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861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docx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

核心提示: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当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时,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

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

  1、通宣理肺口服液:

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

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

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

  1、川贝止咳露:

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

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

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

  1、橘红片:

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

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

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

  1、二母宁嗽丸:

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

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

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

  1、养阴清肺膏:

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

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服药期间,不宜抽烟喝酒,不宜吃油腻、腥冷、辛辣食物。

脾虚大便溏泻者忌服。

  3、秋梨润肺膏:

口服,每日两次,成人每次10-20克。

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证候特征

风寒犯肺

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

风热犯肺

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

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

痰湿蕴肺

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热郁肺

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

肝火犯肺

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耗

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

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

“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内邪干肺

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病机

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医学心悟》指出: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情况。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

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窒塞,上逆为咳。

若病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者病延及肾,由咳至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而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可表现为寒痰咳嗽。

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

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

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诊断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嗽而伴见脏腑病变。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吸音。

5.肺部X统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哮病、喘证

哮病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

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肺胀

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

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肺痨

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

X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

肺癌

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应。

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辨证施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

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场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

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

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

二陈汤会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

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

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

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

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

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治疗咳嗽中药偏方大全

<<中医文章排行榜

2011-05-16凤凰中医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

巧治风寒咳嗽——萝卜葱白汤,材料:

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做法:

锅里放三碗水,将下入切好的萝卜,煮熟后,将葱白、姜下锅,煮成一碗汤,带渣一次服。

  1.巧治风寒咳嗽——萝卜葱白汤

  材料:

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

锅里放三碗水,将下入切好的萝卜,煮熟后,将葱白、姜下锅,煮成一碗汤,带渣一次服。

  适用于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咳嗽感冒了吃什么好的快

  2.巧治伤风咳嗽——红糖姜枣汤

  材料:

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做法:

锅中加三碗水,加入红糖,鲜姜,红枣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适用于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中医治咳嗽之五种防咳食疗方法

  3.巧治伤风咳嗽——芫荽汤

  材料:

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

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适用于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巧治风寒咳嗽——白萝卜蜂蜜蒸

  材料:

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做法:

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适用于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

  5.巧治阴虚咳喘——贝母甲鱼蒸

  材料:

川贝母5克,甲鱼1只(约500克),鸡清汤1公斤,葱、姜、花椒、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

将甲鱼宰杀,去头及内脏,切块备用。

将甲鱼块放蒸盆内,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葱、姜,上笼蒸1小时许,趁热服食。

  适用于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退热,治阴虚咳喘,低热,盗汗等。

  6.巧治肺痈咳嗽——鲜梨贝母蒸

  材料:

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做法:

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适用于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7.巧治肺虚久咳——冰糖燕窝粥

  材料:

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

  做法:

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

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

  适用于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虚久咳及咳喘伤阴。

  8.巧治肺阴咳嗽——燕窝梨炖熟

  材料:

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

  做法:

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食用。

  适用于养阴润燥,止咳化痰。

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

  9.巧治多痰咳嗽——萝卜胡椒

  材料:

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陈皮1片

  做法:

加水共煎30分钟,日饮汤2次。

  适用于下气消痰,治咳嗽痰多。

>>过敏体质男孩咳嗽不止祸起蚊香

  10.巧治肺热咳嗽——豆浆

  材料:

黄豆

  做法:

黄豆浸泡磨汁,煮沸后加冰糖饮用。

每日清晨空腹饮1碗。

  适用于健脾宽中,燥掐水;清肺止咳,化痰。

治疳积瘦弱,肺热咳嗽等。

 

咳嗽的中医药治疗  

发表者:

任现志 (访问人次:

2369)  

 

        咳嗽是常见、多发的肺系病症。

金元时期医家降咳嗽分别论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

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由于临床证治中无太大区别,故目前仍统称为咳嗽。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

 

        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

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

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

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金沸草散加减。

 

    金沸草10g、前胡10g、荆芥10g、细辛3g、生姜6g、法半夏10g、杏仁10g、桔梗6g、

枇杷叶10g。

           2.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

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连翘10g、大青叶10g、杏仁10g、桔梗6g芦根10g、甘

草3g。

           3.痰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

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10g、前胡10g、款冬花10g、黄芩10g、栀子6g、鱼腥草150g、桔梗6g、浙贝

母10g、橘红10g、麦冬10g、甘草3g。

 

         4.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

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炙麻黄10g、杏仁10g、白前10g、陈皮10g、莱菔子10g、白芥10g、半夏10g、茯苓1

0g、甘草3g。

 

 

         5. 气虚咳嗽 

         证候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

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法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黄精10g、川贝母10g、百部10g、

炙紫菀10g、甘草3g。

           6.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

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南沙参10g、麦门冬10g、生地10g、玉竹10g、天花粉10g、甘草3g、桑白皮10g、炙

冬花10g、炙枇杷叶1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