近的替代品的物品、劳务或资源只有一个供给者的行业,在这种行业中存在着对新企业进入的限制。
”可以看出,这里的垄断指“单一卖者”,实际上就是完全垄断或纯粹垄断,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界定。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垄断给出了较广义的界定。
杨公朴认为:
“所谓垄断,通常是指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直接或通过某种形式排他性地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
”戚聿东界定垄断为“特定经济主体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构筑市场壁垒从而对目标市场所做的一种排他性控制状态。
”
而关于垄断引起的福利损失,Harberger(1954)证明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导致产量减少,价格上升,存在资源配置低效率,这是垄断的与定价行为相联系的扭曲。
Leibenstein(1966)证明由于缺乏竞争,垄断企业平均成本比完全竞争企业要高,存在“X效率”损失,这是垄断的成本扭曲。
Tullock(1967)证明企业争取垄断利润的寻租行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也认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最先进行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的代表人物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开创者戈登·塔洛克。
笔者正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研究校园垄断的成因和厂商的垄断势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福利损失,并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知道,垄断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讲,有
(1)自然垄断,产生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由一个厂商提供比多个厂商共同提供产品或服务成本低的情形,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电力、电信、铁路、供气等行业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这种垄断的是由于规模生产的技术性质所产生的进入限制而产生的,其特点是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2)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政府的经济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凭借行政权力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包括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强制联合、行政强制交易行为等形式,如政府特许某指定厂商进行某种物品的生产或专利及版权等;(3)经济垄断,是指市场主体凭借经济优势,排斥或限制竞争的行为,包括滥用经济优势和联合限制竞争两种形式;(4)国家垄断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依法对特定领域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排他性控制。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事业,许多国家都以特别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实行中央政府专营,例如,邮政、枪支弹药、黄金等产品与服务。
(5)权利垄断,是知识产权法所赋予的垄断,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
其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区域内享有一定排除他人参与竞争的合法权利
。
这里,我们不妨从更本质上的角度来看垄断的原因:
不管由于什么,只要使得消费者对某个厂商的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则该厂商就处在一个垄断的地位上。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个别需求取决于该消费者偏好、收入、该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价格以及预期(不是指消费者的个人预期,而是指对商品需求产生影响的社会群体预期)等因素
。
就一般情况而言,商品价格对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非价格因素会引起需求曲线向内或向外的移动,而价格因素将使消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
弹性小,则即使售价高,大家也会前去购买;弹性大,则情况相反(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的弹性都是需求的价格弹性)。
如果某种商品市场上存在不完全竞争,反映到本质上就会使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弹性,则会使得该种商品的市场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
下面本文将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除应用以上观点外,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对比论证;建模分析;引用分析;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法。
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仙林各个超市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在论证完价格差异存在的原因之后,估算出用于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勒纳指数,然后结合相关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校园福利的漏损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校园内厂商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小见大,对零售业的市场定位策略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二、价格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选取西苑的游子轩文具店和中苑的一家文具店为研究对象,因为作为学生来说文具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而言较小。
这两家店经营的主要是文具类商品,也兼营一些证书、奖牌的制作和图书的售卖等,但不卖食品。
这样由于这两家文具店在校园内独家经营的地位和仙林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原因,选取它们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
事实上,教育超市也有少量文具出售,但同学中到超市买文具的人较少。
这样的话,如果忽略超市内的文具经营,以主营文具的校园小卖部为主,校园内的文具市场就被这两家商店垄断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校园内的文具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称游子轩为厂商A,称中苑的那家文具店为厂商B。
(一)垄断厂商之间进行共谋
如果厂商A和B之间进行共谋,即假设这些小卖部的店主会坐下来开会讨论价格问题,暗地达成一种协议来共同维护垄断高价。
但是同时,我们知道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之间的共谋是很不稳定的,下面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为了方便起见,事先做出一些假设:
若厂商A降价而厂商B不降价,则A获利1200元B获利600元;若厂商B降价而厂商A不降价,则B获利1200元A获利600元;若厂商A和B都降价,则各自获得报酬800元;若厂商A和B都不降价,则各得报酬1000元。
由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支付报酬矩阵(如图1):
图1
厂商A在确定是否降价时要考虑B的选择:
若B选择不降价,则A选不降价获利1000元,选降价获利1200元,所以这时A选择降价;若B选择降价,则A选不降价获利600元,选降价获利800元,所以这时A也选择降价。
由此可见,无论B的选择是什么,厂商A都会选择降价。
同理,可以对厂商B的价格策略做出同样的分析,即无论A的选择是什么,B也同样会选择降价。
这意味着,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们在达成合作协议后,每一个寡头都有强烈的利己动机去偷偷地背离协议,以获得自身的更大利益。
由于每一个达成协议的参与者都会这样想和这样行动,最后的结局将会是(降价,降价)的策略组合让位于(不降价,不降价)的策略组合,即(降价,降价)的策略组合是均衡的,而且是占优策略均衡。
也正因为如此,寡头们之间达成的卡特尔协定往往是脆弱的
。
所以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之间的共谋不能够很好地维护垄断高价。
(二)垄断厂商之间不进行共谋
如果厂商A和B之间不进行共谋,即也许这些小卖部的店主并不会坐下来开会讨论价格问题,但的确存在某种默契。
据调查同种文具在校园中的几家文具店价格相差无几,可能就是这种默契的结果。
但默契毕竟是默契,它甚至不如寡头垄断厂商之间达成的协议来的稳定。
这时,如果有一家厂商偷偷地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占领市场,那么另一家厂商会迅速做出反应。
如果每一家厂商都希望自己的价格比对方低一点,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图2)在只有两家厂商的情况下,双方竞相削价将会以价格为零而告终
。
图2
现实中的情况也确实如此:
北苑有两家文印店,在这两家文印店的竞争下,打印文件的价格由0.5元/张先降到0.3元/张,再降到0.2元/张,再降到0.15元/张,最后降到0.1元/张。
所以由以上的分析再次得出结论: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之间仅凭默契也不能够很好地维护垄断高价。
(三)地理位置对于价格差异的影响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寡头垄断厂商之间有没有进行共谋,都不能成为其维护垄断高价的理由。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于价格差异的影响,是最主要的一点。
例如对于住在学校北苑的同学来说,学校西苑和中苑的小卖部就稍微远了一点,而在学校北门外,附近又没有什么商店。
由于南财校内不允许骑自行车,所以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在学校里多走十几分钟路或多骑十几分钟车去校外买一些文具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本质上讲,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一种产品差异,即增大与其他小卖部的差异,减少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影响同学们的需求弹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别中除了地理因素外,其他都不足以使某家小卖部具有垄断定价力量。
而事实上据我调查,情况也确实如此。
北苑的两家文印店就是很好的说明:
14站、15站的同学大多数会选择靠近校园北门的那家文印店,该店打印的价格是0.1元/张;而12站、13站的同学大多数都会选择教育超市旁边的那家文印店,虽然该店打印的价格是0.15元/张。
可见在价格、商品质量和服务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地理位置这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同学们的选择,因为同学们在选择时肯定首先考虑离他们住的地方最近的商店,同时这也为校园小卖部的店主们维护其垄断高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三、市场垄断程度的实证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判断市场垄断程度或一个厂商的垄断势力通常要用到以下几个指标:
市场集中度指标、荷芬达指数(HHI)、勒纳指数(LI)。
本文主要以勒纳指数(LI)来进行实证分析,之所以用勒纳指数是因为所需的统计数据比较容易得到,在计算时比较简单直观
。
(一)勒纳指数及其含义
勒纳指数(LemerIndex)是衡量市场垄断势力重要的指标。
其公式为:
LI=
=
其中,
为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P为市场价格,而MC则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
下面对勒纳指数进行推导:
假定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的,这样从垄断厂商的利润极大化目标出发,就可以得到其利润函数为
(1)
由一阶条件,得到:
为边际收益,即MR.又因为
所以
由上式可得,勒纳指数
LI=
=
其中,
,度量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
从公式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表示了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当市场是完全争市场时,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勒纳指数LI=0,当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时,勒纳指数LI大于0,市场垄断性程度越强,勒纳指数越大,但勒纳指数不能大于1。
下面就开始对校园内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以此来判断市场的垄断程度。
(二)数据、变量及模型设定
本文有关校园内各家商店的商品平均销售价格和日平均销售额都来源于笔者的调查。
根据勒纳指数公式,只要测算出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相当于得到了勒纳指数。
对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实际上需要两个变量:
商品需求变量与商品价格变量。
所以以商品平均销售价格表示P,以日平均销售额表示Q。
这里选取对数线性模型作为具体的模型形式:
LogQ=a+b·LogP+u
(2)
对上式两边取微分,可得:
这样就得到了弹性的表达式,也就可以进一步算出勒纳指数。
(三)实证分析
在具体进行回归计算时,我们对变量取自然对数。
之所以取对数,是因为取自然对数后模型的系数是弹性系数。
除此之外在本题中,由于价格和销售额之间相差的程度很大,相差的程度都在100倍以上,所以取对数可以缩小这个差距。
如原本相差100倍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后就只相差约4.6倍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技术中出现一些误差。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表1是笔者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表1
商店类型
商品平均销售价格P(元)
日平均销售额Q(元)
文印店
0
200
文具店
437
书报亭
564
洗衣店
673
水果店
1135
教育超市
5849
表2是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表2
DependentVariable:
LOG(Q)
Method:
LeastSquares
Sample:
16
Includedobservations:
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LOG(P)
R-squared
Meandependentvar
AdjustedR-squared
S.D.dependentvar
S.E.ofregression
F-statistic
Sumsquaredresid
Prob(F-statistic)
0.002122
由上表可以看出,拟合优度
=0.9257,说明模型拟合地较好。
T统计量的P值为0.0021,小于0.05,说明T统计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
LogP的系数为2.3228,则勒纳指数。
所以根据勒纳指数的含义,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约43%。
而国际上通常认为,价格偏离边际成本达到40%,就说明该行业存在垄断特征。
所以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校园内的市场的却存在垄断特征。
四、校园垄断造成的福利漏损
(一)校园福利漏损分析
如图3所示:
假定P表示价格,Q表示产量,若需求曲线是f(P),反需求函数是P(Q)
图3
又假定边际成本函数为MC(Q),平均成本函数为AC(Q),社会总效益为SB,社会总成本为SC,用W表示社会总的经济福利,即消费者(即学生)剩余与生产者(即校园零售店店主)剩余的总和,则
W=SB-SC=∫[P(Q)-MC(Q)](Q)=∫P(Q)(Q)-C(Q)(3)
由于帕累托效率的资源分配状态意味着W达到最大值W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4)
即:
=MC,所以按照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水平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分配。
从图形来看,这一最大的校园总福利即为需求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和纵轴所围成的区域面积,即W
=A+B。
但是在垄断情况下,垄断厂商一定会按照其垄断利润最大的目标(即MR=MC)定价,即当价格定在Pm时,校园的总福利为A的面积;B为福利净损失,它体现了在垄断状态下,由于垄断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而外部又不存在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垄断者可能通过制定大大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把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的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扭曲社会的分配效率,损害消费者即学生的利益
。
(二)减少漏损的一些建议
1、引入竞争机制
既然垄断引起了效率的损失,所以就必须设法消除它。
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即引入众厂商为取得这种进入限制而展开竞争。
例如可以采取竞标的方式,由学校考察或同学投票,质优价廉者夺标,获得这种进入限制。
据悉现在的北苑报亭采取的地就是这种方式,而且效果很好,所以这种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对于学生们来说,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不失为一种改进,于是这可被认为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2、实行价格歧视
这种方法可以在校方开办的一些商店中实行,如财大文印社。
在操作上就是文印社在面对私人和公家这两类弹性不同的消费者时,可以对校方在进行复印、打印等业务时征收较高价格,对于学生则收取较低的价格。
因为目前,据我了解,财大文印社无论谁来打印都是0.5元/张,所以造成同学们很少来打印,因为校园内开设的一些私人复印店打印是0.1元/张-0.2元/张。
如果实行这种措施,这样不仅同学们的福利得到了改善,而且文印社的营业额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3、进行转移支付
针对目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同学们买东西不便,校方可以在校园里或北苑校门附近多建一些小商铺,然后对外招标以征收租金,而不用管店主是否实行价格歧视。
然后学校再拿出租金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转移支付,则可有效增加学生的福利。
至于转移支付的方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现金,这还要根据学生的偏好和支付金额的比较而定
。
以文具消费为例: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平均转移支付金额a元小于学生平均的文具意愿消费额(如图4),则学生的预算不受限制。
此时,无论转移支付是哪一种,学生福利增加相同。
图4
如果这个平均转移支付额a元大于学生的平均文具意愿消费额(如图5),则实物转移支付带来约束性限制,从而学生的最优配置点在折点,即C点,而非现金转移支付所能达到的B点。
图5
转移支付对学校来说成本过高,特别是本校学生人数较多,可能租金收入还不够转移支付的金额。
不过相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属于弱势群体,适当的时候学校也可以考虑转移支付
。
五、从校园垄断看零售业的市场定位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校园中的一个个商店看成社会中的一个个企业,而这些企业把自己的客户群体定位于校园之内,在这个范围内他是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或者说对手(主要指校园外的一些商店)对他们的威胁是比较小的,所以这些企业把自己的营销对象定位为学生自有其独到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定位不仅是零售商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也是其发展战略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方能进行其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市场细分、地理定位、价格策略、服务方针以及技术保障等。
在这里只做简要论述:
1、市场细分
对零售商来说,市场营销对象是一群具有购买力、有购买需并愿意购买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日益明显。
按不同标准将一整体消费市场分割为若干细分市场,而每一细分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消费特点,这便是市场细分。
如单纯按收入等级划分有:
高收入、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按受教育程度分有:
研究生以上、大学、大专、高中和中专、初中、小学及以下;按消费方式划分,以美国VALSTM2体系为例有:
现实型、满足型、信仰型、成就型、经验型、动手型、奋斗型、节俭型等八类,并已成为美国零售商选择目标市场的流行尺码
。
由于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区域面积,会有不同的市场细分结果。
全面、科学的市场细分有待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2、市场定位
零售商业的市场定位是选定目标市场并确定主要经营策略的过程,应首先从寻找市场机会开始。
变化多端的市场,存在瞬间即逝的机会,要抓住机遇,需不断分析环境和市场竞争态势,以寻找未被满足的目标顾客。
零售企业的市场机会与生产企业不太相同,它一般不创造新的产品,而是按目标市场认同和接受的价格,提供其它零售商没有提供的新的商品组合和服务。
一旦发现某一市场空缺,也就是现有零售企业所提供的与消费者的愿望存在不符之处,可认为存在新的市场机会。
零售企业通过进行自我能力的分析,决定自身能力是否与市场提供的机会基本相符,如果相符,进而做开拓市场的准备。
选择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进入市场前的重要一步,也是市场定位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某地区市场特点,零售业态可在基本形式上有所变化,甚至创新。
对于积极扩大规模,寻求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业态的选择尤为重要,它与零售商业的地理定位一样,均能形成压倒竞争对手的长久竞争优势
。
3、地理定位
市场经济中,不同业态、不同组织结构的商店,从小型单体夫妻店到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其选择商店位置或称地理定位的首要原则几乎一致:
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
在商店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应是:
①对自己的目标顾客是否为最方便;②购物时,是否有利于与周围商店比较和选择;③区域内是否有足够的购买需求和购买力;④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等
。
现在,零售的地理定位对目标顾客和企业本身都同等重要。
因为它涉及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一旦错误地选择了店址,短期内几乎无法更正。
而其它方面的缺陷,如商品定价、商品种类、服务策略、营销行为等都能较容易弥补和变更。
可以说,地理定位是零售商业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能给企业带来长久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中的各种零售店之所以可以对学生征收高价,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