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省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
1.1.2主管单位:
省农业厅
1.1.3建设单位:
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1.4项目由来: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
1.1.5建设地点: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选建在六塔乡7个行政村。
1.1.6建设规模:
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
其中六塔乡涉及主堡寨、任村、三合村、刘村、吉张吴、赵楼、前杨楼共7个行政村,面积1万亩。
1.1.7工艺技术方案:
按照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和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通过铺设地埋管道、打井配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配肥站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无公害生产、间作套种、优质粮食生产、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等农业新技术,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1.1.8主要建设内容:
1.1.8.1田间工程建设:
打机井145眼,铺设地埋管道4万米;地埋线1.5万米;水泵145台。
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
1.1.8.2仪器设备购置:
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
1.1.8.3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
1.1.9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为500万元。
1.1.10资金来源:
中央投资399.74万元,地方投资100.26万元,共计500万元。
1.1.11建设期限:
1年,从2009年3月到2009年12月。
1.1.12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打井项目建设使农作物的供水有保障,并且供水成本由原来的30元降至项目实施后的10元/亩。
充分灌溉后,可使其每亩年均增产40公斤,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1.5元,每亩可增收60元。
两项年可实现增加产值80万元。
农民人均增收110元、扩大农民就业55人。
通过项目实施,还可带动水泥、电缆、PVC管、设备制造产业也将受益,对经济拉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进行高标准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粮食作物采用项目区先进技术,实现优质小麦原良种和优质小麦商品粮的规模化生产,使优质小麦高产与稳产同步、优质与高效同步,产量达到高产水平,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全县年共增加社会效益0.69亿元。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通过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技术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同时减少因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1.1.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田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6%以下,粮食增产10%以上。
1.2结论与建议
1.2.1综合评价:
1.2.1.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本项目立足濮阳市优质小麦生产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脱困,企业振兴。
符合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农业综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很有必要。
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1.2.1.2结论意见:
(1)、地理条件优越。
本项目区属于我国北方冬麦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处中纬度地带,光照、热量、水、土壤等资源组合状况良好,非常适宜优质小麦和玉米生长,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项目建设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全县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及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农林牧业比较协调,涉农工业比较发达,优质小麦加工业正在兴起,小麦购销企业实力雄厚,电力、交通、通讯条件便利,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均为将来优质小麦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技术力量雄厚。
本项目通过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组织保障有力。
初步探索出“政府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的优质小麦产业化途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5)、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使粮食亩均节约灌溉成本20元,亩均增产粮食40公斤,综合节支增收80万元。
(6)、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本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整个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大幅度提高;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的逐步形成,将促进农副产口加工、流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替代我国强筋小麦进口,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项目实施中通过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改良培肥等,将会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小麦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1.2.1.3问题与建议:
(1)、尽快把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审批,争取项目建设尽早进入实施阶段。
(2)、待项目审查批准后,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子项目,抓紧进行设计和施工招标,择优选择承建单位和供货厂商,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
(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项目区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
(4)、在项目实施中,注意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服务手段,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率,提高项目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
(5)、在实施本项目的同时,大力培育当地优质品种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当地加工、贮藏、运销能力,增加本项目综合效益。
1.3编制依据
(1)、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关于抓紧申报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通知》;
(2)、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
(3)、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
(4)、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意见》;
(5)、豫政(1999)3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小麦购销实行优质优价的通知》;
(6)、县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
(7)、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数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规划》把2004—2007年作为一期项目,2008—2010年作为二期项目。
到2007年末,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元、扩大农民就业330万人的目标。
《规划》将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建设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建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质产业带。
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6大项目,更好地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对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靠进口粮食满足国内之需,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正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
这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将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方面。
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
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总体目标。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还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
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
规划还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系统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也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入世后,在我国粮食产业面临进口的压力下,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就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务之急是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省濮阳市把优质小麦生产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
本项目立足濮阳市优质小麦生产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脱困,企业振兴。
符合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东部沿海地区退粮还经、中部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优质化发展,保证我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从应对入世的角度看,发展优质小麦对抵御进口专用小麦打挑战、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入世后,在我国粮食进口配额中小麦占的比重较大。
从增强综合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考虑,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优质小麦替代普通小麦,提高国产小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我国由小麦进口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本项目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应用和区域资源合理开发,采取申请中央扶持、地方配套筹措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建设进行投资,主要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田节水灌溉建设等方面,对高效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民中去,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使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力,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展了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摆脱了紧缺局面,开始进入追求优质、安全、高效发展阶段。
本项目立足农业生产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从粗放生产转向高效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小麦品质与产量、培育主导产业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与保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农业综合政策,其中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人们消费由追求数量型转向高档化的现实需求,必须尽快走出一条农业优质化的新路子。
以发展优质小麦为重点,逐步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全面推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符合濮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按照国家对粮食主产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濮阳市具有非常适宜优质粮食优质品种生长发育的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加工转化能力,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尽快见效,实现高产与优质同步,实现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全县的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对于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县通过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狠抓高产开发使该县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玉米获得了长足发展。
近几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6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48万吨左右,每年为国家和粮食加工企业提供商品粮35万吨以上,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产量的连年增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粮食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方面是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国有粮库存量增加,积压严重,财政负担加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优质小麦十分紧缺,满足不了现代食品工业及市场的需要,并且这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迫使我们调整结构,由单纯追求产量、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
鉴于此,在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
3.1粮食国际、国内需求分析
3.1.1国际粮食需求分析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世界人口将增加27亿,年均增加近9000万人,超过上世纪年均增7000万人的水平。
而与此同时,世界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却在放慢,已经由上世纪60年代的年均增长3%、70年代的2.4%、八十年代的2.2%到九十年代的徘徊不前。
预计本世纪前10年增长率为1.8%,国际粮食市场将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粮食缺口不断增长,将成为未来的紧缺商品。
3.1.2国内市场分析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但我国粮食安全系数不高,不可过高估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
针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力等制约因素,预测粮食需求;2005年粮食需求量5.3亿吨,2010年为5.8亿吨,2030年为6.6亿吨,以确保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需求量,可见我国粮食需求量是呈逐年增大的发展趋势。
3.2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本项目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玉米,小麦以强筋小麦为主,玉米向专用玉米转变。
项目区年产小麦0.72万吨,玉米0.88万吨,商品率为90%。
年向市场分别提供0.65万吨强筋小麦和0.79万吨专用玉米,优质强筋小麦主要销往周边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仅占加工量的10%。
玉米以当地自销为主,该县是养猪大县,年出栏生猪40万头,需饲料玉米7.2万吨,项目供应量仅占需求量的11%,产品供不应求。
3.3市场风险预测与对策
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低迷,一是卖粮难,二是价格低,三是农资价格高,粮食比较效益低下。
从近期看粮食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国内仍处在粮食求大于供,按照粮食生产滞后的效应分析,今后几年内不可能出现卖粮难,同时国家已建立了调控机制,多了“吞”少了“吐”,以保障粮食供求平衡。
国家在粮食生产政策上,也相继出台了直补、加大农业投资、控制农资价格等措施,市场风险相应减小。
本项目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地力建设和推广配方肥等先进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化解市场风险。
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
4.1建设单位的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
名称:
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性质:
全民事业单位
法人代表:
郭建国,男,50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负责项目建设与管理。
4.2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属全民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农业行政执法等工作。
本单位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是“省级文明单位”。
多次承担国家农业项目的建设,2006年获农业部“科技入户先进单位”、“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
2007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省农业科普先进集体”。
4.3人员及技术力量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设土肥站、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站、能源站、农广校、原种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机构,现有干部职工165人,其中管理人员20名,技术人员145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25名,大中专毕业生92名。
承担本项目主要技术人员24名。
4.4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固定资产600万元,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拥有仪器与机械设备180台件,主要能开展土壤监测、种子检验、病虫测报等常规性化验工作。
近五年来,承担完成了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目前这些项目运行良好,效益显著。
目前,已储备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专用玉米生产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
4.5资产与财务状况
本单位为全民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年预算190万元,其他收入5万元,年支出195万元,收支基本平衡。
4.6协作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县一级单位,下设土肥站、农技站、植保站、能源站、种子管理站、原种场、农广校等站所。
土肥站负责地力建设及地力与墒情的监测;农技站负责推广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植保站负责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原种场负责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新品种;种子管理站负责监督检查种子质量;农广校负责培训农民。
同时与六塔基层农技推广站密切协作,各负其责,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
第五章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按照实事求是,符合项目实际需要,补缺填平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
利用现有基础条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农田基础工程关键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并把节水、节肥作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使农田基本建设、地力建设和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5.2建设规模及服务种类
5.2.1田间工程建设。
在六塔乡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
涉及主堡寨、任村、三合村、刘村、吉张吴、赵楼、前杨楼共7个行政村,面积1万亩。
六塔乡共打机井145眼,铺设地埋管道4万米,地埋线1.5万米,水泵145台。
5.2.2仪器设备购置:
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
5.2.3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
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6.1选址原则与要求
6.1.1选址原则
一是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择优选定、集中连片。
二是选择以平原区为主,便于集中连片开发。
三是选择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相对较强的县,以保证县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是坚持选择水利、交通有一定基础,土壤条件较好,投入较少资金就可以产生最大效益的乡村,使基地快速发挥作用。
五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乡村基层干部组织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以期形成国家、地方、农民三者齐心协力建设基地的氛围。
六是充分发挥优质粮食品质特征,对基地做到统筹安排,集中规模推进,以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6.1.2选址要求
按照项目建设特点对项目区要求如下:
(1)项目区领导对发展标准粮田十分重视,群众积极性高;
(2)项目区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示范作用明显;(3)项目区社会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资金筹措能力强。
为了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标准粮田生产的发展,经考察、论证、比较,把项目区拟定在六塔乡的7个行政村内。
6.2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
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为1万亩。
6.3项目区概况
6.3.1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县位于省东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于濮阳市,地处北纬35°—36°05′,东径114°57′—115°23′之间,境内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5.8公里,总土地面积872平方公里。
全县辖17个乡镇502个行政村,86万亩耕地,60万人口,农业人口58万人。
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106、209国道、安济公路穿越县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县电力能源充足。
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表层主要有两合土、淤土及沙壤土。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条件较好,是优质农作物种植的最佳区域。
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
其中小麦、玉米占据着全县农作物种植的主导地位。
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6万亩,总产48万吨。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0.4万亩,总产32.1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4万亩,总产17万吨。
曾先后被国务院和省政府评为“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国500家产粮大县之一。
6.3.2选定项目区概况
项目建设区六塔乡共有32个行政村,总人口3.36万人,总耕地面积3.86万亩。
2007年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67元,粮食总产量为41318吨。
项目区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程控电话,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示范效果较好。
项目区共涉及7个行政村,1386户,6983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和瓜菜等,项目区土质主要是沙壤土、两合土。
目前共有机井135眼,动力机械2.1万千瓦,机械化水平不高,干旱是影响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4建设条件
6.4.1土壤条件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
该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宜耕性好。
全县的土壤类型主要是:
两合土面积64万亩,占地74.4%,淤土地2万亩,占2.3%,沙壤地20万亩,占23.3%。
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0.9%,含N0.1%,速效P13PPM,速效K137.3PPM,微量元素充足,土壤中性,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力实施“沃土计划”和“补钾工程”,进一步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为标准良田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4.2气候条件
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光热充足,气候适宜,是标准粮田生长发育的适宜种植区。
6.4.2.1光照
全年日照时数2498小时左右,是全省日照高值区。
小麦全生育期间日照时数为1500小时,其中灌浆期的5月份日照时数为250小时左右,非常有利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