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97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docx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

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第一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建设,并于1991年制定了《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总体改扩建规划》,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蓝图。

  

一校园建设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

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

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

  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经过40余年的建设,成为了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

  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它北邻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边遥对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

从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今校内勺园大楼一带创建勺园以来,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

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是清代宠臣和坤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原称淑春园,在其周围有恭亲王奕■的朗润园、醇亲王奕■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这些园林在清代皆属内务府管辖,统称赐园,它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主体,也统称为燕园。

现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未名湖一带的这些古园林划为文物保护区。

  自1952年以来,北京大学先后建设发展了东面直到兰旗营的理科教学区,南面直到与海淀镇隔路相接的学生生活区,以及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中关园、燕东园等教工居住区,近几年来又在圆明园西侧建设了燕北园居住小区。

这些形成了今天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占地170公顷的校园。

  原燕京大学校舍的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

经过40余年的建设,现在校舍总面积已达到97万多平方米。

目前学校东部为理科教学、科研和生产区,北部为文科、外语科教学、科研以及校部机关办公区,南部为学生生活区,西部为外国留学生和专家生活区,校园周围为教工住宅区,这使校园的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合理,既充分发挥了老校舍的作用,又为分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北大的建设,自1984年以来将北大的扩建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列入“七五”建设计划,批准扩建校舍29万平方米,批准国家计划内投资1.25亿元;“八五”期间又增加了建设资金,经中央和北京市领导亲自审定的、占地9.4公顷、总面积为11.6万平方米的建设方案,在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所资助下,已建成了3万余平方米的地学楼和法学楼。

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资助修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的建成,使北大拥有了达到世界水平的考古博物馆。

体育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九五”以来北大更是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时期,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北大成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将有5.32亿元投入学校的建设。

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括两座教学楼和一座教室楼的理科教学楼群正在兴建,到建国50周年之际,新的理科楼群工程将基本竣工,新楼群连同已经建成的地学楼、法学楼和原有的物理楼、化学楼等连成一片,将形成北京大学理科教学与科研中心。

理科教学楼群设计新颖,既考虑了北大原有的建筑风格,又反映了新时代教学、科研的特色,它的建成将大大增加学校教学科研的用房面积,而且其先进的设施和方便合理的工作条件,将更加促进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迎接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将为北大百年校庆献上一份厚礼。

由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资兴建的光华管理学院大楼,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座落在电教大楼的北侧,其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外观造型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内部装修朴实、典雅,为北大创办世界水平的管理学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赞助修建的图书馆新馆工程将在百年校庆之际完工,新馆采用大屋顶结构,继承了北大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加上老馆的面积,北大图书馆总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可藏书700万册,成为亚洲高校中的第一大图书馆;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由对外经济贸易部捐资修建的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也已竣工,纪念讲堂工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有2500个座位的礼堂,还设有一个多功能厅及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已成为学校的会议和文化活动中心。

 校园的环境建设,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

在保留原有园林风格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反映教学科研特点的新景区、新景点。

继续在校内大面积种植树木、草皮,使校园内基本上做到“黄土不露天”;彻底整治静园环境,改造后的静园绿草如茵,成为北大新的一景;未名湖清淤工作在北大校友尹建生先生资助下已于97年内完成,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区更加清净优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鱼,令人流连忘返;西校门、办公楼等一批古建筑经过重新粉刷整修,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错落有致的各种建筑群体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北大校园的优美景色。

作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古典园林得到精心养护,开发建设的新景点不断出现。

校园内无论是新建的楼群周围,还是人流很大的学生宿舍区周围,都是绿地如茵、花草成片,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气。

  

二校园绿化

北京大学校园总用地面积为161.9公顷(折合2426.7亩)(161.9万平方米),已绿化面积为75.8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6.8%,绿化覆盖率为53.88%;按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总人数27082人计算,人均绿地面积为27.98平方米。

  校园内有各类乔、灌木55585株,其中一、二级保护古树416株(3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30株,100年以上的二级保护古树386株),树种200个,各种绿篱20215.3米,草坪20.3万平方米,花坛、花带2500平方米,每年摆花达3.5万余株(盆),0.1公顷(1000平方米)以上成块绿地为40.7万平方米。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校园绿化工作。

学校设绿化委员会,由主管副校长和总务长任正、副主任,定期研究全校绿化计划和重点区绿化方案及有关义务植树中的问题,并由绿化负责落实规划,管理协调等工作;为了加强绿化管理,特设园林科负责实施绿化计划及各项绿化管理任务。

  北京大学现有景观、景点六十处,其中体现高校教育意义的景观十二处,如“振兴中华碑”、“三一八”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碑、李大钊、蔡元培铜像、埃德加·斯诺墓等。

适宜学生学习、休息的绿化景点十四处,如:

俄文楼小区、静园小区、南北阁小区、办公楼小区、图书馆小区、勺海亭小区、钟亭小区等。

  自1982年以来,北京大学连续三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85—96年连续12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89—96年连续八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和义务植树红旗单位,更为突出的是,86年和91年两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93年则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部门造林300佳单位,94年园林科代表北京大学荣获北京市植树造林劳模集体光荣称号。

  

北京大学校园主要景点介绍

一西门景区

西校门

原名校友门,是原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故名校友门。

此校门门牌号是娄斗(兜)桥一号。

娄斗桥在明清时代是著名风景区,是诗人流连唱咏的地方。

娄斗(兜)桥在校门南十余米处,遗迹依稀可辨。

它风格古朴、庄严典雅。

正中匾额上的“北京大学”四个大字是毛主席在1950年亲笔题写的,它与这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这种三开的庙门式大门与北大的办公楼、华表等都是古朴典雅的风格,在现代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西门的檐角

这蹲踞着的似龙的动物就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名叫“鸱吻”,好居险望远,取“欲离千里”之意,人们常把它的图形雕刻在庙宇和宫殿的屋脊檐头。

西门大铜环上所刻之物叫“椒圆”,也是“龙生九子”之一。

它生性讨厌别人无故闯入它的洞穴,将其刻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

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圆明园的一些存书说此狮取自圆明园。

但事实上它们是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的,在北大文书档案室里,还保留着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

在北大百年华诞前夕,西门在奔驰公司捐资下修葺一新,准备迎接北大第二个辉煌的百年。

校友桥

正对西门的这座桥叫“校友桥”。

它是由北大的校友捐资建造的,为了纪念他们的一片爱校之心,便将这座桥命名为“校友桥”

办公楼

建于1926年。

原名施德楼,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

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载涛购得,存放朗润园多年后置此。

爱新觉罗·载涛(1886-1970),清醇亲王四子,载■(光绪)胞弟。

清宣统朝军咨府大臣和禁卫军训练大臣。

解放后被委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

这里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926年办公楼建成之时是燕京大学的主楼,但是并未正式命名。

后来1931年的毕业生一心要给燕圆的各楼送匾额,主楼命名之事便提上日程,当时先由全校师生员工投票,又经过校楼命名委员会再三斟酌,最后确定为“贝公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办公楼内,却是现代化的配置,楼内礼堂宽敞明亮,有942个坐席,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在这里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在北大的演讲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另外,办公楼北边的外文楼与南边的化学北楼也分别被命名为“穆楼”与“睿楼”。

此三楼各设匾额一块,题字均出自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之手。

石麒麟

伫立在办公楼前的两尊石麒麟同中间的丹墀都是圆明园的遗物。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毁后,其安佑宫旧日景象荡然无存,只有这对麒麟经历劫难仍基本完好的保存下来,几经辗转,来到燕园。

麒麟高174cm,须弥座高98cm,正面宽141cm,侧面宽195cm,刻工细腻,巧夺天工。

但其实,每尊石麒麟与其基座是由两块石头刻成后拼接而成的,接缝在距上面约19cm处,由于这里断面向里收缩,接缝很难被发现。

可见当年制造者的苦心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灵巧!

丹墀

两麒麟中间的这块丹墀又称“龙云石”,以前也是安置在圆明园安佑宫前的。

原有两块,另一块保存在颐和园。

“墀”指古代皇帝前面的台阶,“丹”即红色,“丹墀”即为红色的台阶,上面所刻的二龙戏珠图,形态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华表

位于西门和办公楼中间的草坪上,左右各一矗立着的这对华表原置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

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

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

“鸿慈永佑,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人,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

据此,此华表当制于1742年。

华表是用汉白玉雕成,柱身刻有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中国雕刻艺术与美学价值的精品。

仔细观察这对华表,你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

说起来还有一段轶事,安佑宫前原有两对华表,制于1724年,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美国牧师翟伯盗运来三根,第四根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

当年夏天,北京图书馆建新馆时,欲将北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

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北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是北大与美国赛克勒基金会合作兴建的。

于1989年奠基,1992年完工,其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由主楼、东西侧厅和后殿组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馆中收藏的主要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历代文物,在其中国考古教学和研究标本、藏品中,不仅有20年代北大考古研究生的收藏,也有5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移送的物品,同时还有国内各文物、考古机构及海外收藏家的赠品。

在千余平方米的大展厅中,还有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金牛山人”化石,山西曲沃县曲村西国晋圆墓中随葬的青铜器等。

此外,还能欣赏到各式石质工具、彩陶器、青铜礼器、陶俑、瓷器等。

校景亭

校景亭原名翼然亭,位于西门东北。

它是重檐方亭,结构朴实大方,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的一部分)仅存的一个建筑。

1926年,燕京大学迁来后,对该亭进行整理,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余幅,遂名校景亭。

1984年曾进行修葺。

西南联大纪念碑

位于化学北楼西南。

西南联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迁内地合办的学校。

它最初成立于1937年8月,1938年4月,迁到昆明,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那强敌入侵,风雨如晦的艰苦岁月里,西南联大以“茅屋含衣英才”的精神,恪守“刚毅坚卓”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

靠的是什么?

靠的正是三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爱国、民主和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抗战建国事业培养一批创业之才。

尽管当时物质条件相当艰苦,但西南联大聚合了众多著名的大师、专家和跻身世界学术前沿的学者,像著名的冯友兰、王力、吴晗等就曾任教于文学院。

战火的磨练、严格的考选又为联大集中了一批素质优秀的学生。

我们所熟知的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均曾就读于西南联大。

随着抗战的结束,西南联大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于1946年间宣告结束,复员平津。

西南联大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9年,但在中国教育史上、在中国民主运动史上都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力先生说的好:

“此是光辉史一页,应叫青史有些篇。

葛利普碑

葛利普(A.W.Grabau,1870-1946),著名美国地质学家,近代地层学的创建人之一。

祖籍德国。

因家境贫寒,曾以做报童和装订工人谋生。

经业余勤奋自学,获麻省理工学院旁听生资格,后正式考入该院地质系,苦读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05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当选为纽约科学院院士,不久出任副院长。

1920年应邀来华担任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葛利普在中国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和教学26年,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建会员之一,曾任学会理事和副会长。

他循循善诱,培养了一代中国地质学家。

他热爱中国,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他致书美国总统,要求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他曾站在中国地质调查所门口,阻挡日兵接收,并始终不同侵略者合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72岁高龄的葛利普被关进集中营长达四年之久,倍受折磨,但仍孜孜不倦地著述。

1946年3月26日逝世。

北京大学教授会遵照他的遗愿决定将他的骨灰葬于北大红楼(沙滩)旁的地质馆前。

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倡议移墓于此。

档案馆

西南联大纪念碑与葛利普墓正东方的小楼就是前文提到的收藏着买狮契据的档案馆。

档案馆内保存着许多学校乃至全国的重要文件。

在档案馆东南正对化学北楼的这一座楼,即为化学南楼,目前由物理系和英语系共用。

二未名湖区

未名湖是乾隆年间建淑春园时保留下来的大湖泊。

乾隆中叶,北大西校门一直到未名湖周围一带连同镜春园在内都属于原有的淑春园。

未名湖以未名而名闻天下,未名湖的称谓本身就体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对名与实的思辩。

未名湖以它的灵秀、生机盎然的风致纯净着一代代北大人的心灵。

这里的一湖碧水,曾孕育了数辈骚客大家的独步冥想。

湖心岛

岛上的建筑完全是仿照圆明园福海中的“蓬岛瑶台”而建,而停泊在湖心岛东侧的石舫残迹竟是颐和园中“清晏舫”的仿制品。

和砷案发后,他仿制皇家园林建筑的举动也被列入“二十大罪状”之一。

英法联军侵华,一把大火将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相邻的淑春园也遭浩劫,“灰飞烟灭”后仅余光秃秃的石板默默矗立水中,似在述说侵略者滔天的罪行。

花神庙

关于这座庙众说不一,史载此地原有一座高碑“慈济寺”,庙门临湖,入门拾级而上为一座正殿,北向、东西向各有一配殿,连同四周垣墙,均建立于土山之上,于是有人认为庙门正是这组建筑的象征,可以作为识记淑春园旧址的标志之一。

而现在美国友人斯诺墓碑正位于淑春园正殿旧址。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水塔到现在斯诺墓附近,原有一座花神庙,圆明园的养花太监们在此乞求花神保佑他们养的花按时开放。

旁边两碑,是燕大在此建校期间放置。

亦有史说燕南园的两座花神庙碑取自圆明园。

那么这座花神庙门是原来就在这儿还是后来移居到此便不得而知了。

埃德加﹒斯诺墓

这是中国人民敬仰已久的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先生长眠的地方。

斯诺先生1905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城,后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上海,1934年1月起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八路军有深厚的友谊,并同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袖进行过交谈。

回到北京后,斯诺先生完成了他的名作《红星照耀着中国》,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西行漫记》。

1941年斯诺先生离开中国,建国后,他三次访华,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1972年他在瑞士日内瓦郊区的寓所中病逝,他留下遗嘱,希望将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留在瑞士,一份送回他的祖国美国,还有一份安葬在他深深眷恋的中国。

斯诺夫人为完成其遗愿,于1973年10月19日把他的骨灰送到中国安葬,基地选在北京大学景色秀丽的未名湖畔,因为这里曾是斯诺先生1936年去陕北的出发点,也是他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这块洁白的汉白玉墓碑上用中英文分别镌刻着叶剑英同志题写的“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铭文是由周总理亲自拟定,本准备亲笔题写,但不久总理病情恶化,未能了却这一心愿。

斯诺先生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中国之外的世界的画面,今天的中国繁荣富强了,相信斯诺先生长眠在他曾播种下友谊之花的国度里,会得到安息。

临湖轩

因为这个楼阁的临湖之势,冰心老人以“临湖轩”而名之。

1931年燕大建校10周年时,她约得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写了“临湖轩”三个字。

初建时作为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是一座茂林修竹,傍湖倚山而建的中国式幽雅庭院,后亦作为燕大接待贵客和开会的场地,现在是北大的贵宾接待室。

翻尾石鱼

这尊石鱼雕得栩栩如生,宛若真正的鱼儿翻腾嬉戏于湖水之中,为这泓碧水更添几许生气。

它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遗物,长春园北部得西洋园中,有一“谐奇趣”,建于乾隆十二年,即公历1747年。

在这座楼前建有一个圆形的大喷水池,周围装有雕刻十分精美的动物,嘴里日夜不停地往池子里喷水,翻尾石鱼是装饰物之一。

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鱼肚宽90厘米,上部鱼嘴宽42厘米,中央喷出的水可上升至十余米。

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之后,许多珍贵的文物非毁则去,这石鱼则被朗润园主人载涛购得。

燕大1930届毕业生毕业时买下送给母校,从此,这条鱼儿得以在未名湖安家落户,冬天在湖上溜冰时可走近鱼身一睹其细致的纹刻工夫。

位于未名湖西岸未名湖碑上的“未名湖”三个字是地理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所题。

从湖碑向东望去,石鱼、岛亭、松伞、湖光塔影尽收眼底,是留影的极佳视角。

钟亭

亭内有口硕大的铜钟,镌有龙、海涛和八卦的精美图案,上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刻有“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字样。

传言此钟是原北大迁此后购得,作为校钟,六月运抵后即悬于未名湖畔土山支架上。

九月建成此圆顶六柱钟亭,半点撞一次,自十二时半起撞一下,一时撞两下,以此类推,每四小时循环一次。

撞钟人周师傅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洪亮深沉的钟声激荡着爱国师生的心扉,鼓舞人们向着光明,勇敢地与黑暗搏击。

另一种说法是此钟原系颐和园中水军起居用膳报时所用。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时将之移走,几经辗转最后落户燕园。

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而今日每逢新年之夜,守夜的人们总是来这儿敲响它,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雄浑的钟声与未名湖的欢声笑语交相辉映,成为北大人过新年的独特景观。

第一体育馆

共三层。

地下一层用于健身房和乒乓球室,地上一层兼作篮球场和排球场,并设有足球俱乐部。

二层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篮球场,同一楼一样用木板铺成。

除了用作篮球、羽毛球场外,该场地还是部分学生课余学习跆拳道的地方。

此外,体育馆还设有北大著名社团山鹰社的社团办事处。

他们曾登上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填补了大学生登山队伍挑战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国内空白。

四扇屏

原来被弃置在民主楼西北边的草丛中,几年前才搬运到这里来点缀湖上风光。

上面刻有诗句:

“画舫平临?

岸阔,飞楼附?

柳荫少。

夹镜光?

风西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

处的字迹已无法辨认。

乾隆诗碑

这是乾隆1787年在圆明园内立的一块诗碑,一面是乾隆的七言律诗《种松诗》,另一面是文言古诗《土墙诗》,这些精美的云集图案均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此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高70厘米,长227厘米,宽34厘米,碑座高40厘米,上面的字迹及装饰文样仍清晰可辨。

有一说法说此碑来自圆明园,另一种说法说此碑是燕京大学当初在此建新校舍时,从西校门处掘出的。

青莲朵

邻近临湖轩有一处名为“?

石碑”。

此石碑为圆明园长春园茜园之遗物。

石碑最初指一?

一石一碑。

南宋德寿宫原有一株古苔梅,旁边一块太湖石,因形如芙蓉又称芙蓉石。

明末,两位钱塘派画家兰瑛和孙杖合绘?

石刻于碑上,即兰瑛?

石碑,以防多年以后?

石不在,可留为纪念。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至此,十分喜爱这块石头,就运到京师,放置在茜园,赐名“青莲朵”。

后来弘历在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复制此碑,运到杭州,与旧碑相邻而树,以存旧迹,后来又复制一块置于青莲朵旁,即为现在北京大学的这块?

石碑。

青莲朵石宽约150厘米,长230厘米,下为荷叶状须弥座,高约70厘米。

诚若弘历诗名云“刻削英英陆地莲”,碑身宽103厘米,高160厘米,现此碑图案字迹清晰,但碑座碑冠已失散。

碑之下部图案埋于土中,1986年前后始立于未名湖畔。

蔡元培铜像

位于办公楼通向未名湖的缓坡之上一隅,一片苍松翠柏所营造的伟人之境里,是深受北大人尊敬与景仰,为中国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蔡元培校长的铜像。

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北大才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北大。

北大的精神魅力之所以独树一帜且延续至今,与蔡元培校长的作为息息相关。

蔡元培先生1868年1月11日诞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一个商人世家中。

他18岁担任私塾老师,开始教育生涯。

蔡先生的一生融合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色,他由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代翰林转变成一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旧学功底深厚,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鲜明的开放意识,取文化世界主义为主张;他是一位以宽容和恬淡自处而著称的长者,他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

三枫岛及岛上主要景物

乾隆49年,即1784年,高宗(乾隆)把与圆明园相邻的淑春园赏给宠臣和绅。

和绅在对园子加以修整时,刻意模仿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修建了枫岛(湖心岛),这种行为在封建统治时代本是超越君权的不法行径。

乾隆死后,嘉庆即位,和坤被赐死,此举便成了他20条罪状中的一条。

湖心岛面积4000多平方米,虽然不大,但在未名湖中的作用可着实不小。

它像湖的眼睛,增添了湖的灵气,丰富了湖面景观,不至于让人一览无余。

同时,它的存在使临湖岸拉长,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给予观者更为充分的想象空间。

北大百年校庆雕塑

这尊雕塑是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当天揭幕落成的。

它是把北大百年校庆的标志立体变形而成的。

平面标志本身是以流畅的线条将“北大”和阿拉伯数字100融合在了一起。

立体化后,就好象一群正在腾飞的小鸟、一团燃烧的火焰和一组飘扬的旗帜,象征了北大师生意气风发、追求卓越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北京大学星纪念雕塑

与北大百年纪念雕塑同日在湖心岛揭幕落成的这一雕塑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星”的命名。

这颗小行星是北大校友陈建生和他所领导的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观测宇宙学课题组于1996年2月3日在北京兴隆所发现的。

它的国际永久编号是7072号。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应课题组请求,为庆祝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的百年生日,将它命名为“北京大学星”。

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是陈建生校友献给母校的一份厚礼。

“北京大学星”的绕日运行周期是3年零9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