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617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docx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

亚里士多德论心理与教育阶段论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灵魂。

灵魂是统~的实体,但它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各种不同等级的功能与生命的各种形式相适应。

因而“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思维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

营养的灵魂,当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植物性灵魂;如果说它同时还能感觉,就是动物的灵魂;如果既是营养的,又是感觉的,并且也是理性的,那就是人的灵魂”。

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

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虽不可少,但是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一般。

在认识中,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思维活动,深入到对象的本质中去,以便了解对象的普遍、一般。

但是,他却又错误地认为思维可以不依赖于感觉,思维可以通过直觉而直接发现概念,它并不需要依赖感觉所提供的材料。

感觉在这里仅能起到一种诱因作用,通过感觉的诱发,人们的思维便能发现概念、原理。

亚里土多德在这里又~次陷入了与柏拉图相类似的片面性。

他贬低感性认识,把感觉只看作是引起思维活动的刺激,理性可以不要感性认识,而凭空地产生概念、原理。

他甚至重复柏拉图的灵魂不死的神秘主义论调,说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它永恒地存在着。

在教育上,他与柏拉图一样,非常强调纯思维活动在培养心智方面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

但是,由于他的哲学和心理学中包含了许多现实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因素,对感觉、实践、情感在人的认识和人的心灵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重视,因此,在教育上,他看重练习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看重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亚里土多德十分重视对人的生理的研究,提出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发展划分年龄阶段,依据年龄阶段而制订出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

他认为,人包括躯体和灵魂两部分,而灵魂又包含非理性与理性。

按人的成长进程,先是躯体,然后是非理性灵魂,最后才是理性灵魂。

人在婴儿时就开始显露出情感和欲望,婴儿的嘻笑与啼哭、高兴与愤怒,就是他们非理性灵魂开始发展的标志;而人的理性的灵魂,则要到以后的岁月,经过教育,才能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合理的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行程,先是体格教育,使其有健康的体魄;然后以情欲的训练为主,养成其良好的习惯;最后才发达他们的理智,使其能过好闲暇的生活,从事于沉思,专心于学问。

他说:

“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①在教育史上,亚里土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

由于这一原理的提出及其运用,亚里土多德便把教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名言警句(摘录)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既已三复言之矣。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

实则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

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教育是什么?

教人变!

故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

*中国教育的三条出路是:

一、教人少生小孩子;

二、教人创造富的社会;

三、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

这三条出路是一套连环的出路。

少生几个孩子,便可以多做一些创造工作;多做一些创造工作,便可以多得一点平等的地位与人互助;而这种平等的互助,又可以叫你放心大胆去少生几个孩子。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今日中国农人居多,我们苟能努力研究,农村教育的种种切要问题;可以逐渐解决,并推广至一省一国。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古人说:

“民为邦本。

”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

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生活的宗旨是什么?

扼要地说:

一、提高生活的水准

二、启发警觉性

三、培养创造力

这,无疑地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

*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说来:

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

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

*学校是为杜会设立的,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

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

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

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

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

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

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

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我们需要的教育,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人。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教人求真

*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

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

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

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

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

*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青年人是最重要的人;爱护青年是最重要的事;为青年人说的公道话是最重要的话。

*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

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

达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

我们要贡献,贡献,贡献:

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

*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

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以造成民主的学校。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育是教人化人。

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

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

*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

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最重要的是故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

我认为:

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

*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

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

*现代国家的教育,要本着民治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建设他的制度,分析和估定他的内容,发明和实验他的方法,而考核他的效果。

*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

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

要小孩子去创造5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的变为科学的中国了。

*我们不歌唱远古,我们不歌唱未来,我们只歌唱现代!

歌唱从古以来之现代,歌唱未来所从来之现代。

歌唱现代的战斗,歌唱现代的创造,创造到无穷的将来!

*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只能提倡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

*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和学生同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学做真人

*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前进的小先生要有四种精神:

一、追求真理;二、即知即传;三、联合起来;四、百折不回。

*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破即补。

污即洗。

劳即谦。

乱即理。

债即还。

病即医。

过即改。

善即喜。

行即思。

倦即息。

信即复。

账即记。

*只做大众的公仆,不做个人的听差。

*个人为社会而生,社会为个人而立。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第一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失败是成功之母。

单有母亲不能生子。

成功之父为谁?

“奋斗是成功之父”。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

所以必须及时好学。

但好学必先虚心,才能够学得进去,才能够容得下更多更好更实际更有用的学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无穷。

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又何能算科学生活?

*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

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

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用书必有目的。

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

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得好些吗?

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

*看书是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

*只知读书不会做别的事,便是书呆子。

书呆子和只会吃饭的饭桶一个样子。

*每一个青年都得擅长一种外国语。

无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是艺术、文学都得要至少一种外国语。

*不论歌或诗,只要人民能接受,听得进耳,背得上口,都是好的。

﹡做公民的一方面要自己爱惜公物,一方面对于损坏公物的人还要一致反对。

我们应当爱护公物如己物。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事要硬办,话要软说。

贯彻始终,路线正确。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忍辱负重,有为有守。

    一粥一饭,来处不易。

自勉勉人,爱惜物力。

    发奋忘食,公而忘私。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1——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

在圆音寺前的横梁上有一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到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

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

“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一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

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

佛祖问道:

“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道:

“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

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

“你可还好?

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

”蜘蛛说:

“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

“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五百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

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两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

“蜘蛛,这五百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

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仍然对佛祖说:

“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

“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珠儿。

一晃,蜘儿到了16岁,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金榜题名,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

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珠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嫉妒,因为她以为,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也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

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

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

“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

“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

”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

“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

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和长风公主完婚;珠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

得知消息后的几天里,她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

“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

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

”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

“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

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

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两千年,爱慕了你两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

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到了这些真相之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晴,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地拥抱......

禅思禅悟:

世上太多的人固执地为了追求自己得不到或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是多么的不值得呢?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2——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

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

“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

“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

“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

“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

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

“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

“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

“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

“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

“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

“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

“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

“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3——和尚之勇

 

一个小村落里的几个年轻人非常喜欢调皮捣蛋,每每喜欢晚上装鬼吓人。

一天,云居禅师要去村子另一边的洞穴坐禅。

那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

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的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问禅师:

“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

“没有的事!

  “是吗?

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

“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

  “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

   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

   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

   和尚的勇是什么?

就是一个字:

‘悟’。

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5——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

“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

“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到了一件事,问道:

“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

“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

“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

“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

”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

无我

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

“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

“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

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

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地说:

“请禅师指教。

慧忠禅师笑着说:

“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思禅悟:

那些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