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232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炎湿疹荨麻疹.docx

皮炎湿疹荨麻疹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

“异位性”(atopy)本身的含义是:

1常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

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学说其证据有:

①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皮炎者,其子女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可达25%以上,2岁内发病率可达50%以上,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特应性皮炎发病率可高达79%;

②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一方患特应性皮炎,另一方患病的几率分别为77%和15%;

③目前已发现本病的5个易感基因

2免疫学说其证据有:

1约80%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

2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又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E;

3患者Th2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高,其产生的IL-4和IL-5也可导致IgE增高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4皮肤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异常,后者可激活Th2细胞并刺激其增殖;

⑤部分患者的高亲和力IgE受体发生突变,该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表面,对于调节IgE介导的超敏反应非常重要。

3.环境因素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屋尘螨、花粉等)可诱发特应性皮炎,某些患者用变应原进行皮试可出现皮肤湿疹样改变。

总之,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途径介导产生的结果.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反复发作。

本病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通常可分为婴儿期、儿章期、青年成人期(图14—3):

1.婴儿期约60%患者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2个月以后为多。

初发皮损为颊面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屈侧等)。

病情时重时轻,某些食品或环境等因素可使病情加剧,可出现继发感染。

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部分患者病情迁延并发展为儿章期特应性皮炎。

2儿童期多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缓解l~2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

皮损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常限于肘窝、胭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

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为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藓样变。

此期瘙痒仍很剧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3青年成人期指12岁以后青少年期及成人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章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

好发于肘窝、胭窝、四肢、躯干,某些患者掌跖部位明显。

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有时可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

瘙痒剧烈,搔抓出现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等继发皮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血清IgE升高等特点,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为williamsl994年制定的标准(表14—7)。

williams

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加上以下标准中的三项或更多:

1.2岁以前发病

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花粉症,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

本病需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婴儿脂溢性皮炎等进行鉴别。

(1)湿疹:

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

(2)慢性单纯性苔藓:

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形扁平丘疹,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异常发现。

(3)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发生于婴儿的头皮、耳后、眉间及鼻唇沟处,以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为特征性皮损,无遗传过敏性家族史。

 

【治疗】

注意发现可能加重病情的环境因素(如搔抓、刺激性食物等)并尽量避免;适当减少洗澡及使用肥皂的次数,以免过多去除皮脂膜,同时可外用保湿剂。

1.外用物治疗原则与湿疹相同(参见湿疹)。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主要药物,应根据年龄和皮损状况适当选用,同时应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保湿剂能缓和干燥皮肤。

近年来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匹美克莫司软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2.内用物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瘙痒和减少搔抓;继发细菌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除皮损明显渗出外,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第四节自身敏感性皮炎

自身敏感性皮炎是指在某种皮肤病变基础上,由于处理不当或理化因素刺激,使患者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某种物质敏感性增高而产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通常发病前某些部位存在湿疹样皮损,由于处理不当(过度搔抓、外用药物刺激等)或继发化脓性感染而使原有皮损恶化,出现红肿、糜烂及较多的渗液,加上创面不清洁、痂屑堆积,以致组织分解产物、细菌产物及外用药物等被机体作为抗原吸收,引发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于处理不当或继发感染后,原有的局限性湿疹样病变加重,随后在病变附近或远隔部位皮肤(以四肢为主,下肢为甚,其次为躯干及面部)发生多数散在或群集的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及脓疱等,1~2周内可泛发全身,皮损可互相融合(图14—4),皮损多对称分布。

瘙痒剧烈,有时可有灼热感。

患者可伴发表浅淋巴结肿大,重者有全身不适及发热。

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性皮损经数周也可逐渐消退,若再有类似刺激仍可发生同样反应。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属于自身敏感性皮炎的特殊类型。

常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瘘开口周围皮肤,发病与分泌物及其中细菌毒素的刺激有关。

初发时皮肤潮红,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糜烂,亦可累及远隔部位。

瘙痒剧烈,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及压痛。

【诊断】

发病前皮肤上常存在渗出性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继发感染后很快于远隔部位发生类似表现,临床应考虑本病;如有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史者应考虑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治疗】

首先应注意正确处理原发病灶,可外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以避免局部刺激;原发病灶发生明显感染应作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瘙痒明显者可内服抗组胺药,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五节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infantileeczema)俗称“奶癣”,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本病是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因此主张保留本病名。

【临床表现】

好发于2~3个月婴儿的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可累及。

初发皮损为对称性分布的红斑,后其上逐渐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常因搔抓、摩擦导致水疱破损,形成渗出性糜烂面,水疱干涸后可形成黄色痂皮。

自觉剧烈瘙痒。

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和脓痂,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皮损表面干燥,表现为小丘疹上覆盖少量灰白色糠秕状脱屑;也可表现为脂溢性,表现为小斑丘疹上附着淡黄色脂性黏液,后者可形成痂,瘙痒不明显。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发病年龄和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不难确诊。

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要点在于本病无一定发病部位,且家族中常无过敏性疾病史。

本病还应与接触性皮炎、皮肤念珠菌病等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处理类似于特应性皮炎,母乳喂养可以防止由牛奶喂养引起异性蛋白过敏所致的湿疹。

面积较小的皮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脂溢性湿疹的痂可外用植物油软化后去除。

 

第六节郁积性皮炎

郁积性皮炎(stasisdermatitis)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呈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复发性,可伴有溃疡。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主要由于静脉曲张后静脉压增高、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漏出后形成管周纤维蛋白鞘,阻碍了氧气弥散和营养物质的输送,造成局部失营养改变,皮肤移行至组织中的白细胞还可释放蛋白水解酶造成皮肤炎症。

【临床表现】

多累及下肢静脉高压患者,特别是已发生下肢静脉曲张者。

发病可急可缓,急性者多由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引起,多累及中老年女性,表现为下肢迅速肿胀、潮红、发热,浅静脉曲张并出现湿疹样皮损。

发病缓慢者开始表现为小腿下1/3轻度水肿,胫前及两踝附近出现暗褐色色素沉着及斑疹(含铁血黄素沉积)。

继发湿疹样改变可出现急性(如水疱、渗液、糜烂及结痂)或慢性皮损(如干燥、脱屑、苔藓样变);由于内踝等处皮下组织较薄,病程较长者可因外伤或感染而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图14—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小腿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以及典型皮损,本病一般不难诊断。

本病的湿疹样皮损需与接触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及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进行鉴别;溃疡则需与各种可引起小腿溃疡的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可用弹力绷带等促进静脉回流。

外用药物治疗原则参照皮炎和湿疹;有溃疡形成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局部照射氦氖激光可促进愈合。

溃疡面有脓性分泌物时(尤其是出现蜂窝织炎时)应全身使用抗生素。

对上述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可行曲张静脉根治术。

 

第七节汗疱疹

汗疱疹(pompholyx)是对称发生在掌跖、指趾屈侧皮肤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常伴手足多汗。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的湿疹样超敏反应。

小汗腺本身无明显损害及汗液潴留现象,但减少掌跖部位出汗有助于临床缓解。

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尤其是癣菌)、局部过敏或刺激、过敏性体质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手掌、足底和指(趾)侧缘。

皮损为位于表皮深处的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小水疱,周围无红晕,内含清澈浆液或变浑浊,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但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衣领状脱屑。

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烧灼感。

病程慢性,但春秋季易复发。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部位、典型皮损和复发倾向,本病不难确诊。

本病需与水疱型手癣、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进行鉴别

【治疗】

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寻找并去除接触性刺激因素,手足多汗应予适当处理。

病程早期呵应用抗组胺药,局部药物治疗以干燥、抗炎、止痒为原则,病程后期以脱屑为主时可外用10%尿素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