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03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docx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

一、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

  既然是《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我们的整个课程都是分析什么才是围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怎样才能作出优秀的节目。

导学是课程的提纲挈领的部分,我想在此简单总结一下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般具备的条件,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1.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富有时代特色;

  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

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现象揭示出来。

  2.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

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3.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同学们从学习新闻课程开始就知道真实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中的事实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4.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

  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

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

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方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5.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

  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

时宜性是指新闻报道在考虑时效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发布的时机,即选择所发布的新闻对社会能产生最佳效果时报道。

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和能作出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只要符合全局利益,就要抢发快发。

当时效性与真实性或时宜性相矛盾时,则应舍时效而取真实或时宜。

  6.作品应富于创新意识,体现媒体特色。

  创新意识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在创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

但究竟如何创新,不同的新闻媒体也都各有侧重点。

文字作品的侧重点是精心打磨语言,广播作品是在音响上作文章,电视则应以形象取胜。

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水平、审美品位不断提高,新闻工作如果不去创新,陈袭旧有模式,是不会受欢迎的。

  以上可以说是对我们课程中“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简单定义,我在此不做详述,在课程讲解中我们将会按体裁分别介绍。

第一章  广播消息

  一则广播消息,短的只有若干秒,长的也不过三两分钟,但却是新闻广播赖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吸引广大听众的支柱。

对于广播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否熟练掌握这种体裁,善于在争分夺秒的条件下用好这种体裁,是检验其基本素质的试金石。

第一节 广播消息及其特点

  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当抗洪处于紧张阶段,全国广播电台播发数以千计的反映抗洪救灾最新事态的消息。

下面是中央电台在8月30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的一组消息:

  长江新一轮洪峰昨天中午通过重庆市向下游推进,预计31号到达宜昌。

另外,大庆市昨天第二次炸坝泻洪,大庆油田渴望尽早恢复正常生产。

请听记者今天凌晨发来的报道:

  长江上游新一轮洪峰29号上午8点安全通过重庆市。

据防汛办(公室)的消息说,上午8点重庆市主城区出现了184.10米的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4.01米(略27字)。

由于近日连下大雨,重庆下游的涪陵到万洲河段出现了入汛以来的最高洪峰水位。

(据)万洲水文站(预测),8月30号20点,水位将达130.70米,超保证水位1.70米。

希望长江中下游地区提高警惕,及时做好迎接新一轮洪峰的准备。

  (现场报道)继肇源老坎子堤坝28号炸坝泻洪之后,昨天上午大庆防汛指挥部又在这里进行第二次炸坝。

同时两台掘土机在肇源古下闸门的西侧,掘开了一道300米的口子,以加大洪水的下泻速度。

堤坝决口处只见洪水滔滔而下,滞留在肇源境内达半月之久的洪水,从这两个决口退回到松花江中。

目前(这里的)洪水水位高于松花江74厘米左右,泻洪量达每秒650立方米。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泻洪,大庆和肇源的防洪压力渴望得到减轻。

据了解,大庆市正竭尽全力疏通水道,加大泻洪速度,同时还组织人力拉运石块和铁丝网,进行护堤,以保证泻洪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湖北境内的长江洪水仍在高水位波动运行。

昨天晚上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就公安县个别地方出现疏漏情况发出通报,要求务必把察险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军、政委史玉效昨天发布命令,号召奋战在长江湖北、湖南段的13万海陆空及武警部队将士深入贯彻江主席重要指示,迎战新的洪峰,夺取新的胜利。

  这组报道包括三则消息,合计七百来字,播报时间三分钟左右。

前两则是记者从现场直接播报的电话录音,后一则是依据录音改写的口播消息。

这是典型的广播消息,每条消息一个主题,简洁、快速地报道人们关心的最新的事件。

  “广播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播新闻涵盖电台常用的各种新闻体裁、报道形式和节目类(R)型;狭义的广播新闻,则专指广播消息。

  概括地说,广播消息是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

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中的具体运用,或与广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广播消息需要体现消息的基本体裁特征,力求以最简洁的语言、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它又需要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传播、口耳听说的方式描述事物。

  在上面的例子中,开始的导语是节目编辑根据消息内容撰写的,但不是消息内容的简单综合,而主要着眼于揭示消息蕴含的潜在信息,也就是指出南北两地抗洪救灾斗争的近期走向——长江新洪峰“预计31号到达宜昌”、“大庆油田渴望尽早恢复正常生产”;这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都是消息本身蕴含但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的。

  一个导语、三则消息构成了一个整体,为听众提供了他们关心的最新事态和近期发展趋向。

它们虽然未必精湛,却称得上是既体现了消息体裁特征,又具有了广播消息的特点。

以下几点尤为明显:

  1.迅速及时地反映了最新事态,显示了广播消息的时效优势;

  2.简明扼要地突出听众最关心的事实——水位、长江新洪峰即将到来、大庆第二次炸坝泻洪等;

  3.赋予消息一定程度的动态性和现场感,如“堤坝决口处只见洪水滔滔而下,滞留在肇源境内达半月之久的洪水,从这两个决口退回到松花江中”;

  4.发挥了导语提示内容、揭示潜在含义的作用。

  多则消息相互配合所形成某种互补效应,在这组消息中也相当明显,如第一、三则的前后呼应的格局,给人仿佛上下游对话的感觉:

上游报告新洪峰正向你那里奔涌,下游说这里已做好准备;不过这已超越了消息本身,属于节目编辑的范畴了。

把这几点综合起来,就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广播消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广播消息的写作要求

  除简讯外,一则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主体构成。

它的写作要求,实际上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传播条件下的体现:

  一、广播消息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中扼要表述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的开头部分。

作为消息开头的基本方式,它一般位于消息的第一段或前几段,具有点明新闻核心内容、唤起受众注意和兴趣的作用。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但开头并不一定都是导语;有些按新闻事实的顺序写的消息,它的开头就未必是导语。

  广播消息运用声音传播信息,供人们收听。

它要在听的条件下,引导人们注意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人们的收听兴趣,更需要精心构思和写作导语,赋予它以更强的冲击力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从写作上说,尤其需要着重注意:

  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广播消息的导语往往三言两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概括全部新闻要素,而只能着重强调某些最重要的要素。

哪些要素重要?

这取决于新闻事实和吸引收听的需要。

一般地说,事件性消息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多强调何时、何人,经验性消息更关心何因、如何;至于其他要素,如非必要,完全可以放在新闻主体中分别交代。

如:

  ·今天上午8点50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百万辆汽车,在锣鼓声中,从总装配线上缓缓开了出来。

     《长春汽车制造厂第一百万辆汽车问世》,中央电台1983年2月26日播出。

  ·一位赶了十年牛车的青年人,现在开上了乳白色的日本皇冠小轿车。

这件事就发生在营口县钢都乡和平村,青年人叫张淮政。

     《牛车把式开上了皇冠车》,辽宁电台1984年12月24日播出。

  这两则导语,分别突出了何时、何事和何时、何人,同时附带交代了何地。

这些要素都与最新事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了吸引听众注意新闻核心内容。

  尽量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导语要求凝练、概括,又忌概念化、抽象化,因此要尽量运用具体的事实,尤其是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或赋予特点的细节。

先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今天上午,在中山公园社稷坛这个祭祀国家土地山河的地方,90岁高龄的文物专家单士元和侯仁之、张开济、罗哲文等,把一罐从香港带来的热土轻轻地洒在了五色土社稷坛上。

单老边洒边对身边的小学生们说:

“香港之土已经融于祖国大地了。

     《香港热土祭洒社稷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97年7月5日播出。

  ·浙江永康拖拉机厂根据农村需要,生产一种“价格相当一头牛,效率胜过两头牛,牛儿的活儿它全会”的小型拖拉机,受到各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这种工农三型小型拖拉机是三到四个马力,每台售价大约一千元,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许多农民买得起。

     《牛车把式开上了皇冠车》,辽宁电台1984年12月24日播出。

  思考:

上面两条消息导语的优点何在?

是否有缺陷?

  在导语中运用事实或情节、细节,需要经过精心提炼、剪裁和组织,在语言上力求准确洗练、质朴平易。

  当然,在导语中适当运用音响,也可以收到类似运用典型事实的效果。

但是,音响多数只反映事实表象,而且本身也不一定包含必要的新闻要素。

所以,务必精细选择、剪裁音响,力求具备典型、精当、简洁、清晰等素质。

同时要预先交代必要的新闻要素,避免突然出现音响可能产生的突兀感。

  与新闻主体朴素照应导语是一则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内容以至于语言风格上,都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重复或矛盾。

至于如何具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只能从新闻题材本身的特点出发。

比较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式:

  

(一)导语概括主体事实的本质,如:

  记者今天从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了解到,今年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罕见的水灾、旱灾之后,粮食价格稳中有降。

     河南电台1991年12月8日播出

  这则导语把粮食价格稳中有降的事实,置于大灾以后的背景下,深刻地揭示了主体事实的重大社会意义。

它的判断,既以新闻主体叙述的数字和权威人士的分析为基础,又是事实的升华和概括;二者浑然一体,赋予消息以重要的舆论导向价值。

  

(二)导语突出新闻事件中最精彩的事实,如:

  5月15日,安广镇“禽味饭店”破产。

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被一个学校搬走,电冰箱也摆在门口减价出售。

饭店主人,月亮泡镇有名的“蔬菜王”×××,一副窘态……

  《全国广播新闻优秀作品选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吉林大安县广播台1986年5月20日播出。

  这则导语颇具现场感,它再现了一家因经营不善而破产的饭店及其主人的处境。

消息的其他部分,叙述这位善于种菜的农民,怎样舍长就短而终于破产的过程。

导语具体生动,既与新闻主体紧密衔接又毫不重复,显然是精心安排的结果。

  (三)导语着重强调新闻主体的某一要点,如:

  昨天下午,省长郭树言在北京“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湖北人民盼望早日兴建这项工程。

  湖北省省长在一百多位记者参加的招待会上回答有关三峡工程的问题,内容涉及工程的必要性、投资数额、经济效益、对三峡风景区的影响、移民安置等方方面面,导语却只摘取“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两句话。

由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不仅毫无以偏概全之嫌,而且颇有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广播消息主体

  广播消息的主体,既要求内容充实、具体,又要求便于听知。

怎样在有限的篇幅内,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

这里且以《扶贫会上小车多发人深思》,做点必要的阐述。

消息全文如下:

  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闭幕,记者来到郑州市中州宾馆,看到这里小轿车一部接着一部,鱼贯而入。

经打听,说是来参加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的。

据会务人员介绍,省政府通知各地市和有关贫困县参加会议的人员共二百四十名。

如果一个单位来一部车,算下来超不过五十部。

但是,到元月三十一号下午,光是向会议正式报到的人,带来的小轿车就有八十四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车。

车多宾馆内停放不下,一部分小轿车只好开到附近几家宾馆、招待所安歇。

  穷得出名的贫困县——卢氏县共派六位同志参加,居然带了四部小车;天天叫喊财政吃紧的洛宁县也派六个人(来)开会,县经济开发办公室提出派一部面包车把开会的人送来,但是县长不同意。

这位县太爷独自坐一部全县最好的小轿车,风行数百里,直抵郑州,其他人也分乘两部小轿车尾随其后。

  省直机关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志对记者说:

“现在正是年关岁尾,‘朝拜'、‘进贡'之风又起。

这小轿车除为参加会议的‘壮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用武之地'?

  历史上贫困出名的河南省,现在大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仍有一批老、边、山、灾地区没有脱贫,靠财政补贴的县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办脱贫工厂没钱,但却有钱建办公大楼,盖高级招待所,买高级小轿车,请客送礼。

有的贫困地区的领导还坐着高级轿车上省城、跑北京要扶贫款、要救济钱。

  《优秀广播稿选与评析(199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河南电台1988年2月2日播出。

  这则消息全文不到500字。

除导语外,其余四段都可以视为主体。

如果进一步细分,则第二、三段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具体叙述主要新闻事实;第四段引述有关人士的提问,乍看像是节外生枝,其实是别有深意的补充,具有引导人们思考事实深层含义的作用;末段通过交待背景,烘托和补充事实,启发人们作由此及彼的思考。

  通过这条消息,大致可以把握写作广播消息主体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

  用典型事实说话广播消息篇幅有限,主体是否充实,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这条消息说,它的主要事实就是一件概括性材料(即84部小轿车),两个典型事例(卢氏县和洛宁县)。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为用,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尤其是两个事例中,在“穷得出名”和“天天叫喊财政吃紧”的背景烘托下,更具有震撼力。

  合理配置材料新闻事实总在相互联系中显示其意义,因此精心梳理、配置材料,发挥各种材料相互配合的综合效应,就成了恰当处理主体的重要问题。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如果一个单位来一部车,算下来不超过五十部”的烘托,带到会上来的84部轿车的含义是否能这么鲜明地显现出来?

假如不引述省直机关与会人员的疑问,消息能否象现在这么发人深思?

  当然,梳理和配置材料要尊重事实的本来面目及其固有的关系,而不能随心所欲生拉硬扯。

  叙事繁简有致广播消息为适应收听的需要,整体上要求简明扼要、以简驭繁。

但对于局部或具体事实却需要权衡轻重、主次,分别对待。

无关紧要的事实或次要的局部,尽可以舍弃或一笔带过,而重要的局部尤其是典型事实,则要舍得笔墨,力求具体详尽,必要时甚至不辞繁复。

  这条消息的第二段四句话,其中一、二、四这三句,其实都是为烘托第三句所叙述的事实服务的,可以说是不辞繁复的一例。

第三段两个典型事例,则一简一繁,对那位“县太爷”的渲染更是别具匠心。

  恰当交代背景背景本身不提供信息,却可以烘托新闻事实,帮助人们理解其内在含义,为人们正确接受信息导向。

背景材料种类+,几乎包括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各种材料,如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历史、地理、风土习俗,以至于此前的事实状态。

  广播消息交代背景,既要善于调动多种背景材料,又要精打细算、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使背景与事实恰当好处地融为一体。

如“穷得出名”、“天天叫喊财政吃紧”,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鲜明地映衬了这两个县与会人员带多部小轿车摆阔的荒唐行径;以会议既定人数和一个单位一部车的假定衬托84部车,更使人们直接感受到问题实质;末段乍看像是集中交代背景,却句句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考:

在广播消息中交代背景材料要注意些什么?

  三、广播消息的结构

  广播消息在结构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按照听知规律处理好导语与主体的关系。

人们常说“广播一条线,报纸一个面”。

广播消息为适应听的需要,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即使多因素消息,也是一件件分别叙述,力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总之,要在叙事繁简合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如同其他消息一样,广播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按事实重要程度递降的顺序,依次安排材料。

运用这种结构,要尽量与听众的价值标准和心理需求一致起来,引导听众自然地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注意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防止因重要程度与时间先后不一致而混淆事实固有的联系;在层次交替时,为听众提供必要的听觉准备,避免突然的急转弯。

  非“倒金字塔”结构这类结构,又可细分为时序结构、逻辑结构和导引结构等形式。

  

(一)时序结构

  这种结构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常用于现场报道和富于情节性的口播消息。

它的叙事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尤其适合情节性比较强、有人情味的作品。

运用这种结构要注意突出重点,控制繁简程度,切忌平均使用笔墨,或详略失宜、主次颠倒。

  

(二)逻辑结构

  也就是按事实固有的逻辑关系,如因果、点面、递进、并列关系安排材料。

这是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

运用这种形式,要尊重事实的客观逻辑,注意交代时间,顺乎听众的思路,防止逻辑或时间错位。

  (三)导引结构

  这种结构以具体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前导,以唤起听众的收听兴趣,多用于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的新闻题材。

  如《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

  任何结构形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它们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相宜就能发挥结构作用,达到整体化、有序化的目的,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所谓相宜,包括与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形态相吻合,与广播的传播方式相适应,与听众的接受习惯相一致;相宜程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

然而,广播消息篇幅短小,而且多为“急就章”,在结构上回旋余地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明确一般结构目标,熟悉常用的结构形式,坚持相宜的原则,切忌机械搬用或刻意追求某一结构形式。

第三节 短消息与长消息

  长消息是与短消息相对而言的,“长”与“短”的限定标准是:

短消息一般不超过1分30秒,长消息一般不超过4分钟。

  一、短消息

  短消息以其篇幅短小、简洁明快、易懂好记等特点,深受听众欢迎。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主任张君昌在《论短消息》一文中指出:

“只有短,才能快;只有短,才能广;只有短,才能提高含金量,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信息渴求。

因此,短消息应当成为新闻节目的先头部队。

  1.把握重大新闻事件

  广播短消息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3月20日播出的《英美军队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链接赏析)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篇报道对广播短消息快速传播的优势把握得十分准确,发挥得非常充分。

伊拉克战争3月20日10时35分打响,中央电台立即中断正常节目的播出,抢在国内其他媒体之前,于10时40分30秒播出这篇报道,早于中央电视台4套的字幕新闻11秒,早于新华社的消息3分钟。

整个报道只有58秒,采用重复呼号、重复播报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战争突发的紧张气氛和重大事件特有的播报气势与节奏,广播报道的特点极为明显。

3.用现场音响说明新闻主题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表现方式,广播短消息要注意在音响的挖掘、选择和运用上下功夫,使音响成为消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主体。

二、长消息

  如果说短消息的功能主要在体现在提供最新信息,那么长消息要则要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等层面上给予必要的拓展,使主体信息增值。

在坚守消息采写规律的基本要求(用事实说话,简明、简要、简练)的基础上,长消息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选择最佳视角凸显新闻价值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曾经说过:

“新闻首先并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

新闻报道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照搬,而要求记者独具慧眼,从大千世界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同时在新闻报道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就要求记者突破雷同、模式化的惯性思维和报道模式,拓展信息内涵,在“新颖”、“接近”、“重要”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信息的权威性与接近性。

  2、以音响表现事实

  广播记者要学会创造性开发声音的传真、传情、传神的听觉冲击力,重在实现主体信息听觉化。

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利用声音唤起听众丰富的听觉储备,激起联想,形成音响画面,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好理解主题。

3、及时提供背景,有效拓展主体信息

  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消息报道的事实从时间上看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从空间上看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闻的价值正是通过新与旧、点与面、点与点的对比显现出来的。

背景材料通过解释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答疑释惑、拓展新闻主体信息,更好地体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记者要善于对新事物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受众及时理解重大新闻,这种“硬件软化”的环节往往起着使主体信息增值的作用。

  东方台网上采访跨国集团总裁的报道中,通用汽车总裁提到汽车业发展百年的主要趋势是全球化走向,通过对比“早在本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向全球扩张的同时没有忘记在上海建立它第一个中国办事处”和“今天通用汽车在上海投资已达16亿美元”,从中体现出中国的汽车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前景下的战略地位。

  总之,文无定法。

新闻作品的表现技巧可以说是无穷的,但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主要在于观念。

对于广播消息的创优,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消息专稿化倾向。

有些作品在凸显主体信息方面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有的像讲故事,有像记叙文,对长消息的体裁特色认知有差距。

  2.广播听觉符号具有稍纵即逝的局限,广播作为伴随型媒介,播出的每一则报道都应符合听知规律的要求,力争实现听觉有效传播。

如:

新闻报道标题最好要用“实题”,一听就懂;导语应使听众进入听觉准备;安排结构应适应听知要求;音响要清楚明白,对于方言要适当进行压混等,这些可操作性要求,望引起重视。

  3.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

广播新闻时效应快于报纸、电视新闻,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我们进入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的阶段。

熟练驾驭现场报道、同步报道仍是广播人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使报道进入“对新闻进行最有效处理”的优化层次。

第二章 广播新闻专稿

第一节 广播新闻专稿

  一、广播新闻专稿的概念

  在新闻领域里,“专稿”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