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82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docx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日本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进行探测、钻孔、取样。

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的成因。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能够完全揭开地震的成因

B.此次钻探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地球钻探

C.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到达地壳

D.此次钻探可达莫霍面

2.有关此次钻探到达的地下圈层及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均匀

B.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C.地核 分外地核和内地核,以铁、镍为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以下两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界面等深线(单位:

千米)示意图”,甲地为某省会城市。

据图回答以下两题。

5.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西高东低

B.中间高,南北低

C.中间深,东西浅

D.西深东浅

6.34°N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原因是(  )

A.山地的延伸

B.河流流向

C.谷地的分布

D.高原的分布

阅读材料,以下两题。

材料一 一队由各国地质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裂缝长度迄今已由1km增大至60km。

7.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的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8.裂缝从1km延长到60km,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9.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10.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1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

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C.M表示古登堡面

D.F、G表示地核,F由非固体物质组成

12.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B.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

C.M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D.在N界面下横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则完全消失

13.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会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14.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  )

AB

CD

16.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17.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18.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19.下列各地地壳最厚的是(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0.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题。

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最大处是(  )

A.莫霍界面

B.地下1000千米处

C.古登堡界面

D.地下5000千米处

21.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2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填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和B是______,A+B+C是______,D是______,C+D+E是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2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是__________面,B是____________面,B面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或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____________,①+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3)D层物质状态呈______态,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H表示________面。

(3)地球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________。

(4)结合地震波的特性分析,推测F层为液态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出b图中下列圈层的名称: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乙______。

(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

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甲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解析

1.D

【解析】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5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

此次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千米,能够穿过莫霍面,到达地幔。

2.B

【解析】结合上题可知,本次钻探可达地幔,不能到达地核,而地壳厚度不均匀,B项中关于地幔的叙述是正确的。

3.D

【解析】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4.B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解析】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地震波来测定矿产。

5.D

【解析】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

6.A

【解析】34°N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一个东西走向的高地,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为秦岭。

7.A

【解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8.A

【解析】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9.B

【解析】莫霍面以上部分为地壳①;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③,由岩石组成;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

10.D

【解析】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如图丁所示。

11.D

【解析】根据圈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

12.C

【解析】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地震波可以通过软流层。

13.D

【解析】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

纵波和横波传播到莫霍面波速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14.D

【解析】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温度由外向里递增。

15.A

【解析】从莫霍界面到地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不大,根据图中四地的地壳厚度,地壳厚度越大,传播到地表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图中A点是山峰,是地壳最厚的地方,传播到山顶时经过的路程最远,用时最长,得到地震波的时间最迟,A对。

B、C海拔低,地壳厚度小,传播到地表路程近,用时短。

D是大洋地壳,厚度最薄,用时最短。

16.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河平原处的地壳厚度较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的地壳较厚,塔里木盆地的厚度较薄,说明地壳厚度分布不均,A对;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B错;大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C错;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

17.A

【解析】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8.D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19.B

【解析】地球地壳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所以青藏高原处地壳最厚。

20.C

【解析】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处是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速。

21.

(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提示:

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

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解析】第

(1)题,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

(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

第(4)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22.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解析】A、B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A+B+C均位于80千米深度(软流层)以上,共同构成岩石圈,D位于80~400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D+E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成部分,当然属于地幔。

F为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

古登堡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23.

(1)莫霍 古登堡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外核

(3)液(或熔融) 横波不能通过

【解析】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较简单,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24.

(1)横 纵

(2)古登堡

(3)地壳

(4)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不能通过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5)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解析】略。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5.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8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5)见下图

【解析】 第

(1)题,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不同划分了三个圈层,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前者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者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2)题,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B和F处震级相同。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E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要快于B点。

第(3)题,纵波和横波在莫霍界面以下波速都明显地加快了,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横波则完全消失。

第(5)题,地球内部外核是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故从A点传出的横波不能传播到被外核阻挡的背影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