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67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列强侵略加剧与挽

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中日甲午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

(3)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2018北京文综,16,4分

以寓言故事为载体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

2017北京文综,15,4分

从猜谜语的娱乐形式入手考查“西学东渐”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2015北京文综,17,4分

清末新政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民族工业的初步

发展与社会

习俗的变迁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社会习俗的变迁

2013北京文综,18,4分

以19世纪末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经济的解体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分析解读  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地位突出,近几年北京卷考查较多,以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内容上看,列强侵华战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等均是高考热点;命题情境形式多样,既有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切入,也有喜闻乐见的谜语形式切入。

在备考时要注意:

本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在其影响下,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复习备考时,应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典例】

破考点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史学界普遍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黄海上的枪炮声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政治

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经济

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思想

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列强侵略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2.(2014课标Ⅰ,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3.读下图,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端起于(  )

答案 C 

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 C 

5.下面漫画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

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

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

①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③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④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6.清朝光绪皇帝曾下达“明定国是”诏书曰: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废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D.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D 

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

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A 

8.(节选)在历史发展中,有些时期变化剧烈,影响巨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战前和战后,中国近代历史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别说明甲午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不同特点。

(8分)

答案 

(2)社会经济:

战前:

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近代工业(洋务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2分)

战后:

列强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分)

政治思想:

战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2分)

战后:

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2分)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 D 

2.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 B 

3.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  )

年份

茶(担)

丝(担)

棉花(担)

豆(吨)

1871—1873

1022159

37529

8486

57560

1881—1883

1238145

39345

17473

84760

1891—1893

1055064

59945

290417

760522

上表反映出(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答案 C 

4.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年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变大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

答案 C 

5.1859—1913年间,中国新建成的549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家),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

1913年在世界各国纱锭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118倍。

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                  

①工矿企业近代纺织业发展较突出

②工矿企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③工矿企业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6.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

下图为当时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7.(2016课标Ⅲ,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评分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探史料

探究一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呈现

  史料1 19世纪中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②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2 李鸿章想③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④“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3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⑤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新华网:

某学者的评论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准备充分

史料2: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不积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贻误战机

史料3:

列强侵华间接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叶”“80年代中期”“1887年”和空间信息“日本”“中国、朝鲜”,史料3中的空间信息“八国联军”等,可判断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侵华加剧

重点

阐释

史料1: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①②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的优势。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确立了大陆政策,战争准备充分

史料2:

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不做积极防御。

③④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李鸿章指挥失误

史料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参与全球化。

⑤表明现代人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认识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一方面,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另一方面,列强侵华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史料应用

1.梁启超说:

“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史料1、史料2和所学知识,请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答案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概括史料3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答案 观点:

八国联军侵华间接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转变:

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

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探究二 “托古改制”——康梁的维新思想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①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3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③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在民族危亡之际,康有为等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

史料2: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

史料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是开国会、定宪法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根据史料1中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史料2中的“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史料3中的“今变行新法”可判断史料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民族危亡

重点

阐释

史料1: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出现。

①说明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倡导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史料2: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②体现了康有为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但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史料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

③说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国会,定宪法,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史料

认识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体现出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史料应用

1.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根据史料1和史料2概括其“高明”在何处?

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高明: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根据史料3总结康有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答案 康有为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仿效西方,制定资本主义法律,大开国会,认为这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过单元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5,4分,0.96)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 A 

2.(2015北京文综,17,4分,0.5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

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答案 C 

3.(2013北京文综,18,4分,0.5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 D 

4.(2012北京文综,17,4分,0.8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答案 C 

5.(2011北京文综,17,4分,0.70)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 B 

6.(2012北京文综,37,8分,0.41)(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天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上图,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

(8分)

答案 

(2)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2.(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3.(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4.(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5.(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6.(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7.(2016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8.(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9.(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10.(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11.(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