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36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docx

综合知识复习内容

综合知识

一、政治理论知识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特点:

抽象性和普遍性。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

对象不同。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概念:

标志客观存在的物质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世界的物质性详见书4页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详见书5页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起源证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实践为基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错误观点(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等

5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详见书6页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量变质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8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详见书10页

9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的含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其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其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

其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其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其次,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旧的社会形态即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1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详见书15—16页

14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以及表现在人们的社会感情、情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本质的基本观点。

15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详见书17—18页

16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详见书19—20页

17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包含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8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其它三项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1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前者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后者指生产规模扩大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2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成为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

23相对人口过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儿童要求工作以及小生产者、中小资本家破产,又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

结果必然使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2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它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有规律的大生产;另一方面,则把小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于是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详见书27—28页

26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详见书29—30页发现一:

唯物史观 发现二:

剩余价值学说

2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详见书31—32页

2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详见书35—36页

(二)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

党的高级干部认识到毛泽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945年党的七大在党章中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藜芦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详见书38—39页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即: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人民民主专政详见书42页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6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详见书43—44页

7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3)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

其中主要有: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

8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详见书46—48页

9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详见书48—50页

10实事求是详见书51页

11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1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详见书55—56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详见书57—60页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一个新阶段。

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

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5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详见书63—65页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结合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观点的继承与创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10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详见书72—73页

1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详见书73—74页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详见书74—76页

13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详见书74—76页

14“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详见书78页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是邓小平对世界大局变化和总体走向作出的科学分析和判断。

详见书79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

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实践基础,现实依据四个方面.1.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党成立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详见书83—90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深化了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的认识。

对这两个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作了回答,邓小平理论作了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结合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把这两个基本问题联系起来,作了进一步的回答,作了创造性的回答。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详见书94—96页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详见书96—101页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

6坚持以人为本

7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建设创新型国家

1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2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十七大

艳照门

冰雪灾害

汶川地震

奥运

奶粉事件

美国金融危机

                     

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

1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含义社会主义法制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

标志:

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前者是指民主的制度、权利、结构、形式和程序均在法律制度中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完备形态,后者是指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均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广泛的民主。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6.在司法和行政活动中普遍地尊重、保护和实现人权。

  7.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全体公民道德观念、法制(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4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等等。

3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修订

4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

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

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以下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

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2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

包括公民的人格、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肖像权、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公民的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以及科学文化方面似的权利和自由。

4特定人的权利:

保障妇女的权利、保障退休人员和列军属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的权利;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6其他方面的义务:

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瞻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7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最主要的政治内容和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是统一战线的形式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我国的经济制度详见书134页

9我国的文化制度详见书135页

10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详见书136页

11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律地位根据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12广播影视法律体系构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相关法律法规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的行为。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侵犯著作权罪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民法 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 名誉权 荣誉权 姓名权 肖像权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合同 知识产权法 著作权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 著作权权利种类和保护期 著作权权利限制 表演者权利和义务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和义务 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法 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范围 法律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原则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适用范围 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部门《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 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应当遵守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