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80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省农牧厅及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市州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于5月至9月,对我省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农垦集团的专题汇报,并先后赴河南、山东、湖北、重庆和我省平凉、庆阳、白银、金昌、临夏5个市州的XXX个县、X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20次,填写调查表XXX份,调研覆盖面大,工作比较扎实。

  经过调研,总的印象是:

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了粮食自给不足的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

在我们召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现场,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赞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认为当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民收入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内容地图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几个阶段

  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稳定增长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XXX元增加到1993年的XXX元,净增XXX元,增长4.46倍,年均递增XX.X%。

  第二阶段(1994-1998),较快增长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为农产品的需求开辟了市场。

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XX%左右,市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X元增长到1XXX元,净增XXX元,增长1.53倍,年均递增XX.X%。

  第三阶段(1999-),缓慢增长阶段。

受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的影响,心得体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村经济发展趋缓。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销售不畅。

这些不仅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价格走高,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XXX元增长到1XXX元,三年增加了XXX元,年均增长XXX元。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XXX元,比上年增长XX.X%,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继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速9.1%水平后的又一新高,增速为10年以来最高,位居全国第九位。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XXX元,增长21.2%;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543.2元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增长8.2%;人均转移性收入293.1元,增长80.4%。

分析这一收入现状,我们认为:

  1、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种养能力为目标,工作总结组织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扶贫“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全方位、多层次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劳务经济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全省劳务输转429.5万人,劳务收入XX.X亿元,增长XX.X%。

人均工资性收入XXX元,比上年增加151.XXX元,增幅达XX.X%,其增加额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到XX.X%。

  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保障。

全省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马铃薯、苹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XXX万亩,玉米制种、酿造原料、油籽等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XXX万亩,大宗鲜活农产品外销量达到1160多万吨,农产品出口额接近2亿美元。

农业的健康科学发展,使得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稳定增加,种植业收入仍然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近XX%。

  

(2)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广大农民自古就有善于养殖的传统。

按照省委、省政府坚持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要求,各地重视种草养殖,发展养殖小区,狠抓优质畜禽保护和良种培育,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生猪、奶牛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草食畜牧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据统计,去年全省大牲畜存栏达到597.XXX万头个人简历,羊猪存栏分别达到1647.XXX万只和578.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9.XXX万吨。

农民从畜牧业上的收入明显增加,比上年同比增长XX.X%。

尽管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56.7%,同比下降4?

6个百分点,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增收途径向多元化转变。

由于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收入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殖业收入向种殖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大农业收入转变,农民现金收入由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并举。

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而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农民收入的近XX%。

农民增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4、省内区域差距明显,农民收入呈区域性不平衡。

,热门思想汇报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XXX元、5XXX元、4XXX元和5XXX元,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

而甘南州、定西市、临夏州和陇南市等南部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2XXX元、2XXX元和1XXX元、1XXX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市州内县市区之间差距也较明显,如兰州市安宁区达到6XXX元,榆中县只有2XXX元。

通过比较分析,使我们受到许多启示:

(1)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硬道理,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能够快速增长,正是农村综合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

(2)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

正如中央指出的,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必须加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必须扶持。

这是稳定农村大局、稳定民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3)多元化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突破,必须进一步引导和保护。

要支持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制约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几年我省农业的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我们也看到,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增收难度较大。

  

(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弱,金融支持跟不上,科技、资金动力不足。

尽管近几年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讲,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仍是主要矛盾。

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业公共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推广应用效率低。

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

农村金融网点少,在多数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为农民服务,金融机构又普遍强调信贷资金的抵押、担保,操作规程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加之农民本身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信用状况没有保障,难以取得贷款。

这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科技、金融两大重要支撑。

  (三)农村市场仍在发育初期,农产品流通不发达。

在我省多数农村,农产品流通设施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产品基地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示范和带动作用弱。

由于市场不健全,信息缺乏,农民不能按照市场信息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且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市场需求都存在差异。

同时,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产品的销售是个体贩运和农民自销,尚未发育形成自己的经销队伍和网络,不仅不能占有市场,而且交易成本高,风险大。

  (五)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创收能力弱。

,我省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XX.X%,很少识字的比重达XX.X%,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XX%,小学文化程度的占XX%,文盲和半文盲占7%;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XX%,小学文化程度的占XX%,文盲和半文盲占9%。

由于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观念滞后等原因,我省多数打工农民主要从事的是拆迁、挖煤、修路、摘棉花等粗重简单劳动,收入相对较低。

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三、我省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我们在调研后分析认为,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发展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价格高位运行的时期,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的时期,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时期,是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支撑能力日渐提升的时期,为此也将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时期。

  

(一)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对“三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自以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连续上马了石洋河流域治理、引洮工程、玛曲黄河湿地保护等一批带动生态和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

第四季度和初,我省又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到中央投资XX.X亿元,涉及重大水利工程、农村沼气、农村安全饮水、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项目。

同时又争取国家将我省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纳入了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计划。

从开始,省财政设立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筹集资金XX.X亿元,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由原先的每年4XXX万元增加到XX.X亿元。

这些重大投入,必将为改善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挥重大作用。

  

(二)农产品进入高价位时期,将为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增收较快的年份多与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从1978-的29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5倍,玉米价格上涨了约8倍,猪肉价格上涨了近9倍,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2倍。

我省农产价格总体继续呈现大幅上涨态势,其中,豆类、油料、中药材和花卉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XX.X%、XX.X%、XX.X%和XX.X%;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上涨XX.X%、XX.X%。

可以说,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和高价运行,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

从长远和根本上看,开辟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

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和规划,开展了4000多项次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了高产模式栽培、立体种植技术、全膜玉米覆盖、测地配方、节水灌溉、农机化等先进实用技术。

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XX%以上,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XX%以上。

这些都将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撑。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各级组织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办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取得明显进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

全省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四个产业的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瓜菜、啤酒花、酿酒葡萄、肉用羔羊、黄花菜、黑白瓜籽等产业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花椒、苹果、枸杞等经济林果业初具规模,畜牧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这种发展态势,将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农村金融服务正在改善,“三农”信贷环境将逐步宽松。

当前,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优先保证“三农”的信贷需求。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正在扩大改革试点,增加授信额度,放宽审批权限,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邮政储蓄资金正逐步返还农村,用于支农信贷投放;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允许部分农村信用社提前支取特种存款,增加春耕旺季信贷资金来源。

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一的措施已经不能保障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只有系统地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使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建议:

  

(一)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

  我省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面大,公共服务水平低。

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都还处于落后状态,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

就我省财力而言,尚不能完全支撑必要的农业项目投入,无法保障农民增收较短时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也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之一。

因此,要继续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重点支持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大力度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项目支持,为农民增收奠定新的基础。

  

(二)以提高“三率”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全面推进“三农”工作

  1、以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

加快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

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鼓励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繁荣小城镇经济。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促进其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大力支持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3)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富裕农民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

在当前农村社保工作全面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切实完善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耕思想,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减少。

  (4)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制度保障。

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培训资源,形成系统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

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的出、稳的住,在乡务农者能胜任、稳增收。

  2、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发展

  

(1)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近几年,我省农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要继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的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创新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及其它一切适宜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旱作农业区,继续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全力发展马铃薯、啤酒原料、地膜玉米等特色产业。

  

(2)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不断创(来源:

文秘114)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

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建立政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强政府农业投入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规模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的联接机制,真正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

  (3)建立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强化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巩固、完善和加强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省市县各类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使之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上下结合、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逐步把农业保险引向市场化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抗灾、救灾的应对措施。

  3、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为目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

  

(1)着力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加工基地、兴办仓储设施、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拓展销售网络,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改善农民销售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通过多层次流通渠道的建设,保障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产地认证、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

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3)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增强农产品市场发展活力。

努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促其成为现代农业的流通主体。

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

支持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

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

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充分激发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活力。

  (三)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保证农民增收科学发展

  1、正确处理在农民增收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与政府促进作用的关系。

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广大农民是行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决定了农民是增收的主体。

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的职业选择,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政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体,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引导、推动和服务的作用,保证政策、措施的科学和实效。

“越位”和“缺位”都不利于农民增收。

  2、正确处理促进农民增收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

促进农民增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核心目标,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为此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保证粮食总产,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那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农民增收。

  3、正确处理促进农民增收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

然而我们看到为了增产增收,一些地方破坏生态、开荒种地,以致水源涸竭、水土流失。

为此,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力求做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改善生态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我们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要坚持该退耕的坚决退耕、该种草的坚决种草、该禁牧的坚决禁牧,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四)加强法制建设,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鉴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应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

国家关于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均带有指令和规章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省财政困难,支农资金比例低,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支农资金总额为XX.X亿元,比下降XX.X%,年均降幅XX.X%。

其中:

中央投资XX.X亿元,省级财政投入XX.X亿元,市县配套资金XX.X亿元,分别比增长XX.X%、下降XX.X%、下降XX%。

这就是说,三年间,中央投入在以每年XX.X%的比率增加,而省级财政投入和市县配套资金分别以每年XX.X%和XX%的比率减少。

因此,为保证农民增收的持续发展,建议省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提高投入比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将有关支农资金、省市配套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各类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对其到位的比例、时限、运作机制等制定相应的政府规章,有的应通过地方性立法加以保证,以加大监督力度,创建“三农”工作良好的法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