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788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docx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

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7篇)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主要以写景为主。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峡一年四季风味不同的景致。

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近及远,以动破静,寥寥几笔便挥洒出了一副动态的春冬山水画。

文段中有多处留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指导学生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脱离文本,在脑海中还原出这样一副内容丰富的、动态的图景。

二、说目标。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抓住文段中虚笔描写的点,初步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2、能结合适当的想像,还原出内容丰富的三峡冬春美景图。

三、说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捕获文中留白,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2、难点。

脱离文本,想象三峡冬春美景丰富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完美统一的效果。

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良种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教师引导,想象感悟法。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出丰富的三峡冬春美景图。

五、说过程

1、前情回顾,导入新课。

抓住上节课所提到的“清荣峻茂”这个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小组合作,捕获空白。

本环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章中能体现“清荣峻茂”的句子。

然后抓住“茂”在文本中没能被体现这个点,启发学生去捕获诗词文章中的留白之处。

3、发现瀑布,以动破静。

本环节我启发学生结合想象,去发现瀑布这一动态图景。

整个画面的静态就被打破了,这幅画也活了起来。

4、再提留白,还原图景。

在学生掌握了文本中所反映出的画面之后,我引导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去补全这幅动态的春冬山水图。

5、课后巩固,作业布置。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三峡冬春美景图用文字描绘出来,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也是对本堂课的一个巩固。

教案

教材分析^p: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峡一年四季风味不同的景致。

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近及远,以动破静,寥寥几笔便挥洒出了一副动态的春冬山水画。

文段中有多处留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指导学生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出这样一副内容丰富的、动态的图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抓住文段中虚笔描写的点,初步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2、能结合适当的想像,还原出内容丰富的三峡冬春美景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捕获文中留白,了解古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2、难点。

脱离文本,想象三峡冬春美景丰富的内容。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2、教师引导,想象感悟法。

教学过程:

1、前情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冬春三峡,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清荣峻茂。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去游览冬春三峡,看看她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2、小组合作,捕获空白。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小组讨论,看看我们对三峡第一印象——“清荣峻茂”这四个字在文段中分别有什么体现。

清——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荣——多生怪柏。

峻——绝巘。

茂——文段中并没有能直接体现草盛的笔墨。

(2)茂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这是不是作者的疏忽?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强调文中有山有水,"怪柏"丛生,自然是百草丰茂。

首次指出此处采用的是虚笔。

多媒体引用古代山水画,让学生理解何为留白。

这种情况在古诗文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3、发现瀑布,以动破静。

(优美地)现在你乘着小船,荡漾在三峡之间,这儿山势险峻,草木丰茂,碧波婉转。

你的手边正好有一卷书,请你拿起它,再去仔细品读三峡冬春美景,找一找你身边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美景。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瀑布

作者先描绘了一幅静态的山水图,此处飞漱的瀑布作用是什么?

大家谁玩过打水漂的游戏?

一粒石子突然投入平静的水面会产生什么效果?

整个水面波纹荡漾,原本沉寂的水变得活泼起来。

这儿的瀑布是不是也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让原本静态的山水图变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4、再提留白,还原图景。

大家已经发现了冬春三峡清荣峻茂的美景,并且欣赏到飞流直下的瀑布。

那么现在请想一想,除却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冬春三峡还会有些什么作者没有在文中提到的景致。

比如说泛舟江面的游人、清秀淡雅的山花、空山中传来的布谷鸟鸣……

5、课后巩固,作业布置。

写一篇描绘冬春三峡美景的文章,要求结合合理想像,不得翻译原文,字数不限。

《桂林山水》微课

(一)、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领悟写法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4)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5、理清叙述顺序,小结方法。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的对比手法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地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写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6、做游戏:

三个同学拿着分别是静、清、绿的三个牌站在讲台上,老师把三个特点的牌子拿在手,分别指名上讲台找对称的牌子。

《高山流水》微课教案与设计(第二课时第一循环)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找【关键词】:

^p句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

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课文

1、齐读下面的生字。

高山流水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

挺拔雄伟清辉落地宽广无边啧啧赞叹

琴艺高超意味深长一见如故心急如焚

失声痛哭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俞伯牙真是知音难寻啊!

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高山流水》(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把有关句子画出来,并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

(先自己读、标、画,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3分钟)

1、指名读课文。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

“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

“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流水”

4、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5、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小结:

从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俞伯牙终于遇到知音时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是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

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

同学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吧!

让我们积累几句关于友谊的名言: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唐、白居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微课设计教案初中数学

【篇1:

微课设计教案初中数学】

20__全新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科目借助“线段图”分析^p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p解决简单的实际问教学内容趣味数学:

教具20__全新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教师活动引导观察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计算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例题赏千米,由题意得1.5_=483/+481.解得:

_=72答:

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提问每小时走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

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相等关系:

快车路程=慢讲解分析^p车先行20__全新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车后行路程练习1:

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导入

题目求解开拓发展小结思考讨论解答思考解答思考总结练习2:

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p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每秒跑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0__全新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p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

“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千米,————?

”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20__全新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

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p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

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篇2:

微课设计教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角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位:

《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三节,是学完直线、射线、线段知识的延续,又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2、能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感知知识于实践的唯物思想。

(二)学情分析^p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收到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它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题:

4.3.1角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定义及有关概念,从运动的观点理解平角、周角;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

角的概念;

难点:

从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的概念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

你能在图中找到熟悉的平面图形吗?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

3.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角的概念的学习:

(1)观察图思考:

角是什么?

得出角的定义: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可对照图形讲解)

(2)你会画角吗?

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

(3)一组练习,说出角的顶点角的边(4)由钟表的分针转动得到角,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

学生举例从而引出角的另一个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也叫做角。

其中起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叫做角的终边(5)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直观旋转理解角的第二种定义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判断:

1)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一条射线是一个周角。

()4)把一个角放到一个放大5倍的放大镜下观看,角的度数也扩大5倍。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动手画图。

学生思考,回答。

齐读定义。

学生回答学生练习从生活出发,感受角的形象无处不在。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体会不同的表述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掀起学习浪潮,目的是通过演示和讲解,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

从而得出角的第二定义检查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小结学生总结角的两种定义,教师点评,加深印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4.3.1角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篇3:

微课设计教案初中数学】

微课:

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配方法是初中数学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在中考中频频出现,是初中生必备的一种数学能力。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因式分解,解特殊方程,有关最大或最小值

题目,代数式求值中有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配方法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配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视频教学、例题讲解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什么是配方法?

配方法是指通过配、凑等手段得到完全平方形式,再利用完全平方项是非负数等性质,达到增加

题目的条件等目的。

二、学习新知

展示配方法的四个方面应用:

(一)、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

用配方法解方程3_2+8_-3=0.步骤:

1.化1:

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

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配方: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4.变形:

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右边合并同类;5.开方:

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6.求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7.定解:

写出原方程的解.重点讲解第一和第三步骤

(二)、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例2:

已知_是实数,求y=_2-6_+10的最值.分析^p:

配方成顶点式即可求出函数最值.(三)、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

例3:

证明无论_为何实数,代数式2_2-3_+10的值恒大于零.分析^p:

将这个二次三项式配方,就可判断其最值是什么.接着提问:

你能求出此代数式的最值吗?

(四)、配方法解特殊方程

例4:

已知方程_2-10_+y2-8y+41=0.求_+y值.

分析^p:

先解方程求出_和y值,将41拆成25+16,等式左边配方凑成两完全平方式,于是可化为两数平方和为0的式子,从而分别求出_、y的值.三、回味无穷

1、配方法的应用

一、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三、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四、配方法解特殊方程

2、思考:

上面配方法的四个应用中,哪些是“配”,哪些是“凑”呢?

第一、二、三方面关键在“配”,第四方面关键在“凑”.四、作业设计:

见进阶练习五、教学总结:

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相等关系,讨论不等关系的常用技巧,是挖掘

题目当中隐含条件的有力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把它学好。

中学语文微课教案设计

【篇1: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中英文学校毛明艳

一、微课

题目: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

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

微课只分析^p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

望父买橘。

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p,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

教师朗读:

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

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p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p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

蹒跚

爬月台动作:

探攀缩倾

教师:

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

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

爬月台动作:

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

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

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

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

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

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

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