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3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ocx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的动力,要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办功倍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第一扇大门。

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知识多少的首要因素。

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

如,“王丽同学听讲多认真呀,小朋友们应该向他学习。

”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喜欢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更具有形象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思考知识。

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

“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在进行10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学前班的,而那些没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

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不一样,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

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

“你们是怎样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解答10-9的相关知识。

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减9的学生则慢慢引导:

”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

”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能全部调动起来了。

之后,我在请小老师说说之间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憧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楚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我在课堂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

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

“老师,怎么不喊我呢?

”我向孩子们解释:

“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到了,这节课老师没提问你,以后老师会提问你。

上课的时候如果来不及和老师说你的想法。

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

”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当的表扬让他们心满意足。

另外我也注意利用:

“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而且清晰,那就更好不过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我们要很好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如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前面有7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有的说10个,有的说是11个,于是我请答案是10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

“小红全面7个人,后面3个人,7+3=10,所以应该是10个人。

”我又请了答案是11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11个人。

想想一些高年级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回答出错挨批评。

“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

”“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起手呀。

”诸如次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语言、激励的目光。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

我深信:

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5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4个;1盘放2个,另1盘放3个;1盘放3个,另1盘放2个。

有了这一操作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抽象到形象的过渡。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

“对作业要严格要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

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⑴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我们在课堂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要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⑵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

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

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

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⑶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

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心态。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

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

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⑷检验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

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

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